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安東尼‧達比耶斯(Antoni Tàpies , 1923-)及其超越物質精神二元論
    (2002) 雷日昭; Grace J.C. Lei
    繼畢卡索(Pablo Picasso)、米羅(Joan Miró)、達利(Salvador Dalí)之後,位於西班牙東北角充滿神祕色彩的卡達隆尼亞(Catalonia)區又出現了一位舉世矚目的藝術家──安東尼.達比耶斯(Antoni Tàpies, 1923-)。當五○年代中期,他那如「牆」般的「繪畫-物件」(painting-object)甫一出現,立即在歐洲藝壇掀起了極大的波瀾。此後,他的藝術幾乎與「物質繪畫」(Matter Painting)劃上等號,或被視為「無形象藝術」(L’art informel; Informal art)的代表畫家。誠然,達比耶斯對於當代藝術史最大的貢獻,便是在材質肌理的表現上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然而大多數研究者往往一味關注於其可見的表現形式,而忽略了「材質」在其作品中所凸顯的意義。事實上,他以類似雕塑造形的增減材質手法所創出的肌理幻象,不僅顯示材質不再淪為線條、色彩的附庸,而是具有獨立表現性的主角,更說明了創作者與作品材質之間的微妙互動,亦是使材質展現生機的重要因素,而此互動尤其涉及創作者所投注於材質的一種精神性。因而本論文所關注的重點,除了以達比耶斯作品中的材質表現凸顯其藝術風格外,亦將深入探討其形式風格背後的真正意涵。 二次大戰後,當整個科學、哲學界都熱衷於探討「物質」的問題時,達比耶斯也開始思考「材質」在其藝術作品中的角色定位,而在藝術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以堆積、刮擦、充滿人性的符號印記等,讓原本無法自主運動的材質煥發生氣,便是企圖創造一種新的「真實」(reality),因此「材質」乃是他詮釋「真實」的手段。換言之,在其無形象的肌理幻象背後,其實正隱含著一種「世界觀」(Weltans-chuung; world view)。也正由於這種世界觀,使其作品中的材質不僅恰如其分地凸顯出它的角色,亦適切地傳達出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更確切地說,在其兼具材質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藝術風格中,正體現了他得自現代科學與中國的「自然有機體論」(Natural Organism)或「自然的有機概念」(Organic Concept of Nature)的啟示,而主張捨二元分化的觀點來看待自然宇宙的一種創作思維。正因為他將宇宙萬物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深知物質與精神屬於同一機制,正如易經中所顯示的陰陽互補而同一的原理之下,他亦慣常以辯證手法來表現一種超乎對立的世界。 達比耶斯的強烈使命感,總是使他的作品傳達出一種企圖改造世界的力量。尤其憂心西方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危機,更令他急於提醒世人以一種辯證思維正確而全面地看待「真實」。這也正是為什麼他總是藉著一種寫實手法的極化,暗示我們眼中所見的「真實」並非真正「真實」的原因。而其辯證美學觀便是同時在超越物質精神二元對立的思想下展開的,這其中含有極大的超越與反省的意義。因此,本論文便基於「世界觀」乃是建立作品風格的重要關鍵的觀點切入,企圖將藝術家的心靈與其藝術形式統一起來,並以「超越物質精神二元論」來概括其創作思維、藝術風格、辯證手法及對人生與藝術完美境界的永無止盡的追尋。而在其兼容西方文化的外傾精神與東方文化的內省精神主導下,其作品更被賦予了「人與自然的合一」、「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及「人類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cious)的呈現」之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