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9
  • Item
    運用多項感染管制策略提升清潔人員環境清潔成效
    (2022) 林信安; Lin, Hsin-An
    背景:通過清潔組合式照護,減少醫院環境的整體生物負載,通過打破傳播鏈,為感染預防和管制建立了強大的平台。通過實施包括對環境清潔人員進行教育介入在內的政策,來維持環境清潔績效的顯著改善。基於提高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和行為的介入措施,旨在支持他們在日常清潔實踐中的整體合規性。目的:本研究旨在確定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是否可以改善環境清潔人員的行為、健康素養、醫院清潔績效和減少醫院獲得性感染。材料和方法:共納入28名環境清潔人員,他們接受了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兩小時長的課程)。在介入前、介入後和3個月的隨訪中,評估了環境清潔人員的知識、感知的利益和障礙、自我效能、健康素養和清潔績效。結果:與介入前的分數相比,參與者的ATP分數在介入後或3個月的隨訪中顯著下降(p<0.05)。然而,介入前後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感知益處、感知障礙、自我效能和健康素養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均 p>0.05)。與第1次環境清潔後的評分相比,第2次環境清潔後的ATP評分顯著降低(p<0.05)。特別是在第2次環境清潔後,ATP 評分達到了標準。雙向ANOVA分析顯示,與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ATP得分低的參與者相比,基線自我效能感、健康素養或 ATP得分高的參與者在介入後的ATP得分顯著降低(所有p<0.05)。在多元廣義估計方程式 (GEE) 分析中,年齡 < 65 歲 (β=0.508, p=0.025),高基線知識 (β=1.012, p<0.001),高基線感知收益 (β=1.034, p=0.003) , 高基線自我效能 (β=0.870, p=0.049) 或高基線 ATP (β=0.790, p=0.001) 與教育介入後健康素養的提高呈正相關。此外,高基線ATP分數(OR=4.195,p<0.001)是預測介入後ATP分數依從性的積極因素,而低教育(OR=0.480,p=0.009)和高基線知識分數(OR=0.481, p=0.023) 是預測教育介入後,ATP得分達標的負面因素。高基線感知利益分數也是預測教育介入後,遵守ATP分數的負面因素,但沒有統計學意義(OR=0.556,p=0.071)。結論:本研究的結果為探索環境清潔人員的感染管制原則和相關清潔實踐提供了新的見解。使用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的教育介入,表明環境清潔人員的環境清潔性能有所改善。接受教育介入後,清潔性能的改善導致具有較高教育、低基線醫院相關感染的知識或低基線感知利益的環境清潔人員的醫院相關感染知識和環境清潔感知收益增加。研究結果表明,有興趣通過提高醫院清潔績效來減少醫院相關感染的環境清潔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實施環境清潔組合式照護和所描述的介入方法。
  • Item
    北區某高科技公司員工職業坐式行為改善策略之效果研究
    (2022) 劉美蘭; Liu, Mei-Lan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科技員工職業坐式行為的現況,驗證工作職場中推動「降低職業坐式行為時間」介入措施的效果,期望在高科技員工除了了解坐式行為對健康產生的影響外,還能實際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降低職業坐式行為與其他類別的坐式行為。本研究第一階段進行橫斷性的調查,了解高科技產業員工坐式行為的現況、坐式行為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回收之有效問券共230份。員工職業坐式行為平均工作天7.9小時/天。第二階段為介入性實驗共91位參與者,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皆進行前後測,實驗組進行為期四週「降低職業坐式行為介入措施」,控制組無介入措施。以SPSS軟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為實驗組員工經過介入措施後職業坐式行為時間平均減少0.95小時/天,以GEE檢驗其介入效果值達顯著水準 (p<.05)。實驗組坐式行為健康信念與自我效能有明顯進步,以配對t檢定及GEE檢驗其介入效果值達顯著水準 (p<.05)。 本研究結果驗證工作職場推動「降低職業坐式行為介入措施」具有良好效果,建議:(1)本研究結果顯示以衛生教育的方式進行職場健康促進是有效的,相較於可調式工作桌、坐站工作站或運動工作桌等設備成本低得多,更可大量推廣。(2)本介入措施未來在職場推動時應與時俱進,搭配新的科技與創新的想法,不只能引起員工的興趣,更能增加參與意願。(3)本研究對象僅限高科技產業員工,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行業,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他行業別的職業坐式行為,提升更多勞工的健康。
  • Item
    某公司員工之COVID-19防疫行為現況及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為例
    (2022) 李昇達; Lee, Sheng Ta
