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理查‧史特勞斯小提琴作品分析與詮釋(2020) 李家豪; Lee, Chia-Hao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作品廣泛且多元,藝術歌曲、交響詩、歌劇、協奏曲、室內樂作品、器樂曲;從青少年時期的作品《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TrV 110, Op. 8, 1880-1882)到晚年的作品《E大調稍快板》(Allegretto in E major for violin and piano, TrV 295, 1948);理查·史特勞斯創作專屬於小提琴的作品數量稀少,但終其一生創作每部大編制的樂團作品或歌劇,小提琴聲部的創作一直是非常重要且困難的樂團片段。 本文以理查·史特勞斯早期創作兩首小提琴專屬作品為主,中期交響詩《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 TrV 190, Op. 40, 1897-1898)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rV 176, Op. 30, 1896)著名的小提琴獨奏片段以及晚期作品《E大調稍快板》為輔,分成三個創作時期探討演奏詮釋與研究。第一章探討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第二章依照理查·史特勞斯的小提琴作品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並研究其創作背景;第三章針對《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降E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樂曲分析;第四章加入《英雄的生涯》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加入筆者演奏詮釋與見解,希望透過分析與詮釋理查·史特勞斯的「小提琴作品」,更了解德奧地區浪漫樂派後期的重要作曲家。Item 理查‧史特勞斯《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0) 許芳瑜; Hsu, Fang-Yu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德國浪漫樂派晚期重要的音樂家,是知名指揮家也是作曲家,被喻為是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交響詩、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歌劇的傳人。 史特勞斯主要創作管弦樂、歌劇和歌曲,隨著年紀不同作品風格有所改變,從年輕時期的古典樂派,中年時期的大膽自由手法,晚年時期又回歸古典。此首《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是史特勞斯早期重要的大提琴作品,由於父親是位優秀的法國號樂手,自幼受到音樂的薰陶,在創作此大提琴奏鳴曲時,更深受父親的理念影響,由此可知父親對他的影響之大。 透過撰寫本文得知史特勞斯大提琴奏鳴曲相關的人文背景,再從各樂章樂曲分析清楚知道他的作曲技巧,更加瞭解此曲音樂創作動機,並把筆者的演奏法以文字記錄下來。Item 理查‧史特勞斯三部早期音詩《馬克白》、《唐璜》與《死與淨化》之幻化(2009) 陳怡文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承襲李斯特(Franz Listz, 1811-1886)提出的交響詩理念,於十九世紀末將此樂種再次發揚光大。而《馬克白》(Macbeth)、《唐璜》(Don Juan)與《死與淨化》(Tod und Verklärung)是史特勞斯與音樂古典時期的絕對音樂交響曲背道而馳、初次踏入交響詩世界的作品。從史特勞斯的創作歷程來看,他前半輩子創作交響詩,中晚年專注於歌劇創作;音樂中的「戲劇」因子,則是史特勞斯從純器樂作品轉向至創作戲劇舞台作品的關鍵因素。 論文共分五章,分別從作品的形式、主題設計與管弦樂法等創作層面,探討史特勞斯灌注在早期三部「音詩」作品中蠢蠢欲動的戲劇創作思維;以及作曲家如何藉由音樂與文學結合的方式,讓表面看似堅固的奏鳴曲式一步步邁向瓦解。第一章從李斯特與史特勞斯的交響詩談起,而後探討史特勞斯創作生涯中,擺盪於交響詩與歌劇間的經歷,最後聚焦呈現在三部作品的創作時空背景;第二章至第四章,則分別詳盡探討三部作品本身的創作手法,及其與文學作品的關係;第五章為結論,提出奏鳴曲式框架中的音符,依然蘊含栩栩如生戲劇圖像之觀點。Item 理查.史特勞斯《第二號降E大調法國號協奏曲》之作品分析與詮釋(2016) 梁應婷; Liang, Ing-Ting一、作曲家生平及創作背景動機: 藉由此種方式進一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以及創作背景及創作風格深入探討作曲家如何寫出這首作品和創作想法,能夠達到對於這首曲目更深得認識。 二、蒐集資料及統整: 將所蒐集到的資料,例如文獻資料、期刊內容、相關論文及網路文獻加以統整歸類。 三、分析樂曲: 收集樂譜對樂曲各樂章的曲式加以進行分析探討。 四、演奏詮釋: 收集樂譜對樂曲各樂章的詮釋吹奏方法加以進行探討。Item 理查‧史特勞斯藝術歌曲《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研究(2017) 李曉慧; Li, Hsiao-Hui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是二十世紀初德國藝術歌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精緻細膩、旋律優美,廣受後人的喜愛。從藝術歌曲的發展演進,進而深入探討理查‧史特勞斯生長、求學歷程,以及他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創作風格。《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Acht Gedichte aus “Letzte Blätter”),是他第一組規模及技巧較為成熟的作品;作品中所採用的詩詞則是出自詩人赫曼‧馮‧吉爾姆(Hermann von Gilm, 1812-1864)的創作,因此將由其生平簡介進行了解;吉爾姆詩作感性且帶哀傷,題材多為描寫愛情、歌頌自然與闡述自由,以及個人政治觀點。最後藉由了解詩詞意涵以及樂曲解析深入研究,並透過知名歌唱家的相關影音資料加以研究相關演唱技巧或詮釋。 本篇詮釋報告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德文藝術歌曲發展概況,第三章《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作曲家與詩人,第四章《八首選自最後的葉片抒情詩》之解析,第五章則是結論。期望能夠藉由本篇報告,為將來演唱這組作品的學習者提供相關資料及建議。Item 理查.史特勞斯的「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創作、演出與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蔡永凱; Yung-Kai Tsai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樂團歌曲的發展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按照作品生成的步驟,他的樂團歌曲又可分為「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與「原創樂團歌曲」兩類,並以前者為大宗。作曲家將自身的藝術歌曲由鋼琴版本改編為樂團版本,所反映出的不只是單一「樂類」之發展與變異,它其實突顯出在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初之音樂產業中,如何將「藝術歌曲」視為一商品來操作。本研究藉由相關史料的爬梳,說明史特勞斯當時將自身鋼琴藝術歌曲樂團化的動機,同時,亦將整理作品演出乃至於出版的情形,以「創作—演出—出版」的互動關係,說明這一類作品特殊的文本性。Item 揭開理查‧史特勞斯首版《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形式之謎:框架、歌劇與轉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6-05-??) 陳怡文; Yi-Wen Chen在《理查‧史特勞斯作品目錄》(Richard Strauss Werkverzeichnis, by Franz Trenner)裡,有兩部作品標題皆為《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其作品編號分別為:TrV. 228(1912)及TrV. 228a(1916)。但藉由作品的副標題便可明白兩者之獨立形式:首版TrV. 228 包含了話劇配樂及歌劇兩種音樂形式;新版TrV. 228a 則是純粹的歌劇。然而,首版作品本身即帶有在現實中難以被演出的缺陷,隨著新版本的出現,首版的演出機會更被壓縮,再加上史特勞斯總集(Richard Strauss Edition)中並未收錄首版作品之樂譜,使得今日大眾難以辨查其樣貌。首版《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具有三個部份:框架、歌劇及轉場,各有其戲劇目的及內涵,作品的音樂結構組織也相當複雜。幸而作曲家與詩人的信件往來,清楚記錄了作品的形成過程,讓它的繁複有機會被釐清。本文擬利用劇本及信件為主要研究工具,輔以樂譜相對照,嘗試尋回首版《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娜》那逐漸被遺忘、模糊不清的本然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