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探討詩、琴、樂韻間的關聯—以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作品15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為例
    (2021) 李坤宜; Li, Kun-Yi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引發浪漫主義的興起,藝術創作開始朝向自由意志,帶動音樂抒發情感的創作,也讓創作的靈感來源越來越廣泛,甚至開始大量出現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音樂的創作不再只局限於皇宮貴族,樂曲的寫作有了作曲家本人的意識以及其所想要表達的情緒,都將在音樂中一覽無遺。法蘭茲・舒伯特與法蘭茲・李斯特是浪漫時期重要的音樂家,舒伯特有「歌曲之王」支撐,李斯特則被後人稱為「鋼琴之王」。舒伯特的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以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兩首與詩文、聲樂曲、鋼琴曲皆有關聯,因此本詮釋報告將針對四個主題進行討論,分別是探討詩文、聲樂曲與鋼琴曲間的關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帶動的新創作手法、分析兩首鋼琴曲與聲樂曲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其創作與改編手法。期望在經過分析後將其創作的心情帶入演奏時的氛圍中,讓音樂演奏更具有情境與靈性,而不再只是單純演奏音符。
  • Item
    作曲家多瑙第和阿恩歌曲作品的演唱詮釋
    (2020) 蔡宜君; Tsai, Yi-Chun
    史帝法諾‧多瑙第(Stefano Donaudy, 1879-1925)及雷納多‧阿恩(Reynaldo Hahn, 1874-1947),兩位皆是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期歐洲「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時期的作曲家。多瑙第以古典的曲式寫曲,帶有浪漫的寫實主義風格,作品中常有速度、力度的變化及許多表情記號;阿恩則善於以優雅浪漫的旋律乘載歌詞,讓文字自己展現韻味。本詮釋報告內容為多瑙第的十首歌曲,選取自他的《36首古典風格歌曲》,以及阿恩的《威尼斯組曲》六首。 多瑙第十首選曲 第一首〈充滿愛的日子〉(Amorosi miei giorni) 第二首〈不要停止〉(Ah, mai non cessate) 第三首〈如同雲雀〉(Come l'allodoletta) 第四首〈我的心哪,難道你不知道〉(Cuor mio, cuor mio non vedi) 第五首〈喔!我的摯愛〉(O del mio amato ben) 第六首〈我失去了希望〉(Perduta ho la speranza) 第七首〈何時能再見到妳?〉(Quando ti rivedrò) 第八首〈吹吧!微風〉(Spirate pur, spirate) 第九首〈我心所感〉(Sento nel core) 第十首〈優雅的肖像〉(Vaghissima sembianza) 阿恩《威尼斯組曲》(Venezia) 六首 第一首〈在靜謐水上〉(Sopra l'acqua indormenzada) 第二首〈小船〉(La barcheta) 第三首〈警告〉(L’avertimento) 第四首〈小船上的少女〉(La biondina in gondoleta) 第五首〈真丟臉!〉(Che pecà!) 第六首〈春天〉(La primavera)
  • Item
    八首貝利尼室內聲樂作品研究
    (2013) 徐智宏; Hsu Chih-Hung
    美聲作曲家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以寫出熱情而流暢的曲調為名,1831年的《諾瑪》(Norma) 及1835年的《清教徒》(I puritani)更是兩齣成功的歌劇,有許多大歌唱家以演唱貝利尼的經典歌劇做為職業挑戰的一部份。除了貝利尼的歌劇作品受到歡迎外,其室內聲樂作品(vocal chamber music)也同樣有亮眼的成績表現,更是涵括美聲唱法(Bel Canto)的精髓,實屬上乘之作。 本篇詮釋報告分別挑選了貝利尼八首室內聲樂作品,其作品形式豐富多元,有浪漫曲(Romanza)、敘事曲(Ballata)、小詠嘆調(Arietta)等;同時在第二章,分別介紹作曲家貝利尼的生平及室內聲樂作品的風格;第三章是作曲家貝利尼當時的時代背景,19世紀初期的浪漫樂派(The Romantic Era)的盛況,主要包含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及美聲歌劇(Bel Canto opera)時期的研究。 筆者冀望透過作曲家多樣貌的室內聲樂作品分析與詮釋,並經由縱向的貝利尼生平及橫向的時代背景研究所得,提供讀者對貝利尼的音樂風格有全面性的認識與了解。
  • Item
    義大利作曲家托斯悌和雷斯必基歌曲作品的演唱詮譯
    (2019) 洪頌穎; Hung, Sung-Ying
    托斯悌和雷斯必基是兩位時代橫跨十九及二十世紀重要的義大利作曲家,風格各具特色,本報告各選八首樂曲加以解說詮釋。 托斯悌浪漫派風格的旋律優美,對愛情充滿熱情。雷斯必基是寫實派作曲家,對愛情描寫偏向陰暗,並表現出受到當時後調性 (post-tonality) 音樂影響。 本篇報告所選的托斯悌和雷斯必基的曲目如下: 托斯悌八首選曲: 一.〈離別之歌〉(Chanson de l'Adieu) 二.〈再見!〉(Good-Bye!) 三.〈愛我!〉(love me!) 四.〈祈禱〉(Preghiera) 五.〈夢〉(Sogno) 六.〈彎月如鈎〉(O falce di luna calante) 七.〈春天〉(Aprile) 八.〈小嘴〉(A Vucchella) 雷斯必基八首選曲: 一.〈敘事歌〉(Ballata) 二.〈彎月如鉤〉(O falce di luna) 三.〈夜〉(Notte) 四.〈愛的故事〉(Storia Breve) 五.〈請來跳舞〉(Invito alla danza) 六.〈霧〉(Nebbie) 七.〈當你們出生時〉(Quando nasceste voi) 八.〈對比〉(Contrasto)
  • Item
    E. T. A. 霍夫曼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樂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11-??) 沈雕龍; Diau-Long Shen
    1810 年,E. T. A. 霍夫曼(E. T. A. Hoffmann, 1776-1822)於《音樂廣訊報》(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 發表了一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第五號交響曲樂評。在該文中,霍夫曼不但進行了詳盡的音樂技術分析,也在字裡行間中帶入德語地區於1800 年前後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並將器樂指為所有藝術中最浪漫的。霍夫曼的這篇樂評在當年出版後,不僅對時人產生啟發,亦對後人音樂思想的論述造成深遠的影響,成為理解西方音樂史及音樂美學極為重要的文獻之一。本文提出一份此文獻之中文譯本。此譯本力求以中文再現霍夫曼之浪漫主義特殊語境,將此與該樂評中另一部分音樂技分析術語相互映照,可觀察到霍夫曼試圖藉由浪漫主義精神以文字描寫出器樂帶來的無可言喻之超越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