    本研究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位於臺灣北部某公司員工之COVID-19防疫行為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以立意抽樣法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最終回收問卷共計384份。本研究方法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階層回歸分析來瞭解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COVID-19健康信念與防疫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防疫行為表現處於良好的水準,介於總是及經常採取防疫行為,且COVID-19健康信念各構面得分皆在中上程度。獨立樣本t檢定、ANOVA結果指出,研究對象不因社會人口學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防疫行為。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指出,研究對象的防疫行為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行動線索、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行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多元階層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人口學變項及COVID-19健康信念可共同解釋防疫行為78.4%。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行動線索、自覺行動障礙以及自覺罹患性皆是防疫行為之顯著預測變項,其中,防疫行為之自我效能擁有最強的預測力。
  • Item
    北部某大學研究生對 COVID-19 之預防行為意圖影響相關因素研究
    (2022) 阮耀陞; Ruan, Yao-Sheng
    本研究採用調查設計,擬利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北部某大學研究生對於 COVID-19 的預防行為意圖,以及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 自覺行動障礙、行動的線索、自我效能等因素關係,共有 363 名學生參加問卷 調查,有效回收 348 份(回收率 95.9%)。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 性別分佈以女性為多數(51.7 %)、在年齡平均26.9歲;在婚姻中未婚 居多(87.4 %)。在宗教信仰方面,沒有宗教信仰佔(61.8 %)、關於健康狀 況多數學生,狀況自覺良好(46.0 %)、在三餐飲食中多數學生有正常三 餐飲食 (60.1 %)、在運動方面多數學生沒有經常運動(60.3 %)、在抽菸 習慣方面沒有抽菸佔多數(95.7 %),其中過去有抽菸,現在沒抽菸佔(2.0 %)、關於曾閱讀 COVID-19 資訊,學生有閱讀相關資訊佔 (89.7 %),本 研究行動提示在新冠肺炎之相關訊息來源,電視媒體315人(90.5 %)比例 最多。 二、 在知識得分達到中上程度、自覺罹患性得分屬於正向信念、自覺嚴重 性屬於負向信念、自覺行動利益屬於正向利益信念、自覺行動障礙屬於負 向障礙信念、行動線索有一個以上的線索、自我效能屬於正向自我信念、 行爲意圖屬於正向意圖。 三、 女性在自覺嚴重信念,比男性顯著有嚴重性信念;女性在行為意圖, 比男性顯著有積極意圖;飲食狀況在 COVID-19知識、自覺罹患性、自覺 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自覺障礙性、行為意圖沒有顯著差異。 四、 運動狀況在 COVID-19知識、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自覺障礙性,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行為意圖則有顯著差異,也即沒有規律運動的研究對象,反而比有規律運動者,更有積極的行為意圖。 五、 自覺行動利益、自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行對線索的曾經閱讀等 變項對於預防行為意圖變異的總解釋力為 46%,其中自覺行動利益對於 預防行為意圖的影響力最大,其次是自覺嚴重性和行對線索的曾經閱讀。
  • Item
    牙科門診之口腔癌前病變病人戒食檳榔教育介入實驗研究
    (2003) 曾馨儀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戒食檳榔行為改變計劃介入能否有效影響研究對象的檳榔及口腔癌 相關知識、嚼食檳榔健康信念、提高其戒食檳榔之自我效能和行為。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以四所立意取樣的教學醫院(國 醫中心、台大、台北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外科就診之口腔癌前病變、有嚼 食檳榔習慣且為行為改變階段準備期之四十位病人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戒食檳榔行為改變 計劃,此計劃分為三單元,分三次進行,每次教學時間約為10-15分鐘,而對照組僅接受一 般的口腔治療,未接受此介入計劃。於介入完成後一星期進行後測。資料以卡方考驗、獨 立樣本t檢定、配對t檢定來比較各組間的差異,所得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以男性為主,平均年齡為38.25歲,以閩南籍居多,教育程度為國中和高中( 職)居多,工作職業近半數為技術人員。 二、研究對象近八成在六個月內合併有吸菸、飲酒和嚼檳榔三種習慣,約7.5%同時有吸菸 和嚼檳榔習慣,有飲酒和嚼檳榔的有2.5%,只有嚼檳榔習慣者多於一成。 三、研究對象在前測時,平均一天嚼檳榔的顆數以每天嚼1-10顆為最多,嚼檳榔時間以1-5 年和16-20年為最多,多數研究對象使用包葉檳榔嚼塊,檳榔的來源以自己購買為多,第一 次嚼檳榔的平均年齡為20.28歲。 四、本研究所進行之戒食檳榔教育介入能有效提昇研究對象的檳榔與口腔癌相關知識、降 低其自覺戒食檳榔的障礙性;但兩組在戒食檳榔行為階段改變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教育介入後,實驗組的檳榔與口腔癌知識、自覺口腔癌罹患性和自我效能得分顯著高 於前測,相反地,自覺戒食檳榔障礙性後測得分顯著低於前測,且嚼食檳榔之數量顯著減 少。
