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09792
Browse
3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富含高度糖化終產物之飲食對小鼠良性攝護腺增生之影響(2023) 林姿言; Lin, Tzu-Yen良性攝護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又稱為攝護腺肥大,為伴隨男性老化常見之下泌尿道疾病。不健康的飲食型態所衍生的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亦可能是BPH的致病因子。食物於高溫烹調或加工過程中容易因梅納反應 (Maillard reaction)衍生出一系列複雜的高度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AGE)。AGE具有不易被生理代謝,容易累積於體內的特性;AGE與receptor for AGE (RAGE)結合後可活化NF-κB引發生物體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攝取高AGE飲食,是否與促進BPH有關。實驗使用雄性ICR小鼠48隻,隨機分成6組:(1) 控制組 (control, standard diet);(2) 高AGE組 (H-AGE diet);(3) H-AGE + BPH治療藥物組 (finasteride, 5 reductase inhibitor);(4) H-AGE + 抗發炎藥物組 (celecoxib, COX-2 inhibitor);(5) H-AGE + AGE抑制劑組 (ALT-711, AGE inhibitor);(6) H-AGE + 抗氧化劑組 (vitamin E)。實驗期間,每週定期紀錄小鼠體重、攝食和飲水量變化,並以核磁造影技術 (magnet resonance imaging, MRI)追蹤小鼠之攝護腺體積變化。攝護腺組織病理結構以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評估;細胞增生、氧化壓力、發炎反應與AGE-RAGE-NF-κB等指標分子之蛋白質表現利用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分析。收集血清分析睪固酮 (testosterone)、二氫睪固酮 (dihydrotestosterone, DHT)、螢光AGE及malondialdehyde (MDA)濃度。結果顯示,H-AGE組之攝護腺指數顯著高於控制組1.2–1.5倍 (p< 0.05),組織型態上可見攝護腺上皮層厚度與Ki67表現增加的現象。長期攝取H-AGE diet小鼠,可造成CML、CEL、MG-H1等AGE累積於攝護腺組織中,並伴隨RAGE與NF-κB之蛋白質表現增加。此外,H-AGE組攝護腺組織之IL-1𝞫、TNF-𝞪、cyclooxygenase-2、8-hydroxy-2-deoxyguanosine蛋白質表現皆顯著高於控制組 (p < 0.05),而介入ALT-711後,可顯著改善H-AGE所造成之BPH與氧化壓力及發炎反應。綜合上述,AGE可能為造成BPH的飲食因子,且其作用機轉可能與長期攝取AGE促進攝護腺組織之氧化壓力及發炎反應有關。Item 新鮮小根蒜萃取物對於高果糖玉米糖漿誘導代謝紊亂及骨骼肌損傷之保護效應(2023) 許勝崴; Hsu, Sheng-Wei目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以55 %果糖和45 %葡萄糖組成)是近年來於飲品及加工食品中主要使用的添加糖。長期的高糖飲食不僅會引起代謝症候群,還會進一步導致骨骼肌異常。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是主要種植於台灣花蓮的藥食兩用傳統作物,通常經烹煮乾燥後作為中藥材使用,然而其新鮮鱗莖的生物活性功能尚待釐清。本研究旨在探討新鮮小根蒜萃取物對於高果糖玉米糖漿誘導的代謝失調和骨骼肌損傷的保護作用。材料和方法:製備新鮮小根蒜鱗莖的50 %乙醇萃取物(AMHE)。 將12週齡C57BL/6雄鼠隨機分為5組(CTL、HFCS、HFCS+AMHE250、HFCS+AMHE500、HEE500),供其自由攝食一般飼料和飲用二次水或30% HFCS溶液,AMHE(劑量250 和 500 mg/kg)則每日以管餵方式補充,實驗為期14週。於實驗中測試了胰島素敏感性、空腹血糖值、血壓、血清三酸甘油酯、血清總膽固醇濃度和運動表現能力。另外,將腓腸肌進行組織橫切面面積、氧化壓力、粒線體活性和數量的分析。 在體外試驗模式,C2C12 肌母細胞經分化4 天成肌管細胞,隨後肌管細胞以不同HFCS濃度(20、40或80 mM)處理4 天並於最末2天合併處理80 nM胰島素。試驗AMHE(125、250或500 μg/ml)在HFCS誘導肌細胞損傷的保護效果。 並於腓腸肌組織及肌管細胞中進行分子機制的探討。