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121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浪漫之框:從〈艋舺〉看當代台灣電影中的日本性(2012-07-08) 莊佳穎Item 台灣流行文化(2011/08/01--2014/01/31) 莊佳穎Item 做「可愛」-「可愛文化在台灣」的問題化、概念化與脈絡化嘗試(2013-11-30) 莊佳穎Item 當前台灣的流行文化(2013-12-07) 莊佳穎Item 探勘小確幸世代:當代台灣年輕人的認同地景和每日生活(2014/08-2015/07) 莊佳穎本研究計畫「探勘小確幸世代 – 當代台灣年輕人的認同地景和每日生活」 為兩年期計畫。計畫申請人在近三年已執行(之「台灣政治消費文化」、「可愛文 化在台灣」等國科會專題計畫及「台灣流行文化」教育部計畫等相關研究)的初 步研究成果上,逐步發展了對於當代台灣年輕人世代研究的關注視角和研究基 礎。申請人期待延伸現有歐美、日本和台灣的世代研究文獻,援引認同及消費研 究觀點,並運用質性研究之多重研究方法,探究台灣當代社會「小確幸世代」所 具有的「新時代」及「新一代年輕人」之象徵性和物質性雙重意涵,並探勘其認 同地景及每日生活實踐樣貌。同時,本研究也期待透過對於「小確幸世代」文化 生成過程的描繪,發掘存在於其認同地景和每日生活中,她/他們所獨有的視野、 思維、特質和行動能力,及其中可能鬆動既有權力結構的力量。據此,本研究將 進一步從「小確幸世代」文化中追尋讓台灣社會及新世代擺脫當前困境的可能。 「小確幸世代」是由 1985 年及解嚴前後出生、在台灣物資充裕、媒體無所 不在、政治極度民主、消費社會無限擴張的脈絡中成長,沒有歷史烙印的傷痕卻 也沒有為未來爭奪的氣力,追求去政治化的、「雖然在大事上委屈卻自在於在小 處做自己」的台灣年輕人所組成的世代。她/他們在歷史條件上共同遭遇了後解 嚴時代、九二一大地震、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等事件,在經濟條件上共同經歷了 經濟高度成長後物質生活豐沛富裕的消費社會,在政治條件上共同目睹了台灣民 主化高度發展後以政治消費型態運作的兩黨政治,而在文化條件上共同感受了台 灣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下開始關注本土文化、及在大敘事消解之後關注小敘事的集 體氛圍。她/他們同時也是一個正在面對台灣社會空前資本分配極度不均、薪資 凍結、房價飛漲、貧富懸殊、國家破產等問題所導致的大量失業、人口衰退、結 婚率低落、出生率世界最低等問題的世代。 本研究計劃將進行對於當代台灣「小確幸世代」的描繪和探討,從社會學研 究中較少被關注的世代議題切入,提供一個梳理這個「新時代」中「新一代年輕 人」的視角,並試圖從其中尋找一個可能挑戰既有權力結構,由這個世代的能動 力出發、鬆動台灣社會既有困境的可能路徑。因此,幾個問題將在研究過程中被 反省:1) 「小確幸世代」的「新時代」及「新一代年輕人」意涵如何在台灣社 會被論述、消費、想像與實踐?2) 在「小確幸世代」的文化建造工程中,其認 同地景及每日生活樣貌如何透過意念與實踐的辯證關係被建構? 3)「小確幸世 代」文化做為一個奠基在「可愛文化」和「政治消費」等基底的柔軟力量,如何 成為一個挑戰既有秩序的脫困的可能?Item 台灣政治消費文化(2010/09/01-2011/01/31) 莊佳穎Item 霹靂布袋戲迷文化BL同人文之研究(2010/07/01-2011/02/28) 莊佳穎Item 台灣政治消費文化:二次政黨輪替之後(2011/08-2012/07) 莊佳穎本研究計畫「台灣政治消費文化– 二次政黨輪替之後」(Political Consumerism in Taiwan – After the Second Party Rotation)為兩年期計畫,希望在既有國族認同和民主政治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之上,發展政治消費觀點,並將研究焦點鎖定在2012年總統大選,透過田野採集,探討政治消費文化做為當代台灣社會特有之政治文化,如何在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形構台灣公民之特殊民主參與形式和認同建構工程。 「台灣政治消費文化」是一個台灣特有的政治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發展中之研究國族建構和民主化的另類觀點:1)作為一個文化現象,台灣的政治消費文化乃是政治邏輯和商品化邏輯相互交疊於文化實踐領域中的台灣特殊政治文化。運用商品消費邏輯的操作方式,政治人物鼓動自己的支持者(或是「迷」)消費自己的政治商品(包括廣告、音樂、及其他具型的商品),而政治迷或政黨支持者則藉由對於政治商品的消費,創造他們的政治認同與文化品味,同時參與民主。2)作為一個發展中之研究國族建構和民主化的另類觀點,「政治消費」觀點將台灣(國族)認同建構過程放置在台灣極速發展的民主化過程中所共時發生的消費社會的無限擴張脈絡之上,並援引了Antonio Gramsci(1971)和Pierre Bourdieu (1977, 1984,1990)觀點的交會處做基底,和Margaret Somers (1994, 1995)、Ruth Wodak等人(1999)及John Story (1999)的方法做框架,將關注焦點放在政治人物(文宣幕僚)與政治迷的文化實踐場域,用以捕捉台灣認同和民主化是如何在政治人物(文宣幕僚)、政治商品與政治迷之間的文化生成過程中形成。 「台灣政治消費文化– 二次政黨輪替之後」乃立基於以下幾個基本立場:1) 進行對於台灣「政治消費」文化的命名及描繪,提供一個思考台灣(國族)認同的另類觀點,和分析台灣民主化的另一種視角;2)反思主流國族主義研究和民主政治研究;3)反省首次政黨輪替和二次政黨輪替過程中,政治消費文化所扮演的角色;4)思考政治消費文化應用於老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催化民主參與和國族認同建構的可能性。Item 探索台灣電影中的日本性(2011/08-2013/07) 陳儒修; 莊佳穎本研究緣起於《海角七號》引發的「媚日」爭議,以及「台製日式」廣告的風起雲湧, 進而反思哈日、親日、戀日等意涵,與台灣(後)殖民經驗的歷史關連。研究發現,哈 日已經高度滲入台灣文化語境中,再透過大眾媒介推波助瀾,進而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 實踐中,形成無所不在的日本性。 本研究因此聚焦於近30 年來台灣電影,試圖探求日本性在台灣電影中的展現情景與滲 透程度。除了透過文本分析與內容分析法,建構電影中日本性類目與圖譜外,並將針對 電影產製端與接收端進行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檢視日本性是否已然形成感知結構,成 為當代台灣文化主體性的一環。Item Finding the Lost Lover- Japan in Taiwan’s National Imagination.(2010-07-02) 莊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