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南管打線指法研究(2009) 王雅慧本論文為針對單一南管指法所進行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打線指法在歷史上、記譜法及實際演奏所呈現的現象,以期由此對南管打線指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序論介紹南管打線指法的歷史淵源、目前相關的學術研究情況、本研究的範圍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指套與譜以《閩南音樂指譜全集》為本,曲以《南管名曲選集》為據,將針對打線指法作一系統的分類與定義,以樂曲種類分別,論述各自的打線指法運用情形。第二章亦以《閩南音樂指譜全集》和《南管名曲選集》為研究對象,深究打線指法在樂譜中的運用情形。 第三章討論打線指法在各套現存的指譜集中所記錄的情形,並與《閩南音樂指譜全集》所錄樂譜內容進行比較。第四章以實際的南管器樂曲:指套〈花園外邊〉和譜〈陽關三疊〉的尾聲部份演奏為例,將之與《閩南音樂指譜全集》所錄比對,以觀察打線指法在實際演奏中之運用情形。Item 以京劇素材為創作理念之琵琶協奏曲─《怒》、《京劇印象》、《臉譜集》分析與詮釋(2009) 陳茗芳; CHEN MING FANG琵琶自西域傳入我國,經過了漫長時間的保存、發展及改良,在演奏型式及其樂器型制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成為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隨著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琵琶這項樂器經歷了宮廷與民間不同音樂的影響,除了為說唱音樂及戲曲音樂伴奏,亦逐漸發展成獨奏樂器,進而大大發揮了琵琶樂器的性能,豐富了琵琶的音樂表現。 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發展迅速的同時,受到西方交響曲形式影響所發展出的琵琶協奏曲,除了在琵琶的音樂創作上有更嚴謹的規範性外,卻也使琵琶呈現出多彩繽紛的面貌,賦與琵琶不同以往的表現模式,進而發揮樂器本身的強性。為符合民族精神與時代性的意義,許多琵琶協奏曲作品採用中國傳統藝術為創作素材,與琵琶音樂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戲曲音樂也是重要創作素材之一;為呈現此風格樂曲對琵琶演奏技法及安排與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進而引發筆著動機,試圖找出如何在西方音樂的作曲手法下,仍能秉持民族音樂風格的理念,並透過琵琶這項樂器的特點呈現出來。 本文主要以盧亮輝先生的《怒》、權吉浩先生的《京劇印象》及陸橒小姐的《臉譜集》三首琵琶協奏曲為研究內容,藉由三首作品的樂曲背景、曲式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探討在演奏詮釋上的音樂內容和想像、創作的理念與音樂思維,及如何掌握此類作品的特性,其風格對於琵琶演奏技法有何影響,提供表演及詮釋上的幫助。Item 王範地琵琶藝術語法-二度創作理念與手法研究-以《霸王卸甲》為例(2015) 薛靜雯; Hsueh, Ching-Wen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範地先生於六十餘載的藝術生涯中,琵琶藝術已建構出完整的審美意象,音樂詮釋具有獨到的見解。通過自身學習過程所汲取的音樂養分與創意,王範地先生經由深思熟慮,以其深厚豐富的藝術底蘊,將所詮釋的樂曲凝聚出一本心血集成-《王範地琵琶演奏譜》。本論文便以曲譜中《霸王卸甲》此曲為中心,並參考與王範地先生所編寫之《養和集》文章集錦,做深入的樂曲詮釋解構。並藉此研究梳理琵琶二度創作手法可變性,並探究詮釋傳統曲目其發展限度的可變性。Item 琵琶曲《三六》、《行街四合》樂曲分析與詮釋(2018) 陳凱彤; Chen, Kai-Tung江南絲竹音樂歷史悠久,流行於江蘇、浙江及上海一帶,是極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樂種,樂曲風格典雅、旋律流暢,在演奏上存著一定的規範,演出場地多數在茶館與私人招待所,是社會大眾與文人雅士非常喜愛的樂種。 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特色為“小、輕、細、雅”,這四個字代表了江南絲竹的重要特徵,而說到江南絲竹音樂即令人想到著名的“八大曲”《三六》、《慢三六》、《雲慶》、《歡樂歌》、《行街》、《四合如意》、《慢六板》、《中花六板》。本文針對江南絲竹音樂八大曲中的兩首著名樂曲《三六》、《行街四合》所改編而成的琵琶獨奏樂曲進行探析,並以琵琶演奏手法詮釋之。 筆者將本論文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引述筆者撰寫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探討以及研究價值與局限;第二章為江南絲竹音樂概述,闡述江南絲竹的歷史背景以及音樂特色;第三章為《三六》的結構分析與演奏分析,針對其樂曲的曲式結構以及演奏詮釋進行分析;第四章為《行街四合》的曲式結構以及演奏手法進行分析;第五章為結論,針對本文各章重點再次說明,統整內容闡述改編為琵琶獨奏曲的《三六》、《行街四合》在琵琶演奏上的特點。 