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斯克里亞賓《第二號、第四號、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之風格及詮釋探討
    (2010) 侯天玉; Tien-Yu, HOU
    亞歷山大‧尼可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誕生於1872年這個兩個世紀更迭劇變的交替時期,其作品也如同時代的轉變,不停改變風格及探索全新未知的音響可能性。本文依照學者舒勒冊(Boris de Schloezer, 1881-1969)所著《藝術家與神祕主義》(Scriabin: Artist and Mystic)將斯克里亞賓音樂依照風格分為早期(1872-1902)、中期(1902-1908)、晚期(1908-1915) , 以這三個時期劃分為基礎就早期《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九》(Piano Sonata No. 2 in G-sharp Minor, Op. 19, 1892-97)、中期首次使用自創「神祕和絃」(Mystic Chord)的《第四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Piano Sonata No. 4 in F-sharp Major, Op. 30, 1903) 及晚期邁入無調性,使用「基礎音響」(matrix sonority)作曲手法的《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六》(Piano Sonata No. 8, Op. 66, 1912-13) 來探討斯克里亞賓各時期音樂風格的特色。 本文以第二號、第四號、第八號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之探討可發現斯克里亞賓早、中、晚三個時期看似風格迥異之創作風格卻是有脈絡可循。第二章為斯克里亞賓音樂風格之養成,包括音樂上的、思想上、宗教、文學等面向的影響皆反映在作曲家不同時期之風格改變,以中期 1903年《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為風格轉變的分水嶺,斯克里亞賓首次使用自創之「神秘和絃」展開全新音響色彩的探索之旅。中期思想上的轉變包括來自印度通神論(Theosophy)、俄國象徵主義(Symbolism)文學、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che, 1844-1900)哲學等影響,作品中充滿了感官性象徵術語和詩文,在音樂中追尋各種色彩光芒、人神合一的狂喜高潮,富有神祕色彩。晚期從《普羅米修斯》(Prométhée, Op. 60, 1908-10)開始,斯克里亞賓受華格納(R. Wagner, 1813-83)「綜合藝術論」(Gesamtkunstwerk)的影響及其「共感覺」(Synesthesia)經驗,結合了管弦樂團、合唱團、戲劇、投射顏色的風琴等配置,作品展現豐富的聲光效果,其多媒體舞台藝術的概念可謂開時代之先河。第三章討論斯克里亞賓各時期音樂創作手法上的演變,透過和聲、調性、音樂結構和旋律的構成等分析,可看到作曲家早、中、晚三個時期看似風格迥異之創作風格卻是有脈絡可循。其早期音樂風格受蕭邦(Frederick Chopin, 1810-49)影響,作品中充滿浪漫派色彩,無論在曲種選擇、旋律、結構、和弦使用、重視主屬關係的功能和聲等;中期顯示欲擺脫傳統調性和聲,追求新聲響的各種嘗試,包括使用自創「神祕和絃」、「斯克里亞賓六度」(Scriabin Sixth)、「半音手法」(Chromaticism)和各種變化和絃等,可看到作曲家在傳統調性和擺脫傳統追求新聲響之間拉鋸,試圖在音樂中追求光芒和新聲響;晚期則是齊思想和音樂理念之大成,音樂作曲上使用由中期「神祕和絃」等複和絃堆疊出的新聲響延伸並複雜化的「基礎音響」作曲技法,所有的和絃、旋律皆由此和絃衍生並圍繞著它,調性上完全擺脫了傳統的枷鎖。第四、第五、第六章針對《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作創作背景與特色、曲式分析等探討。第七章為詮釋,以指法、多層次音樂織度之處理、複節奏(polyrhythm)、踏板之處理、及作曲家特殊術語之詮釋等作綜合討論。
  • Item
    《弗雷德里克‧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八之研究》
    (2017) 黃于真; Huang, Yu-Chen
    蕭邦(F.Chopin, 1810– 1849)是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中,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本論文研究主題為他的鋼琴作品《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八》(Piano sonata No.3, Op. 58),由五個方向深入探討與統整。首先,在第一章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對於作曲家的生平背景探討,並自學習與創作歷程中瞭解作曲家的時空背景及他的鋼琴奏鳴曲特點;第三章為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介紹,分為當時鋼琴的發展和一些音樂家對蕭邦的影響;第四章則對於《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進行曲式架構、和聲、節奏與旋律進行深入分析;第五章在演奏詮釋上,將彈奏技巧的方法與樂曲思維的表達,做整體性的呈現;第六章為本篇論文的總結,將本篇論述之內容歸納整理出個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