結果:HFCS使小鼠增加體重、胰島素阻抗、高血壓及血脂異常,並降低運動表現。AMHE的補充對於HFCS造成的傷害具有保護效益,而AMHE500又優於AMHE250。在腓腸肌中,發現HFCS 導致肌肉萎縮、氧化壓力堆積和粒線體功能失調。二氫乙啶(DHE)染色和琥珀酸脫氫酶(SDH)染色分析結果表明,AMHE500具有顯著的抗氧化能力,並透過增加粒線體酵素活性來增強粒線體功能。蛋白質表現量的改變也顯示出相同的結果,AMHE500降低肌肉萎縮(MuRF1、MAFbx)和促氧化(NOX2/4)蛋白質的表達,並提高抗氧化(SIRT3、FOXO3A、SOD2、Catalase)、粒線體功能(PGC-1α、COX IV)相關蛋白質的表現。 最後建立以HFCS合併胰島素誘導的C2C12肌管細胞代謝紊亂及損傷模式,結果顯示AMHE(125、250 或 500 μg/ml)在暴露於胰島素的 C2C12 肌管細胞中呈現劑量效應回復 HFCS 引起的肌細胞損傷。結論:綜上所述,AMHE 可能透過 CREB/PGC1-α/SIRT3 訊息路徑增強抗氧化能力和粒線體功能,從而有效減輕過量 HFCS 攝取導致代謝失調相關的骨骼肌損傷和運動表現下降。這些結果對於未來AMHE 針對 HFCS 所引起的損傷治療功能奠定了基礎。Item 長期追蹤臺灣北部青少年營養攝取及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的相關性(2022) 劉家妤; Liu, Jia-Yu青少年正值兒童至成人期的轉換階段,此階段飲食營養需供應青春期的生長及發育,同時也奠定成年後的飲食習慣及健康基礎。良好的飲食品質滿足個體的營養需求也會影響到學童的生長速度,因此本研究欲從飲食品質的層面探討青少年飲食與生長速度的表現。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分析臺灣北部 129 名青少年11–18 歲間每年所收集之 2 日 24 小時飲食回憶資料,共有 530 份有效問卷,並根據年齡分為小學高年級、國中生及高中生時期,以加權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方式計算其營養素及食物份數,為更符合本土的飲食習慣及建議,本次將以臺灣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改良飲食品質指數:師大版台灣健康飲食指數(THEI-NTNU),並以其評估青少年飲食品質。結果顯示同一群青少年於追蹤期間熱量攝取量維持穩定,醣類攝取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蛋白質與脂質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為增加肉類及蛋類攝取量,減少水果類及乳品類攝取量。青少年歷年平均營養素充足比 0.7-0.8,未有營養素攝取缺乏(< 70% DRIs)的情形,但一些營養素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比隨年齡越高而不理想的情況。青少年歷年平均飲食品質分數 48.3 ± 2.3,且隨年齡上升顯著變差,以未精製穀類、深綠色蔬菜類及水果類得分最低。飲食品質與多數營養素攝取量及營養素充足比呈顯著正相關(r =0.19-0.55, p < 0.05),但與身高年變化量及體重年變化量無相關性(r =- 0.07-0.11 , p > 0.05),且青春期早期飲食品質分數對青春期早期及青春期晚期的體位或體位年變化無顯著相關性(p > 0.05),僅與青少年最新一次體重(平均 16 歲)呈顯著負相關(r =- 0.25, p < 0.01)。本研究為長期追蹤同一群青少年從小學高年級至高中生時期的觀察性研究,利用我國飲食指南改良之飲食品質指數評青少年估飲食品質,亦分析體位及營養 素之變化,本次研究發現台灣北部青少年的飲食品質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性表現逐年變差,並確定 THEI-NTNU 是反映微量營養素充足性的良好指標,可能成為評估飲食品質與營養素缺乏相關的指標工具,但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或體位之間無發現相關性,未來 THEI-NTNU 與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相關性,並需確認飲食品質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影響。Item 藉由轉錄體導引治療策略評估植化素Withaferin A誘導乳癌細胞之鐵依賴性細胞死亡(2023) 王保元; Wang, Pao-Yuan鐵依賴性細胞死亡(ferroptosis)為一種新型態的細胞死亡方式,透過鐵代謝失調造成脂質過氧化物堆積所導致。本研究結果指出臨床生存率低的乳癌患者具較高的HMOX-1(鐵釋出)以及較低的FTH1(鐵儲存)與SLC40A1(鐵排出)表現,此現象有助於利用ferroptosis作為治療策略。