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龐吉耶利《F大調小號協奏曲》詮釋與分析
    (2018) 陳柔合; Chen, Jou-Ho
    龐吉耶利(Amilcare Ponchielli, 1834-1886)為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對浪漫時期的音樂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當時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音樂聞名於世,他的聲望使得人們忽視了龐吉耶利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考驗,龐吉耶利的作品才慢慢讓人看見,而相較於龐吉耶利的歌劇作品,器樂作品較鮮為人知,《F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這首協奏曲多樣性及熱情的齊奏樂段,是這首協奏曲吸引人及普及的原因。 該作品在結構上並沒有明確的樂章之分,在變奏曲的基礎上加入序奏、詠嘆調以及終曲,變奏曲常被小號用於展現演奏技巧,因此內文也會根據使用到的演奏技巧進行探討,例如:雙吐、三吐。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內文包含龐吉耶利的生平簡介、樂隊音樂並更進一步探討當時歐洲軍樂隊的發展;在《F大調小號協奏曲》部分,針對其創作背景進行了解,也從19世紀小號的發展,研究該曲在樂器使用上的選擇,最後筆者根據阿曼多‧吉塔拉(Armando Ghitalla)和加布里埃爾‧卡索內(Gabriele Cassone)演奏的版本,加入自己的觀點,詮釋與分析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