關鍵字:琵琶、江南絲竹、三六、行街四合Item 劉昱昀琵琶協奏曲《媚影》之分析與詮釋(2016) 呂玟萱; Lu, Wen-Hsuan《媚影》琵琶協奏曲中運用臺灣民間北管、車鼓樂、中國京劇鑼鼓,結合西方和聲、曲式創造出此曲,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發展迅速的同時,受到西方交響曲形式影響所發展出的琵琶協奏曲,除了在琵琶的音樂創作上有嚴謹的規範外,卻也使琵琶呈現出多彩繽紛的面貌,賦與琵琶不同以往的表現模式,進而發揮樂器本身的強性。為符合民族精神與時代性的意義,許多琵琶協奏曲作品採用中國傳統藝術為創作素材,與琵琶音樂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戲曲音樂也是重大創作素材之一。 在近代琵琶音樂真正開始蓬勃發展是到了最近一百年的時光,不管是在樂曲創作及演奏技巧都有大量的人才從事大量的革新與創作,每首作品的誕生,無形之中形塑了新的創作思維或締造新的時代潮流。 本文針對各類資料彙整編撰、與作曲家劉昱昀透過實際訪談,以及樂曲結構、節奏、旋律、織體進行分析與探討,希冀提供忠於原創的演奏詮釋與欣賞的重要參考依據。Item 《青蓮樂府》琵琶曲之演奏分析與探討(2017) 呂宜瑾; Lu, Yi-Chin本篇詮釋報告題目為〈琵琶曲《青蓮樂府》之演奏分析與探討〉,主要以《青蓮樂府》李廷松與劉德海兩種版本之演奏譜,作樂曲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其中,內文包含了琵琶各家流派簡述、收錄《青蓮樂府》之流派傳譜、六十八板及《青蓮樂府》之源流與結構、演奏分析等主題作探究。 本篇詮釋報告之章節順序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參考之文獻名稱及其內容簡說、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二章琵琶流派之敘述,將近代主要的五個琵琶流派: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汪派,及其傳譜與重要傳人於此章依序作整理,並從中得知收錄《青蓮樂府》之流派傳譜。第三章六十八板與《青蓮樂府》之關聯,先探討六十八板源起與結構,接著探究《青蓮樂府》的發展與傳承,最後加上具有承襲關係李廷松演奏譜之劉德海演奏譜,作調性、段落和板式之結構分析。第四章《青蓮樂府》演奏分析,於此章節以李廷松演奏譜作為主體,再加上劉德海演奏譜作為比較,並且以樂句的模進、加花與變奏,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依序將各個樂段同步作分析與比對。第五章結論,將上述所探討之內容整理,於本章作最後的總結論。結尾附錄依序為琵琶演奏指法表,《青蓮樂府》李芳園演奏譜、李廷松演奏譜、劉德海演奏譜。Item 曲文軍琵琶協奏曲《高原魂》分析與詮釋(2015) 謝宜芯; Hsieh, I-Hsin民間音樂,是最為貼近人民生活的音樂,而現代國樂的創作,亦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本篇詮釋報告在對於現代作品與民間音樂的關聯探究中,選擇了被譽為「中國琵琶西北音韻代表」的琵琶演奏家曲文軍,運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的琵琶協奏曲《高原魂》作為分析與詮釋的論述對象。 本篇詮釋報告將透過瞭解曲文軍音樂背景,樂曲創作背景,進行相關文獻與創作元素的探討。經過曲譜比對整理後,進行樂曲與元素之間的分析,以瞭解民間音樂與現代創作中的關聯,以及音樂素材的運用,進而探討在樂曲詮釋中,如何掌握演奏技巧的細微變化,來呈現出民間音樂的特色,以貼近樂曲的核心情感,從而進行對《高原魂》一曲的完整詮釋與演繹。Item 戲曲素材運用於琵琶樂曲之探討(2006) 劉怡伶; Liu Yi Ling摘 要 無論是面對琵琶傳統樂曲及琵琶現代樂曲,都可發現部分琵琶樂曲與戲曲音樂有相當之關聯性。從歷史演變來看,琵琶走入民間後常作為戲曲、說唱、民歌、歌舞等聲樂伴奏樂器,進而影響琵琶傳統獨奏曲目中的曲牌標示與民間戲曲聲樂曲牌有關連。除直接伴隨著這些曲牌的歌唱做隨腔伴奏外,有許多曲目是以聲樂曲牌為基礎,進而發揮琵琶樂器性能,逐漸演變為器樂的琵琶曲。近現代創作樂曲中,把戲曲唱腔旋律、伴奏音型特點、或板式運用以及曲牌音樂等,吸取部分素材進行創作成琵琶獨奏樂曲。因此,改編自戲曲素材之樂曲無論是在樂曲數量、樂曲指法或是風格上,在眾多琵琶曲中已逐漸奠基為一大類,且有屬於它自圓的表現風格,此而引發筆者動機,試圖找出這類型樂曲與戲曲音樂之脈絡。 本文所蒐集之樂曲以近現代曲目為主(劉天華於1927年創作《歌舞引》之後),並從樂曲的立義、指法安排是否造成新的聲響、創作手法是否有新意等之角度,選出《渭水情》、《豫調》、《魚腸劍》、《長生殿》四首樂曲。由四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曲意介紹、樂曲分析、演奏詮釋中探討:當改編至琵琶演奏時,如何兼顧器樂本身應有的表現特點;面對移植改編之樂曲,如何掌握樂曲作品之文化傳承的一貫性;相較於其他樂曲而言,此類型樂曲對於琵琶演奏技法有何偏重及影響,並對樂曲風格的開拓有何影響等等,因此試圖從理論觀念的闡述外,進而由實際演奏中的角度做一整體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