相較於Luminal A亞型的MCF-7細胞,三陰性乳癌MDA-MB-231細胞對臨床用藥有較高的抗藥性,但對ferroptosis敏感度較佳。MDA-MB-231相較於MCF-7,在鐵代謝相關蛋白、脂質合成能力與間質細胞標誌表現量較高,抗氧化能力卻較薄弱。本研究透過轉錄體導引治療策略發現南非醉茄的酯類成分Withaferin A(WA)具有作為新型態ferroptosis誘導物的潛力。實驗證實RSL3與WA在MDA-MB-231所引起的細胞死亡可被脂質過氧化物清除劑(ferrostatin-1,Fer-1)與鐵螯合劑(deferoxamine)恢復。WA造成之MDA-MB-231脂質過氧化物大量累積可被Fer-1所降低,但MCF-7無此現象。機制研究發現WA引起兩種參與ferroptosis的路徑,可透過降低GPX4、xCT與Nrf2活化典型路徑,同時藉由自噬體包裹FTH1後降解與減少FPN表現以活化非典型路徑。綜合以上結果,WA為新型態ferroptosis誘導物,且對於Luminal A與TNBC兩種亞型之間有選擇性誘導TNBC產生ferroptosis的能力,可做為解決TNBC臨床預後不佳的治療策略之一。Item 黑豆漿取代膳食中部分動物性蛋白質以減少膳食糖化終產物攝取對於糖尿病前期肥胖受試者氧化壓力、發炎反應指標物及腸道菌相之影響(2023) 張鈺禾; Chang, Yu-Ho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資料發現肥胖成年人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過重和肥胖為罹患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肥胖者偏好攝取膳食高度糖化終產物 (dietary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dAGEs)含量較高的食物,被認為是肥胖者容易罹患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黑豆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與等量蛋白質的豬肉相比,dAGEs含量明顯較低,因此本試驗以黑豆漿取代膳食中部分葷食蛋白質,探討是否可透過減少dAGEs攝取改善糖尿病前期肥胖者體位、代謝指標及腸道菌叢。本試驗是一個為期16週的隨機交叉介入性試驗,招募20−64歲男性和女性糖尿病前期肥胖受試者,試驗期分成四個階段:0−4週為run-in period,4−8週和12−16週為黑豆漿或熟食豬肉介入期,8−12週為wash-out period,試驗介入期間受試者每日飲用二瓶無加糖黑豆漿或攝取蛋白質含量相當之豬肉做為膳食蛋白質來源。試驗中每兩週會蒐集受試者三日24小時飲食紀錄,並於試驗開始前及介入期前後進行體位測量、採集血液和糞便檢體進行分析。試驗結果顯示,黑豆漿組以每日總熱量校正後的dAGEs攝取量顯著低於豬肉組,且試驗前後血清高度糖化終產物AGEs螢光變化量相較於豬肉組也有下降的趨勢;體組成結果顯示黑豆漿組介入後相較於介入前體脂肪百分比有下降的趨勢。此外,生化指標分析結果顯示黑豆漿組介入後相較於介入前血清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濃度顯著降低,且黑豆漿組相較於豬肉組MDA變化量也有顯著差異。糞便腸道菌相結果顯示,黑豆漿組介入後相較於豬肉組Butyriclcoccus和Lachnospiraceae_UCG-010相對豐富度顯著增加。進一步透過相關性分析發現試驗前後每日dAGEs/energy變化量和MDA變化量呈現正相關。因此,每日膳食若以黑豆漿取代部份動物性蛋白質可以減少dAGEs攝取,並改善糖尿病前期肥胖者體內氧化壓力和腸道菌相。Item 長期高果糖高脂飲食促進小鼠視網膜對藍光損傷之敏感性(2023) 高孟暐; Kao, Meng-Wei藍光 (blue light, BL)因波長短能量高,易引發眼球之活性氧物質 (reactive oxygen substrate, ROS)生成,造成視網膜組織光化學性損傷 (photochemical damage)。我們過去的研究證實,若小鼠暴露趨近日常環境的藍光強度八週後,會造成感光細胞核數與outer nuclear layer (ONL)厚度下降等損傷。有鑑於飲食因子亦可能不利於眼球健康,且飲食型態對於光化學性損傷之交互作用目前仍較少文獻可循,因此本研究擬探討高果糖高脂 (high-fructose and high-fat, HFHF)飲食對於BL誘發視網膜損傷之影響。雄性ICR小鼠,將其隨機分成三組:(1) 控制組 (Control group, Ctrl);(2) 藍光照射組 (BL group),與 (3) 藍光照射合併高果糖高脂飲食組 (BL + HFHF group)。試驗動物於給予HFHF diet四十週後另接受為期八週每日六小時之低強度藍光 (37.7 lux, 0.8 μW)照射。