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121
Browse
3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同理心詮釋故事:「臺灣小說選讀」課程的教學相長(2014-12-01) 林淑慧Item 台灣文學史料與資料庫(2010/08/01-2011/01/31) 林淑慧Item 歐美見聞的敘事策略:臺灣日治時期知識菁英的行旅論述(2013/07-2015/07) 林淑慧體驗異地文化為旅遊目的之一,藉由遠離家園後的感知與跨界經驗的書寫, 表達作者的內在意識及世界觀。目前所見日治時期遠至歐美各國的旅遊書寫極為 有限,這些文本為知識菁英思索並沉澱後的論述,因而別具學術研究的價值。故 以日治時期旅遊多國的顏國年(1886-1937)、杜聰明(1893-1986)與陳炳煌(雞 籠生)(1903─2000)為例,擇取《最近歐美旅行記》、《杜聰明博士世界旅遊記》 與《海外見聞錄》及其他相關作品的歐美見聞為研究文本,探討其跨界行旅敘事 的共性與殊性。從作者學養、文化資本及旅遊動機等出發前的面向,到行程設計、 參觀地景、與當地人的互動等過程,皆呈現旅遊與敘事的密切關聯。尤其旅遊書 寫、影響實踐、文化批判與省思等與回歸後的議題,更隱含知識菁英在離與返之 間的衝擊。主要採文獻研究、文本詮釋並結合田野訪談等質性研究法,梳理作者 於日本殖民下出遊的跨界思維。不僅廣泛蒐集見聞錄的相關史料,如:序文、唱 和集、回憶錄、言論集等;同時,藉由訪談作者的後代及相關人士,以深入理解 外緣背景。透過敘事者所見歐美社會與本地的差異,藉由比較、重溫的省察而理 解本身境遇,因而改變自我的視界。他們關注歐美都會現代性、教育制度的考察、 民主思潮及國民性,流露對於文化差異或觀摩或批判的視角。從這些旅遊見聞錄 分析直敘、參照、比較、批判等表現手法,且詮釋字裡行間的象徵意涵。期望藉 由旅遊見聞錄題材及敘事策略的分析,呈現同處殖民地知識菁英的敘事特色,以 助於釐析台灣日治時期旅遊書寫發展的脈絡。Item 空間的凝視:移動經驗語文化再現(2010/08/01-2011/01/31) 林淑慧Item 旅人心境:臺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台北市:萬卷樓, 2014-02-01) 林淑慧Item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於清治前期采風詩文研究的應用(2011-12-01) 林淑慧Item 台灣日治時期遊記的文化脈絡-空間資訊系統於旅遊文學研究的開拓(2014/08-2015/07) 林淑慧旅遊具空間移動的特性,遊記呈現作者與時空情境的關聯。台灣日治時期遊記的研 究包涵風土再現、記憶及認同、帝國與殖民心理機制、飄泊與離散等概念,呈現跨領域 的延展性。因遊記牽涉移動所引發的文化差異觀察及論述,且常藉由刊物的登載而傳播 至知識階層,故頗具研究價值。資料庫提供旅遊文學研究者豐盈的素材,因而易於發掘 新議題,並有助於探索的深化。又藉由空間資訊的分析,常激發人文研究者拓展跨領域 的視野。研究方法以兩大面向為主:(一)文本空間的數位交叉比較;(二)開發旅遊 文學圖資系統。應用空間資訊系統比較文本的共性與殊性,藉此得知台灣日治時期聚落 或地貌的演變,並與遊記的文字敘事相映比較,再現文學地理的脈絡意義。至於開放性 的圖資系統,則提供人文領域研究者分析文本的外緣背景與文本空間性比較之用。期望 文學地理資訊系統(LGIS)的建置與應用,將具體影響旅遊文學研究的面向。Item 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憶: 臺灣日治期刊所載漢文遊記的風景意象(2012/08-2013/07) 林淑慧人離開家園後易察覺周遭的差異性,並發展自身的應對方式。日治時期的旅 行書寫牽涉文化觀察、認同議題或風景心境,這些作品藉報紙期刊等公共領域的 登載而傳播至識字階層。其中,《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文藝叢誌》、《詩報》、 《風月報》為發刊較長久的期刊,且登載多篇漢文遊記,於臺灣旅遊文學場域頗 具代表性。故以發表於此四種期刊的遊記為研究範疇,探討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 憶及文化的比較批判。主要採文獻研究、文本詮釋並結合田野訪談等質性研究 法,研究進程分為兩層次:(一)廣泛蒐集旅遊文本及史料:研究素材包括臺灣 北、中、南與東部的在地書寫,及跨界至日本、中國或東南亞等地的遊記,並比 較詩文如何表現同一主題。另依旅人參與的活動類型,歸納遊記題材,如修學、 考察、登山、共進會、博覽會、休閒、觀光等。又配合台北高校九十週年紀念活 動訪談校友,或日治時期曾修學旅行的長輩,以他們旅遊經驗的口述歷史,作為 另類史料的參考。(二)詮釋遊記的意象與敘事:論析臺灣文人的敘事位置、異 文化參照的反思以及地景記憶;又探討作家對於自然風景的感知,或古蹟、風俗 等人文意象。這些作品流露旅人從出發、行遊過程到回歸的體驗,應用場域、空 間、敘事、再現、論述等概念,以助於文本的詮釋;再藉由探究遊記之間的共性 與殊性,以論析旅遊敘事的特色,並呈現旅遊文學發展的脈絡。Item 旅人的體驗與視界:《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的遊記敘事(2011/08-2012/07) 林淑慧旅遊文學不僅是空間移動體驗的紀錄,且蘊含旅人投身自然或人文環境的感知,其敘事位置更反映作者的視界。台灣十七世紀到當代的旅遊文學蔚為長流,其中,遊記具散文體敘事特質,爬梳文本並參照相關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釐析旅遊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因《臺灣教育會雜誌》為日治時期發刊長久的系列雜誌,且於1903(明治36)年到1927(昭和2)年增設漢文報,在臺灣文學場域上頗具代表性。本專題研究計畫以此雜誌的漢文報為主要範疇,探討所收錄台灣與日本遊記的敘事意義,並論析旅人的現場體驗與視域。這些作者多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師生,或是如林呈祿、王敏川、張淑子等關注教育的人士,亦有一些傳統文人如吳德功以及中村櫻溪等日本學者。遊記或流露作者的地方感與認同,或於字裡行間隱含殖民權力的滲透,此類旅遊文學與文化之間的關聯,亦是值得研究的議題。故從台灣意象、八景書寫、修學旅行、參觀共進會、現代性體驗等面向詮釋文本;同時分析遊記文體的功能性、內容佈局、詩文對話以及作者的視域等,有關遊記主題與形式的表現策略。又為呈顯此刊物所載遊記與日治時期遊記的共性與殊性,故與刊登於《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等系列報刊的遊記主題相比較,以期為台灣旅遊文學史料的蒐羅及詮釋貢獻心力。Item 地景觀看與文明體驗:《台灣日日新報》所載旅日詩文的敘事視角(2010-12-04) 林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