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之分析與詮釋
    (2023) 黃泰為; Huang, Tai-Wei
    本論文探討之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Twelve Etudes, Op. 10)具有高度技巧性與藝術性,同時結合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的特色,在演奏技巧的訓練中融入音樂性與個性,成為以音樂和情感為主體,並兼具深度與美感之藝術精品,開創了音樂會練習曲的風潮。文中透過蕭邦的成長過程和經歷、社會時代背景、與作曲手法,研究蕭邦的音樂風格。樂曲分析與詮釋章節中,藉比較各練習曲中素材之應用與變化,如旋律、節奏、和聲、織度、寫作手法等,探討不同段落間的情韻與對比性,並剖析各曲所需之特定彈奏技巧。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蕭邦之生平及創作特色;第三章探討練習曲之歷史、發展、與蕭邦練習曲的獨到之處,之後依序分析各練習曲,並研究技巧彈奏方式和音樂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統整及歸納十二首練習曲的練習要點。
  • Item
    《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詮釋報告
    (2006) 鄭妃珊; Fai-Shan, Cheng
    克里斯多夫(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在170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一架與大鍵琴構造大不相同的樂器,擁有四個半八度的音域,使得鋼琴的演奏歷史往前邁進了一步。十九世紀由於法國大革命,使得社會動盪,人們開始抦棄守舊的觀念,迎向新思維。當時的樂壇正處於浪漫樂派的興盛時期,各類種的音樂蓬勃發展。而鋼琴樂器的構造一再被改進,擴大了功能性,因此逐漸變成浪漫樂派作曲家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生逢其時,可以說是當時領導整個社會從浪漫樂派邁向新音樂的重要作曲家,若說他為十九世紀的樂壇之尊,實不為過 。 1830年間李斯特經歷了父喪和事業的不順遂,曾在教堂裡打發時間,並打算從事神職。後來聽過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 )的演奏後,一心一意想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法,開啟了李斯特的另一個世界。李斯特鋼琴演奏的技巧,深受帕格尼尼炫技風氣的影響,而《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 ( Six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便是帕格尼尼影響李斯特的第一個作品。 這六首練習曲除了炫技之外,還包含了許多值得研究的音樂內涵及音響效果。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曲式、調性、和聲、演奏技巧等方面對這六首練習曲進行分析及探討。進而能更進一步了解李斯特的音樂語言。
  • Item
    德布西《練習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
    (2018) 高子媛; Kao, Tzu-Yuan
    阿奇.克勞德.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法國作曲家。由於受到不同作曲家、美學觀、異國文化及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之薰陶,使他具有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也對於後世的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德布西的《練習曲》(Etudes, 1915) 具有承先啟後的特質,不僅延續過去練習曲的部分特色,同時也在創作手法及呈現效果方面有著顯著的創新,如不同的曲式結構、多變的和聲與調性、風格、速度和力度上的強烈對比、音色聲響的探究,以及技巧上的難度,使《練習曲》成為他在音樂創作上力求突破的最佳展現。因此,本論文以德布西的十二首《練習曲》為研究主題,藉由瞭解德布西的生平背景、創作風格,及《練習曲》的創作背景,並分析其中的音樂特色,探究德布西鋼琴音樂的獨特語彙,再進一步探討其音樂之詮釋方式。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背景概述,根據文獻資料概述德布西之生平背景、創作風格形成與影響,及《練習曲》的創作背景與特色;第三章為音樂分析,針對《練習曲》之曲式特色、和聲與調性、速度變化與力度層次進行探討;第四章為詮釋探討,針對速度與拍號變換、音色與觸鍵,及力度與聲部層次三個面向,提出筆者對於音樂詮釋的看法;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統整與總結。期望透過歷史背景、音樂特色及演奏詮釋的探討,能夠洞悉德布西《練習曲》的音樂內涵,並提供個人之詮釋建議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