結果顯示HFHF diet可造成小鼠胰島素阻抗及血清total triglyceride (TG)、total cholesterol (TC)、malonaldehyde (MDA)及螢光性advanced glycated end products (AGEs)上升的現象。Hematoxylin& eosin (H&E) staining分析證實,長期攝取HFHF diet會加劇BL對於視網膜組織之病理型態改變,其感光細胞核數與outer nuclear layer (ONL)及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IS/OS)厚度皆顯著低於BL組 (p < 0.05)。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IF)顯示,與控制組比較,BL照射可顯著造成視網膜組織rhodopsin表現下降與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8-hydroxy-2-deoxyguanosine (8-OHdG)表現上升並同時增加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與super oxide dismutase1 (SOD1)抗氧化相關蛋白及凋亡指標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p < 0.05),而HFHF diet可顯著加劇上述BL之負面作用並顯著提升抗氧化蛋白Nrf2、SOD1與catalase之表現量,並促進發炎激素interleukin-1β (IL-1β)及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於視網膜內表現量,並造成血視網膜屏障滲漏 (blood retinal barrier leakage) (p < 0.05)。同時,給予HFHF diet之動物視網膜內有高度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ed end products, AGE)指標物如Nε-(1-carboxyethyl)lysine (CEL)與Nδ-(5-Methyl-4-imidazolon-2-yl)-L-ornithine (MG-H1)累積,其活化receptor for AGE (RAGE)並促進發炎小體 (inflammasome)之形成,以及視網膜細胞凋亡蛋白caspase-3及晚期凋亡指標TUNEL表現量增加 (p < 0.05)。綜合上述,本研究證實,HFHF diet可加劇藍光造成之視網膜損傷,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可能為不利於眼球健康的負面因子,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探討。Item 碳水化合物品質指數與台灣成人體圍之相關性研究(2023) 許芷瑜; Hsu, Jhih-Yu目的:已有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與肥胖及代謝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亞洲人口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約佔總熱量50%以上,此種現象更顯現出碳水化合物在亞洲族群中的重要性,然而過去對於碳水化合物與疾病的探討卻很少強調其飲食來源,近年來,新指標―碳水化合物品質指數(carbohydrate quality index, CQI)的出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品質評估方式,但目前仍沒有文獻,探討其與不同體圍(上胸圍、中臂圍等)之相關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CQI與體位、體圍之間的關聯。方法:收集336份20-60歲台灣成年人飲食資料,經由本研究室資料庫運算出各營養素總攝取量後,計算CQI分數,再將其分類為五分位、四分位,分析每分類在營養素、食物類別之分布性,並與非飲食資料(6種體圍、腰圍衍生指標及BMI)進行相關性分析及風險評估。結果:CQI的五分位得分範圍Q1為4-9、Q2為10-11、Q3為12-13、Q4為14-15、Q5為16-19分。另外,由FIFFQ測出平均升糖指數為50.0 ± 4.0、膳食纖維為15.9 ± 12.4 g、全榖物碳水化合物/總穀物碳水化合物比值為0.17 ± 0.20、固體碳水化合物/總碳水化合物比值為0.89 ± 0.09、CQI分數為12.0 ± 3.1分。