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2) 李沂宸; Lee, Yi-Chen
    德米特里˙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是二十世紀蘇聯時期優秀作曲家之一,其一生中的創作數量更是數不勝數,也都各個精彩,作品種類包含交響曲、管絃樂曲、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歌劇、聲樂曲和電影配樂等多種類型。其中更以交響曲創作數量為最多,是自古典時期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以後,鮮少有創作超過九首數量交響曲的作曲家,多達十五首。本論文將聚焦在蕭斯塔科維契《第九號交響曲》,以作曲家之生平概述、樂曲創作風格與樂曲的各樂章在曲式、結構、樂句、配器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提出研究者在指揮詮釋上的選擇,以研究者先於樂譜研讀,到實際與雙鋼琴、絃樂五重奏進行排練,乃至於最後以接近完整編制之管絃樂團實際演出的學習成果提出之。
  • Item
    米堯《法蘭西組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23) 洪心怡; Hung, Hsin-Yi
    根據米堯在樂譜上的記載,此曲是為美國的學生管樂團而寫,並控訴德軍三度佔領法國,致使和平民主的法國人民受到迫害,米堯因此採用了許多法國民謠在這首樂曲中。要探討米堯《法蘭西組曲》樂曲內涵,必須先從米堯個人的生平經歷對其作品風格之影響,以及1944年米堯在美國創作此曲時,所面對的美國學校管樂的發展狀況。再根據曲式分析、不同演出團體的演出與筆者自身帶團所面臨到的情形,做指揮的詮釋探討。
  • Item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之作品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1) 吳昱德; WU, YU-TE
    十九世紀末正處於音樂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而自十六世紀以來的調性音樂創作手法正面臨瓦解之際。作曲家馬勒 ( Gustav Mahler, 1860-1911 ),即身處於這樣世代交替的時代。馬勒的一生命運多舛,少年時期歷經手足的早夭與父母長期的爭吵;成年後更歷經女兒的早逝及妻子不忠的猜疑,造就其音樂上的悲劇性格。馬勒終其一生熱愛文學與哲學,從他的作品中更可反映出他對世間萬物的體認,其音樂與創作風格深深影響後輩音樂家,特別是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荀白克等人。文學面上,他創作了許多以管弦樂伴奏的藝術歌曲,其歌詞內容出自於《少年的魔法號角》( Des Knaben Wunderhorn ) 這本詩集。哲學面上,他曾說過:「一首交響曲即一個世界,他必須包含全部。」他藉由交響曲的創作,闡述自身的哲學觀與世界觀。本論文從探討馬勒的生平著手,再以樂曲分析和指揮詮釋兩大面向來探討馬勒《第四號交響曲》,期待透過樂曲分析的佐證來協助指揮在實際排練與演出時可能會面臨到的困難,並能以指揮這個角色清楚傳達作曲家意圖,與幫助樂團達到最佳的音樂表現。
  • Item
    霍爾斯特《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之樂曲探究與指揮詮釋
    (2019) 林祐生; Lin, Yo-Sheng
    霍爾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1909年,雖至今寫作動機仍然不明,但還是毫無疑問地被認定為管樂團曲目中的基石,每年仍在全世界數百場音樂會中被演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樂合奏作品之一。 目前,文獻上對於此作品的研究,多數是歷史的脈絡、樂曲的分析,以及版本上配器的差異(僅限於1984年以前的版本),但對於指揮詮釋上並沒有太多的探討。因此,本篇論文筆者將從指揮者的角度來探討,再深入研究至今各版本間的差異性,並提出樂譜演出實踐上的問題,進而對於音樂呈現上有更多的瞭解,期望能更貼近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原始樂思,最終整合歸納提出筆者對於指揮詮釋上的看法。
  • Item
    蕭斯塔可維奇《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管樂改編版和管弦樂版配器差異處以及指揮詮釋上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11-??) 馮麗朱; Li-Chu FENG
