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廖繼春畫面張力之形式探討---新航記創作研究
    (2013) 蔡勝全; Tsai Sheng-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畫面張力強的繪畫形式因素與繪畫表現之關係,期能拓展自我創作於張力表現之格局,包含理論研究與作品創作兩大面向。理論研究部分,以「畫面張力強之繪畫形式探討」為主軸,取樣「廖繼春畫作」為分析對象,探討畫面張力強與繪畫形式表現之間的關係,並能增進對廖繼春繪畫之內涵與瞭解。並獲致以下結論: 一、從文獻之探討歸納出6項張力的特質釋義。 二、廖繼春的繪畫具有野獸派繪畫特質和野獸主義、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交融的繪畫特質,這些繪畫特質與張力具有諸多相關性,印證了廖繼春之繪畫明顯蘊含著張力的潛質,提供後人對廖繼春繪畫作品之另種面向認知。 三、獲得廖繼春張力強畫作之繪畫形式與張力性質特性之研究結果。 作品創作部分,研究者以「漁船」題材貫穿整體作品,藉由漁船所觸發於生活上的種種感知,試圖表達出超越自己、有別於他人的面貌,並將整體畫作主題命名為「新航記」。在作品創作與張力表現的運用上,獲得以下效益: 一、深化作品之內容涵義:以「個人藝術創作之認知範疇」及「個人藝術創作的目的」之理念為宗向,竭盡所能,盡力為之,增進了研究者的作品內涵。 二、提升繪畫之張力表現:以文獻探討中對張力之6項歸納定義特質為範疇,依每一作品之個性,適當承用之。並酌請5位張力強、中、弱的分類員,檢驗研究者作品之張力表現,且獲得一些張力表現成效。 三、增益作品之形式運用:借鏡廖繼春畫作張力強的繪畫形式之歸納總結,取法部分應用,增益自身之創作。
  • Item
    群集美之研究
    蔡勝全; Tsai, Sheng-chuan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章 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容的探討 .... 4 第一節 藝術的形式 .............. 6 第二節 藝術的內容 .............. 9 第三章 創作題材的選擇 .................. 13 第一節 關於繪畫的題材 .......... 13 第二節 市集之美 ................ 17 第四章 創作實踐 ........................ 25 第一節 構思 .................... 25 第二節 作品簡介 ................ 28 附註 .................................... 68 參考書目 ................................ 69 Chapter 1. Motivation. Chapter 2.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 - a study on form and content. Section 1. The form of art. Section 2. The content of art. Chapter 3. The choices for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1. About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2. 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Chapter 4. Practice Section 1.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s. Section 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 Chapter 1. Motivation.
  • Item
    野獸派色彩對臺灣前輩畫家的用色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0-10-??) 蔡勝全; Sheng-Chuan Tsai
    本研究旨在探討野獸派色彩對臺灣前輩畫家的用色影響,研究對象為臺灣前輩畫家:廖繼春、郭柏川、張萬傳、蔡蔭棠、陳慧坤等五人。本研究目的純粹就用色觀點歸納出畫家的用色風格,和以三原色與互補色的使用,分析畫家作品用色的特性。得到的結論是,在用色風格上,研究者認為:廖繼春的用色是多元、炫麗又不失調和,而且極富魅力;郭柏川的用色是簡潔俐落、流暢明快;張萬傳的用色是剛勁、濃烈,而且層次細膩豐富;蔡蔭棠的用色是強烈、鮮銳又活潑,並且視覺張力強;陳慧坤的用色是靜謐優雅和穩定和諧。另外,在三原色與互補色的使用上,整體來說,五位畫家偏向喜愛使用藍原色和藍與橙互補色,在個別上,廖繼春最常使用紅與綠互補色,郭柏川的畫面彩度最低,張萬傳互補色使用的最少,蔡蔭棠互補色用的最多,而陳慧坤的畫面彩度最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