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日治時期南投窯的現代化與日本常滑燒的關係
    (2016) 陳新上; Chen, Hsin-Shang
    本論文主要在於探討臺灣陶瓷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經由日本的中介,接觸歐美的陶瓷文明。論文選擇南投窯和常滑燒為兩個場域,探索兩地之間陶瓷發展的對應的關係,從而追溯到西方的淵源。由於南投窯現代化的發展與日本殖民統治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論文以殖民主義的取向,探索殖民者如何以其權力,經由政策的執行,推動南投窯的現代化。 有關南投窯發展的議題,在學界的文獻與論著中,已經大致完成了主要的架構,然而仍有內容不夠具體、疏漏乃至錯誤之處,有待新資料與證據的補充與修正。由於現存文獻史料的不足,本論文以口述歷史為研究方法的主軸。筆者多年來在臺灣各地從事田野調查,已獲得豐富的口述資料、舊照片、文件、文物等資料,作為建構此一史實的基礎。然而口述歷史所獲得的資料往往有信度與效度的問題,因此筆者也從公私部門多方蒐集文獻與文物,以彌補口述資料的不足與缺陷。筆者以口述歷史、原始文件、文獻以及文物等資料加以解讀、整理與分析、並作交叉比對,確定人物的生平、歷史的事跡、文物的窯口歸屬,以此解決南投窯發展史研究上的議題。 本論文的研究在時間上,從清代嘉慶元年(1796)漢人開始在南投創業開始,到2005年劉案章去世為止,前後延續的時間約為二百年。在空間上,以南投與常滑為兩個主要場域;在人物上,以龜岡安太郎、劉樹枝與劉案章三人的生平事蹟為主要脈絡,探討臺日兩地陶瓷發展的史實與傳承關係。本論文分為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之外,本論四章,分別論述南投燒的重要作品、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蹟、南投與常滑的陶瓷發展的歷史及其與歐美陶瓷發展的傳承關係,最後檢討日本政府對於常滑與南投兩地陶瓷發展政策上的差異,及其在社會文化上所呈現的意義。 本論文對於清代以來一些南投陶瓷發展史料的斷層加以釐清與填補,使其歷史得以連貫。本論文從梳理重要人物的生平與窯場的發展中,將南投窯的現代化分為三個階段,闡明各個階段的製陶理念、技術與產品。本論文論證日本在南投陶瓷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中介與推動的角色,從而將臺灣陶瓷的發展與歐美現代文明接軌,確立在全球發展脈絡中的定位。本論文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文獻資料與史實往往具有相當的差距,因而提出與殖民者不同的觀點。由於現存文獻資料不盡與史實相符,筆者主張歷史的研究應該對於過去的文獻資料採取嚴謹的求證態度,多方發掘不同面向的新材料,作為論證的基礎,以找出更接近真象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