    蕭斯塔可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作品《為劇場樂團而作之組曲》(Suite for Variety Stage Orchestra)在1999 年之前常被誤植為《第二號爵士組曲》(Jazz Suite No. 2),實際上為兩首截然不同的作品。本論文在一開始先探討此段歷史之緣由。而蕭斯塔可維奇這闕組曲有別於其一貫嚴肅作品之風格,通俗易懂廣為大眾所接受,因應管弦樂版演出之不易,約翰.迪.梅耶(Johan de Meij, 1953 生)所改編的管樂版效果非常接近原始之管弦樂版本,也是目前最常被演出的管樂版本。筆者除比較兩個版本在配器上之差異性外,並逐一樂章分析及探討如何詮釋管樂版本,期能達成蕭斯塔可維奇原著管弦樂版之精神。
  • Item
    葛人傑《林肯郡花束》指揮詮釋之比較研究
    (2003) 沈明尚
    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著重在作者生平的資料蒐集、民謠採集的重要性、《林肯郡花束》的音樂特質、樂曲分析、配器法及指揮法的研究。由於葛人傑在音樂史的地位上先後是鋼琴家、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而後是教育家,加上國內對於這位作曲家的背景非常陌生,所以筆者先從文獻著手來瞭解葛人傑的成長及各時期的轉變,以期能在演出詮釋上有所助益。 接著再從葛人傑創作之風格特色、樂曲分析、配器法等角度來探討《林肯郡花束》的特質,然後再加上筆者親身指揮之經歷與參考其它指揮之經驗,經多方觀摩融會貫通之後,研究並歸納出如何成功地指揮本曲,在最後將結果作一總結。 另外筆者在論文中補充了歐、美、日及我國管樂的發展,期待能藉本文讓國人更加瞭解管樂團的歷史、演進發展及未來展望,並接納新興管樂合奏曲,達到介紹及推廣的目的。目前許多美國的音樂研究所已將指揮碩士及博士學位更加細分為管弦樂團、管樂團、合唱團三個專門的領域,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內也會漸漸地跟進,並肯定管樂團的合奏訓練及音樂教育功能。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2) 江琳心
    本論文從貝多芬生平、耳疾所影響的個性與交響曲創作風格著手,再依《第七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以及分析樂曲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並經由不同指揮家之詮釋語法與筆者指揮樂團之實際狀況,來做指揮詮釋探討與比較。
  • 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2011) 蔡文馨; Wen-Hsin Tsai
    本論文先從維也納時期的貝多芬生平、成熟時期的交響曲風格,及音樂調性與個性的關係探究,再針對《第八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音樂特色和節拍速度標示等方面進行作品研究,最後分析各樂章曲式,並提出筆者經實際排練與演出後的指揮詮釋報告與指揮實務紀錄。
  • 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之作品及指揮研究
    (2010) 吳蕙津; Hui-chin Wu
    以作曲態度嚴謹聞名的布拉姆斯,自22歲萌生創作交響曲的靈感,經歷21年後,終於1876年43歲時完成《第一號交響曲》。曲中涵蓋深刻情感與豐饒之樂思。包覆著世間爭鬪、苦惱、鬱悶與狂喜等多方面情愫。如此嘔盡心血、深思熟慮後完成之創作,被評論家推崇為繼貝多芬交響曲後最傑出的作品,真所謂有「苦盡甘來」的交響曲。此交響曲正適合贈予給遍嘗人世之滄桑者,為最偉大之慰藉音樂。因而本論文由探討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進而了解作曲家的音樂內涵,並探討《第一號交響曲》在指揮上的詮釋與實踐。 因此,筆者期盼藉著詳細研究、分析及詮釋《第一號交響曲》的過程中,能將樂曲中的音色、速度、和聲、及節奏作仔細探討,並將指揮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指揮技巧,作一細部研究整理,以期讓這部交響曲,在演出及傳達給聽眾的瞬間,能更加貼近作曲家內心的本質,使樂曲完整的真實呈現。
  • 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
    《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