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對日本學生之跨文化初級華語教學設計研究
    (2020) 真島 淳; Mashima, Jun
    在日本,第二外語華語課程可以說日本人學習華語主要且最大的管道,且是人文教育(核心基礎教育)之一環,在華語教學中應兼顧外語學習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不僅需要教授語言知識並訓練學生語言運用技能,亦應將語言教學視為透過語言學習所進行的跨文化教育,使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日本第二外語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外語環境不足、學習時間有限、班級人數規模過大等。既然教學環境有各種不利因素,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兼顧外語學習「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以溝通交際文化為題材進行跨文化教育,以使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極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了解現行日本華語教材對話課文與練習中「跨文化」成分的呈現情形;二、了解日籍華語學習者與華人日語學習者對溝通交際文化的學習需求;三、了解日籍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四、了解華語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五、建構跨文化華語教學設計原則,據此建立教學實施構想並進行內容規劃;六、進行教學行動研究,並檢視教學規劃進行修正;七、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了以下幾項結論:一、教學目標與內容:任課教師必須首先檢查任教學校所設定的共同教學目標是否涵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所有內涵。若教學目標沒有涵蓋所有知能內涵,任課教師就必須自行補充教學目標,釐清學生要知道、理解、學會的知能內涵,進而將之視為整個教學實踐的參照點;二,教學評量:鑒於跨文化溝通能力各種內涵的特質,教師應以組合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方式,採用多元並可行的評量依據不斷評量教學成效,全面評量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三,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先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建構後續教學活動的鷹架後,再進行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例如問答活動、情境會話活動以及採訪活動。應安排一些文化對比活動與體驗型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察覺、發現各種語言表達或語言行為所表徵的文化;四,教學者施教能力:教師須通曉與溝通交際文化有關的華語語用學方面的知識,如此方能清楚地解釋語言的一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思維因素,藉由文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溝通交際文化的差異性所導致發生的文化誤解或衝突。
  • 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
    (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
    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
  • Item
    應用全語言教學原則於初級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9) 何沐容; HO, Mu-Jung
      近幾年來,全語言教學觀(Whole language)成為語文教學上的一股流行熱潮,其強調語言學習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習得歷程,故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到「部分」,使聽、說、讀、寫技能同步發展。在教學上,全語言不同於傳統教學的能力導向,課堂上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必須是意義導向且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台灣,此新興教學觀普遍使用於幼教及外語教學上,而在華語教學的資源則較缺乏,本研究以全語言在外語教學的成果為借鑑,嘗試以初學華語學生做為研究對象,融入一些全語言教學的理念,為其設計一套初級華語教學課程,除了希望能借重此極具人本的教學觀來激發學生對中文學習的熱忱,亦希望能藉由實際施行,來探究此教學觀應用在華語教學領域的可行性與適切度。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在一般的語言中心教學,直至2007年受聘至某大學部擔任中文講師教授中文時,因該大學的外籍華語學習者明顯排斥一般華語教學法而面臨到嚴格考驗,而研究者亦發現目前缺乏針對外籍研究生中文課程的專業規劃。故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能藉由行動研究,來解決研究者在此環境下敎授中文課時所面臨的困難。   本研究為了比較全語言教學觀與傳統教學法的不同,對兩個零起點初級班施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分別是研究者在語言中心所慣用以形式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者融入全語言教學觀所設計的教學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全語言教學觀主張利用活潑生動的情境及真實的語言材料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功能,免於流於結構式的講解,故學生們在隨著該生活話題的擴展之下,激盪出生動熱烈的思考與討論,的確達到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致及課室氣氛之效,也增進了學生對華人文化的了解。
  • Item
    華德網站論壇請求行為對比:以旅遊主題為例
    (2018) 黃維平; Huang, Wei-Ping