至於體位(圍)分布狀況,則平均體重為65.3 ± 13.4 kg、BMI為23.8 ± 3.7 kg/m2、上胸圍90.4 ± 9.3 cm、中臂圍29.2 ± 8.0 cm、腰圍83.2 ± 10.9 cm、臀圍96.1 ± 8.2 cm、大腿圍54.4 ± 5.4 cm、小腿圍-站姿36.1 ± 3.7 cm、小腿圍-坐姿36.4 ± 3.6 cm、腰臀比0.86 ± 0.09、腰高比0.50 ± 0.08。淨相關結果顯示,在調整干擾因子後,CQI與體重 (r = −0.12, p = 0.04)、BMI (r = −0.15, p = 0.01)、上胸圍 (r = −0.11, p = 0.04)、腰圍 (r = −0.13, p = 0.02)、腰臀比 (r = −0.12, p = 0.03)及腰高比 (r = −0.12, p = 0.03)有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分析提供膳食纖維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後,發現全穀類纖維及未精製飯類及穀片類碳水化合物與體位(圍)存在負相關;精製飯類製品、麵類及鍋貼、油煎餅類則與體位(圍)呈現正相關。而在調整干擾因子後的風險分析中發現,隨著CQI的增加,BMI過重 (model 1- p trend< 0.001; model 2- p trend = 0.001)、腰高比過大的風險 (model 1- p trend = 0.001; model 2- p trend = 0.004)有下降的趨勢。結論:更高的碳水化合物品質(CQI),可能有助於降低過重、肥胖之風險,並且在食物來源上應選擇纖維含量高(主要來自全穀類),如未精製的飯類(五穀飯)或麥片類,避免攝取鍋貼、油煎餅類等複合性的食品。Item 小根蒜萃取物對葡聚醣硫酸鈉誘導小鼠急性腸炎之保護效應(2022) 毛語葳; Mao, Yu-Wei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是反覆發炎的慢性疾病,其致病因子涉及基因、環境、腸道上皮損傷、腸道菌群失衡與異常的免疫反應等。T細胞及其相關細胞激素的調節與平衡,為維持腸道免疫恆定之重要因子。本研究首先對於台灣花蓮原住民作物「火蔥」進行植株特徵比對及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鑑定此「火蔥」為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的鱗莖。小根蒜屬於石蒜科蔥屬之藥食兩用的植物,將小根蒜的鱗莖進行蒸煮、乾燥後做為傳統中藥的「薤白」。本研究以葡聚醣硫酸鈉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 誘導C57BL/6J小鼠急性腸炎模式,探討小根蒜的新鮮鱗莖萃取物是否具緩解腸炎之能力。首先製備小根蒜的水 (aqueous extract, AE) 與50%乙醇萃取物 (50% hydro-ethanolic extract, HEE) 進行實驗一,結果發現預先管餵小根蒜HEE (200 mg/kg/day),可降低DSS引致急性腸炎小鼠的血液之嗜中性白血球次群、減少大腸組織免疫細胞浸潤、維持完整腸道上皮,具緩解急性腸炎的潛力;然而AE則無此效用。接續進行實驗二,探討補充小根蒜HEE減輕急性腸炎之效用與機轉。C57BL/6J小鼠分為4組:正常控制 (NC) 組、腸炎控制 (DC) 組,與腸炎並介入250 mg HEE/kg/day (DL) 組或500 mg HEE/kg/day (DH) 組。NC和DC組預先管餵水,而DL和DH組預先管餵HEE,經一週後再給予3% DSS飲水引致急性腸炎並持續管餵HEE,經一週後犧牲。實驗結果當與DC組比較,DL和DH組顯著降低血漿haptoglobin濃度;在血液嗜中性白血球、發炎性單核球和調節性T細胞之比率皆降低,以及淋巴球比率上升;脾臟調節型T細胞與輔助型T細胞17相關細胞激素與轉錄因子forkhead box p 3、interleukin (IL)-10、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1、IL-17A和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t之mRNA表現量降低;大腸組織促發炎相關基因C-C chemokine ligand 2、tumor necrosis factor-和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1與腸道黏膜屏障相關保護因子trefoil factors 3之mRNA表現量,以及大腸沖洗液Immunoglobulin G的濃度皆降低,並發現DL和DH組有較低的疾病活動指數與大腸水腫程度,另於大腸組織切片觀察其腸道免疫細胞浸潤程度較低,且具有相對較完整的隱窩與腸道上皮。本研究結果顯示,預防性給予小根蒜HEE可透過免疫調節與抑制發炎反應,具有緩解急性腸炎的潛力。