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莫札特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創作風格演變的研究
    (2013) 呂瑀棻
    在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約30年的作曲生涯中,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的寫作從1762年到1788年,長達26年的時間,橫跨他各個創作階段。莫札特年少時,結識了修貝特(Johann Schobert, ca. 1720-1767)與約翰‧克利斯倩‧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等作曲家,因而著手創作多達32首的作品。奏鳴曲樂章的結構、奏鳴曲式的演變,以及作曲手法的改變,展現出莫札特在不同時期所受到的影響,成為研究莫札特創作特色轉變的一套完整作品。 正值鋼琴取代大鍵琴,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鍵盤樂器之際,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的型態也隨之出現變化。原先以小提琴伴奏鍵盤樂器的模式,由於鋼琴音色與音量的獨立性,使得小提琴逐漸脫離伴奏的腳色。莫札特的這些作品,呈現出從兩種樂器之間關係的改變。 他們不僅是研究莫札特奏鳴曲發展的一套完整作品,同時展現出奏鳴曲式初期到創作手法成熟的架構。鍵盤樂器與小提琴地位從主屬關係,轉變為平等地位,因此也是研究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在此時期演變過程的重要作品,並為此樂種在往後的發展,立下了創作的典範。本論文針對莫札特26首作品的曲式架構,以及小提琴與鍵盤樂器之間的關係,探討早期到成熟時期創作風格如何演變。
  • Item
    浦朗克《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6) 吳佳蔆; Wu, Chia-Ling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主要以德布西為首的印象樂派主導整個音樂潮流,但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音樂有了不一樣的訴求,對於印象音樂迷幻絢麗的色彩,以及繁複、過於精細的音樂語言感到乏味,因而追求另一種更冷靜,實在的音樂語言。於是便興起了一股反印象主義的風潮,其中以法國六人組最具代表,並在法國音樂中注入了一股新古典主義的潮流。 在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浦朗克的創作並非一味地對古典崇拜,而是吸收了巴洛克、古典甚至更早以前的作曲技法,並對旋律與結構布局進行再創作,以呈現出精緻、風趣幽默的小型作品,其和聲明快,織體清晰,沿襲了古典音樂典雅精緻的美感。 浦朗克在創作此首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時正值二戰巔峰,當時他寫作了相當大量的作品,透過不斷的創作,除了是藉此維生以外,更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將戰爭帶來的緊張、不安與憂鬱寄託在音樂裡,音樂中所蘊含著強大的內在情緒張力,在此曲中也有著深刻地體現。 筆者之所以選擇浦朗克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為論文研究,除了演奏上此首作品為炙手可熱的曲目外,更期望自己在透過對此作品的深入研究後,能對浦朗克以及當時的整個時代背景,以至於音樂歷史上的影響做通透的了解,並期望在對歷史以及音樂的全盤深入探討後,能就演奏上的技法,以及詮釋上的要領,做一系列深入的闡述,進而提出自己對詮釋上的想法與演奏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