    「請求」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言語行為。時至今日,不光是現實中的言語行為,網路中的言語行為亦日漸受到學界的重視。本研究探討華德網站論壇的請求行為,分析華德網路者各使用何種請求策略來達到請求言語行為。 本研究參考Ting-Toomey(1985)以面子為維護對象的角度做為研究分析架構,並以台灣《Yahoo奇摩知識+》及德國《Yahoo! Clever》為蒐集對象,蒐集了華德共400筆之語料,並歸納出請求的主體策略與輔助策略。 主體策略又區分為自我取向及他人取向兩次類。自我取向包括:提問策略、指示策略、表願策略;他人取向則有探詢策略。輔助策略包括:問候策略、感謝策略、稱呼策略、釋因策略、網用策略、補充策略及情緒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華德網路使用者在論壇上進行請求行為時,使用的策略靈活多變,並形成複雜的策略序列。但是華語與德語對於請求策略有其不同之偏好。在策略使用方面,華語請求比德語請求來的直接。但是就整體策略序列結構來說,華德皆偏向以輔助策略起頭,接著以主體策略提出請求,最後以輔助策略結束請求。而華德雙方對於輔助策略的使用頻率也相當地高,顯示網路使用者認為輔助策略可以加強請求的效果。另一方面,因為網路溝通無法得知對方的社會權勢或是職業,也因此看不出社會距離對於請求言語行為的影響。 最後,本研究評估現行華語教材,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設計教案,並對華語教學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華語學習者可以依據網路溝通及文化差異靈活運用不同的請求策略,在網路上順利地與其他網路使用者溝通。
  • Item
    華語線上互動新手教師提問研究
    (2016) 林郁阡; Lin, Yu-Chien
    教師提問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展開師生互動的第一步。它不僅給學生產出語言提供了機會,也能啟發學生思考。不同提問的方式、不同質量的提問、或者不同提問的類型與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如果教師提問不恰當,可能會導致學生失去參與課堂的興趣,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有鑒於教師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本論文以實際課堂教學為主軸,並針對五位華語教師在線上互動中的提問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探討提問與教學之間的關係與其運用方式對於教學成效的重要性與影響。 本研究透過線上教學影片觀察五位新手教師提問的類型、提問的形式、以及提問後給予學生的反饋等方面作了統計與分析。依研究結果顯示:一、教師最常使用的問題類型是知識性問題,而較少使用推理性問題;二、在問題形式上,教師大量使用特指問句,而較少使用選擇問句;三、在反饋方式上,教師對學生採取了簡單積極反饋,以表揚為主。同時教師也會給予兩種不同類型的反饋,最常使用的是簡單積極反饋加重複。本研究同時也採用線上問卷調查方式,以華語教師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之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並請該對象評估五位新手教師提問成效。從提問有效性問卷中的結果顯示新手教師提問較偏向於無效,其影響無效的原因包括缺乏經驗與實務訓練、本身對語言的知識不足等問題。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結論供華語教師以及師資培育機構作為參考。
  • Item
    網路論壇邀請行為中英對比
    (2015) 林思廷; Lin, Tzu-Ting
    邀請是人際溝通中常見的行為,過去幾十年來也有研究以此為主題進行探討(欒育青,2008;Mao,1992;Tseng,1999;Wolfson,1989)。近年來,網路溝通已然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網路論壇與人交流的使用者也日益增多。對華語學習者而言,若能了解並適當利用網路平台進行邀請,將獲得更多與華語人士交流的機會。然而,過往研究所關注的邀請行為均為口語邀請,針對網路論壇邀請行為的研究相對缺乏。有鑑於此,本文將探討華語及英語網路論壇邀請文章語言使用的異同,期望能幫助華語學習者熟悉華語論壇邀請文章的常見體例,並順利使用華語母語者常用的策略及句式,撰寫進行合乎華語邀請慣例的邀請文章。 本文蒐集華語論壇「批踢踢實業坊(PTT)」及英語論壇“reddit”上的邀請文章作為語料,從邀請中心策略、支援策略、內部修飾及篇章模式幾個面向,比較華語及英語邀請文章的異同。研究結果顯示,華語母語者偏好較為直接的中心策略進行邀請,英語母語者則傾向較為間接的策略。在支援策略方面,華語及英語母語者都較常選擇訊息導向的策略,即以傳達活動相關資訊為主。此外,華語邀請文章的篇章模式偏向較迂迴的中置和後置模式,而英語母語者則多半選擇直截了當的前置模式。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從情境出發,整理出華語論壇邀請文章常用策略及句式,並根據上述句式設計論壇邀請的語用教學。
  • Item
    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總計畫暨子計畫二: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及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謝佳玲
    整合型計畫名稱: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總計畫: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華語教學在全球的趨勢已逐步從大學階段向下延伸至高中,並繼續延伸至中小學,學習者的年齡逐漸降低,也衍生出中小學的華語教師不足、原有大學的教材不適用、針對中小學生的華語教學法尚待開發等問題,本研究旨在針對這些新的問題提供解決之模式,以美國的高中為對象,培訓遠距視訊教學之華語教師,直接對美國多所高中的華語課程進行授課,並研發適合中學使用的教學法及輔助教材。本整合型計畫以一年五個月為期,包含總計畫及四個子計畫:總計畫: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子計畫一:結合線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合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子計畫二:針對美國高中之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子計畫三:針對美國高中之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美國高中華語教材之評估與遠距華語視訊數位教材之開發為中心。子計畫四:以學習社群豐富知識分享的支援系統研發。最終目的在建立並持續經營一個適用於美國9-12中學生之遠距視訊華語教學模式,預期透過師資認證及教材認證國際化的過程,使台灣華語教學師資及教材成果與美國中等教育主流教學體制接軌,成為跨國視訊華語教學的範例,提高台灣華語教學的國際能見度與國際聲望。
  • Item
    臺灣電視新聞標題研究與教學啟示
    (臺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1-12-01) 謝佳玲; 李家豪
    本文探討臺灣電視新聞標題的語言特徵,結果揭示上標以花俏片段資訊引起興趣;下標以樸實完整內容補充細節;小標以事件主軸貫穿報導;附標說明外加語言訊息。標題傾向色彩分工,以符號或圖像創意縮略,充斥行話、俗語、成語、新詞等,以小句組合的精簡句構突顯事件脈絡,展現功能詞刪減、兼語式及非規範語法等形式。語言特徵亦反映主題變因的影響。本文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華語新聞標題的教學要則,希冀提供新聞語言研究與教學之參考。
  • Item
    教導華語文學習策略之教材設計與教學規劃〈民88-8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07-31) 信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