  • Item
    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階段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新竹市吸菸高中職學生為例
    (2011) 姚克武; Ke-Wu Yao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樣本:選取新竹市十二所高中職學校,以學校提供之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85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生活習慣調查問卷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問卷部份係依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國內外文獻並實際引用李景美「高中職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而成。結果: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有顯著相關;研究對象如為男性、每日吸菸量1-10支、尼古丁依賴程度愈低,拒菸態度愈正向、吸菸危險知覺愈高,使用戒菸技巧數目愈多、戒菸自我效能較高、兄弟姐妹愈少吸菸、父母親愈不同意吸菸、朋友對吸菸愈不同意、公立高中學生及學校對禁菸態度較嚴格者,愈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考慮戒菸者(沉思期與準備期)最多、其次為從未考慮戒菸(沉思前期)、已在戒菸的者最少(行動期及維持期)。建議:建議未來教育及衛生相關主管單位在規劃戒菸計畫或課程時,應著眼於拒菸態度、吸菸危險知覺、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建立輔導機制,以有效改變吸菸青少年之戒菸行為。
  • Item
    國軍戒菸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金門地區國軍為例
    (2012) 李金治; Chin-Chih Lee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以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為基礎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並探討此課程在戒菸上的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之「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後測及後後測設計」,以服役於金門縣金門防衛指揮部有吸菸的男性軍人為母群體,以立意取樣,取某營區吸菸之50人為實驗組(實際完成研究者45人)與另一營區吸菸之50人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對照組不接受任何處理。兩組經前測、後測及後後測的問卷調查及呼氣CO值檢測的客觀測量,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平均年齡為21.07歲,教育程度六成五為中等程度(含國中、高中職),菸齡平均為5.82年,七成的研究對象之同儕半數以上會吸菸,近七成的研究對象之父親有吸菸習慣,母親有吸菸者則有一成四。研究對象之日吸菸量平均值為14.45支,呼氣CO檢測平均值為11.94ppm,屬中度吸菸者。 二、國軍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後,除了在「自覺戒菸利益性」外,研究對象在「菸害知識」、「自覺吸菸疾病罹患性」、「自覺戒菸障礙性」、「戒菸行動線索」、「戒菸自我效能」等效標上,皆具有良好的立即與延宕效果,惟在「自覺吸菸疾病嚴重性」之效果在後後測才顯現出來。 三、國軍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後,研究對象在「日吸菸量」、「CO檢測值」及「戒菸率」,皆具有良好的立即及延宕效果,而且戒菸率在介入後一週時為42.2%、在介入後五週時為37.8%,顯示本戒菸衛生教育介入在國軍戒菸上有不錯的效果。 整體而言,以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為基礎之國軍戒菸衛生教育課程,能有效提升國軍戒菸率與降低吸菸量,具有推動潛能。因此,建議國防部軍醫局未來可參考本研究之衛生教育介入模式,納入國軍的訓練課程,以增加戒菸資源的可及性。
  • Item