Item 熱加工食品添加胺基酸緩解庫氏細胞發炎反應之研究(2022) 林冠言; Lin, Kuan-Yen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ㄧ,肝臟每天受到許多外源性及內源性的威脅,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功能受損,因此肝臟的健康與否對人體而言極為重要。丙烯醛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有毒物質,空氣及某些食物中均含有丙烯醛,而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丙烯醛。丙烯醛一旦經人體攝入後,因為其親和能力強,容易與蛋白質、DNA、核酸等物質反應,使這些物質喪失其原先存在於人體中的能力;另一方面,丙烯醛對細胞的影響包括發炎、氧化壓力、內質網壓力…等。本研究探討梅納反應中間產物丙烯醛對肝臟庫氏細胞發炎之影響,以及以不同胺基酸與丙烯醛共同加熱,探討熱反應物是否可降低丙烯醛對於庫氏細胞的發炎反應。本研究首先以0、50、100、150、200μM濃度丙烯醛熱反應物對於庫氏細胞進行細胞毒性(MTT)測試。結果顯示50μM丙烯醛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大約有2成的致死率。其次,以甘胺酸、丙胺酸、擷胺酸、胱胺酸、麩胺醯胺、蘇胺酸以及麩胺酸與丙烯醛在高溫下迴流製備熱反應物,探討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發炎的效果。實驗結果發現,半胱胺酸與丙烯醛熱處理反應可以降低丙烯醛的殘留量並提高庫氏細胞的細胞存活率,且西方墨點法分析也發現,丙烯醛-半胱胺酸熱反應物可以降低丙烯醛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中發炎相關的IKKβ、Nf-κB、caspase-1及NLRP3等蛋白表現量。總結本研究證實半胱胺酸在迴流加熱下可以與丙烯醛產生反應,以降低丙烯醛對於庫氏細胞的發炎情形,此研究結果亦可以為後續研究丙烯醛於肝臟的發炎機制以及胺基酸於熱加工食品開發時的參考。Item 長期追蹤台灣不同出生體重族群1-16歲飲食攝取與生長發育(2023) 陳采蘋; Chen, Cai-Ping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出生體重影響著兒童日後的生長狀況,並與成年後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有關。此外,飲食與生長和健康發展的關係也密不可分,在成年之前,兒童與青少年期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是也是奠定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基礎。故本研究欲探討本土不同出生體重兒童在兒童與青少年期之飲食營養攝取是否具有差異及對其生長發展之影響。本研究為世代研究,研究對象來自民國91及93年所招募之2個長期追蹤世代。將受試者以出生體重之第25及75百分位為切點分為3組: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rABW)及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rHBW),每年定期以電話訪問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兒童至16歲 (n=80)。統計軟體使用SPSS 23.0 進行分析。追蹤兒童至16歲,發現到不論身高、體重及BMI,rLBW、rABW及rHBW三組兒童之間歷年體位均達顯著差異。16歲時rHBW兒童之體位為最高,而rLBW為最低。兒童生長速度觀察到,0-2歲時rLBW與rHBW兒童之身高變化量顯著大於rABW兒童;rHBW兒童在出生-1歲及9-10歲之體重變化量顯著高於rLBW兒童。兒童長期營養攝取變遷發現,16年來全體兒童在熱量、三大營養素與多數微量營養素攝取皆隨年齡增加呈顯著增加趨勢;而醣類佔總熱量百分比、鈣及維生素D攝取則是隨年齡增加呈顯著下降趨勢 (p for trend<0.001)。歷年來兒童之膳食纖維及維生素D皆有攝取不足情形,鈣則於4歲後開始攝取不足。比較不同出生體重兒童歷年營養素攝取差異,發現16歲時rABW兒童在熱量、三大營養素顯著高於rLBW與rHBW兒童。 不同時期營養素攝取與16歲體位之相關性分析中發現,控制性別與出生體重後,13歲之維生素B1、16歲之鉀、鈣、鎂、維生素B1、B2與16歲身高呈顯著正相關;6歲鎂、16歲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C和1歲維生素C與16歲體重呈顯著正相關;6歲鐵、1歲維生素B12以及1歲和16歲之維生素C與16歲BMI呈顯著正相關。綜合以上,出生體重雖影響兒童16歲之體位分佈,但後天適當的微量營養素攝取亦對青少年時期之生長發育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