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跨界音樂之探討與實踐—以流行大提琴演奏專輯《Fioritura》為例
    (2021) 李庭州; Lee, Ting-Chou
    本篇書面報告將以筆者自身所創作之流行大提琴演奏專輯作為範例,並於文獻探討中討論跨界音樂在現今的意義與原因,以及分析當代與大提琴有關的跨界音樂案例,同時就此專輯來說明其創作理念、創作過程、及相關之數位音樂和音樂製作技術,由實務面的角度來探討製作流程中的細節,如創作過程中所使用之相關軟、硬體工具等,最後再針對專輯中的各首曲目,進行音樂製作相關資料之統整與創作分析。
  • Item
    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詮釋與分析-以《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專輯為例
    (2021) 林凱強; Lin, Kai-Chiang
    跨界在現代流行音樂已是當代重要的創作手法,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亦在現今跨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本研究以傳統凱爾特民謠及舞曲為根基,進行數位音樂專輯《風與樹的對話》創作,包含六首歌曲並舉辦音樂發表會,類型涵蓋配樂、中國風、電子舞曲三種風格;其中,兩首配樂的風格包含印度風多利亞民謠風格、戰爭史詩風格;兩首中國風樂曲包括 4/4 拍凱爾特民謠風格、華爾滋凱爾特民謠風格;兩首電子舞曲包括波卡浩室電音舞曲、利爾鼓打貝斯電音舞曲。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爬梳凱爾特音樂跨界文獻與脈絡、相關之創作與詮釋。 二、本研究之作品成果顯示凱爾特傳統音樂風格可以自由跨界到流行音 樂,以呈現不同且多樣貌的新跨界音樂風格,並指出凱爾特音樂素材是可以自由拆解運用、融合至流行音樂。 三、數位音樂編曲製作方式,使本研究作品在製作上更快、更有效率,並更富有想像力,藉由對凱爾特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樂理理解,更多的實驗音樂融合可以本研究之方式進行,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風格,尤其是愛爾蘭風笛具有極其特別的音色及裝飾音,對建立凱爾特風格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為華語流行音樂進行完整的凱爾特風格跨界流行音樂文獻及製作流程詮釋之彙整,成果具有深度與廣度,有助於推廣凱爾特音樂,增加在台灣的凱爾特音樂樂迷人口,並提供能得到最佳凱爾特風格的數位編曲製作方案,此為本研究之貢獻。此外,本研究之音樂成果發表會,特別邀請到來自台灣愛爾蘭音樂推廣中心、專門研究凱爾特音樂的演奏家,吹奏錫口笛詮釋創作專輯、設計適合的裝飾音,並在製作中得到實際回饋而調整曲子,使歌曲更加生動,增加可聽性及真實演奏的味道。
  • Item
    流行跨界手風琴演奏專輯錄音製作—以《台北香頌》專輯為例
    (2022) 蔡偉靖; Tsai, Vincent
    手風琴因為其和聲豐富以及便於攜帶的特性,從發源地歐洲流傳至世界各地,在兩百年左右的時間內逐漸與各國音樂融合,形成獨樹一格的音樂風格。而手風琴亦曾為台灣流行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從二戰後早期的音樂製作及錄音中,到北投溫泉紅遍一時那卡西走唱文化,皆能聽到手風琴的聲音。筆者身為手風琴手,基於推廣及復興手風琴音樂,希望以流行音樂形式,重新創作屬於手風琴的當代跨界音樂。作品將以手風琴為主要樂器,製作當代演奏類流行跨界音樂風格的錄音室音樂專輯。筆者將擔任《台北香頌》主要專輯製作、作曲以及編曲工作 ,專輯總共十首曲目,總長度約40分鐘,專輯樂器編制使用各種不同的手風琴、低音提琴、鋼琴、 吉他、小提琴等樂器。本書面報告將針對此專輯的企劃、曲目以及音樂製作流程進行論述以及分析。
  • Item
    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陳慧珊; Hui-Shan Chen
    藝術的跨界合作雖非新興的行為,近年來卻因各種內外在因素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於此新氣象中,常被視為一門聽覺藝術的音樂,亦無可避免地在其表演素材、形態與風格等各方面,產生了莫大的改變,進而影響了既有的音樂學理。從音樂生態的供給端(創作、演繹)到接受端(欣賞、評論),傳統的音樂定義已無法貼切地體現當代音樂之跨界面向與意涵;從範疇的界定、思想的認知、型態的展現,乃至於詮釋權的釐清等,皆需被審慎思考。根據包曼(Philip V. Bohlman)等學者所主張的音樂多元本體(multiple ontologies of music)觀點,音樂具有多元的可塑本質,音樂過程的參與者扮演著猶如詮釋者的角色。人們對於音樂的一切思維活動,最終目的在於對自我意識的彰顯與主權的控制;無論音樂如何被創作、演繹、欣賞與評論,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主要來自其本身與音樂之間的歷時或共時性互動有關。庫克(Nicholas Cook)亦強調:音樂學不僅反映音樂的實像,它更幫助形塑音樂。本文循音樂多元本體論的學理基礎,融合音樂界的觀點,探究當代音樂之跨界思維,進而討論現今諸多有關「跨界音樂」解讀之合宜性。
  • Item
    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陳慧珊; Hui-Shan Chen
    藝術的跨界合作雖非新興的行為,近年來卻因各種內外在因素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於此新氣象中,常被視為一門聽覺藝術的音樂,亦無可避免地在其表演素材、形態與風格等各方面,產生了莫大的改變,進而影響了既有的音樂學理。從音樂生態的供給端(創作、演繹)到接受端(欣賞、評論),傳統的音樂定義已無法貼切地體現當代音樂之跨界面向與意涵;從範疇的界定、思想的認知、型態的展現,乃至於詮釋權的釐清等,皆需被審慎思考。根據包曼(Philip V. Bohlman)等學者所主張的音樂多元本體(multiple ontologies of music)觀點,音樂具有多元的可塑本質,音樂過程的參與者扮演著猶如詮釋者的角色。人們對於音樂的一切思維活動,最終目的在於對自我意識的彰顯與主權的控制;無論音樂如何被創作、演繹、欣賞與評論,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主要來自其本身與音樂之間的歷時或共時性互動有關。庫克(Nicholas Cook)亦強調:音樂學不僅反映音樂的實像,它更幫助形塑音樂。本文循音樂多元本體論的學理基礎,融合音樂界的觀點,探究當代音樂之跨界思維,進而討論現今諸多有關「跨界音樂」解讀之合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