    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2012) 何唯美; Wei-Mei Ho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重過重新生代謝症候群預防行為與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的關係。以臺北市四行政區之公立高中體重過重新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出樣本,再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總計發出424份問卷,得有效問卷306份,回收率72.2%。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從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的得分(45.24分)高於中間值,顯示其預防行為偏正。 二、 研究對象之「代謝症候群知識」為中等程度(68.9%),自覺代謝症候群嚴重性和利益性偏高,但罹患性和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偏低,且預防代謝症候群的行動線索偏少(x= 3.86),主要以電視和媒體為主。 三、 研究對象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與自覺代謝症候群罹患性(r= -.176)及障礙性(r= -.365)呈負相關,但與代謝症候群知識(r= .145)、自我效能呈正相關(r= .406)。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及自我效能可共同解釋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28.4%的變異量,其中重要變異量為性別、父親職業、代謝症候群知識、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障礙性及自我效能,又以自我效能影響力最高。
  • Item
    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2013) 李君璘; chun-lin Lee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某醫學中心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現況與相關性。收案期間自民國100年2月至101年3月,研究對象為由醫師確定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未進行腎臟替代療法,共收集120份有效問卷。根據本研究目的、問題與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幾項結論: 一、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屬中上程度,以「藥物治療」層面得分最高,最低分為「運動」層面。 二、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屬中上程度,以「遵醫囑」層面得分最高,最低分「自我照顧」。 三、 受試腎臟病患者對生活品質現況屬中上程度,受試對象的SF-36生活品質中以「社交功能」得分最高,最低的為「一般健康狀況」的部分;在腎臟病生活品質中以「社會互動品質」得分最高,最低分為「病人健康滿意度」的部分。 四、 受試腎臟病患者月收入2萬以上其自我效能程度較月收入2萬以下者佳。 五、 受試腎臟病患者自我效能越佳,其自我管理程度較好;教育程度高中以上者其自我管理程度較國中以下者好;同時有高血壓合併症者其自我管理程度較沒有高血壓合併症者好。 六、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SF-36生活品質與腎臟病生活品質呈現顯著相關。 七、 受試腎臟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在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皆呈現無顯著差異,然這些變項對生活品質部分次向度有顯著差異。 依本研究結果,建議進行慢性腎臟病患的自我管理介入教育時,要同時強化其自我效能;對於教育程度較低、無高血壓合併症者的患者更要協助其做好自我管理。
  • Item
    台南縣某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
    (2009) 陳俐蓉; Li-Jung Chen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中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台南縣ㄧ所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民國98年4月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共得有效樣本328人,其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ㄧ、近五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三份蔬菜,近三成的研究對象有每天攝取 二份的水果。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蔬果攝取行為愈佳。 三、研究對象之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皆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正相關;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與蔬果攝取行為間呈現負相關。 四、自覺健康狀況、蔬果的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蔬果攝取結果期望、蔬果攝取知覺障礙、蔬果攝取社會支持、蔬果可獲性、蔬果可近性及蔬果攝取角色模範等變項,共可解釋研究對象之蔬果攝取行為46.5%的變異量(Adj R=0.465,F=23.596,p<.001)。其中以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對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上述研究結果可作為教育當局發展相關介入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