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 再造太魯閣峽谷的創作研究
    (2010) 呂坤和
    創作研究的意義在於創作實踐可能性之拓展以及創作理論之探索,透過深入探討繪畫技法與學理,試圖以此將創作的領域大為擴展與理解。筆者認為,做為一位台灣的山水畫家,應該用心體會台灣的山林形貌,反應本土自然與在地特色,見證時代的脈動。因此,筆者希望藉由相關文獻理論的梳理探討,充實繪畫創作的美學思維與提升創作技法的研究 本創作研究論文以太魯閣峽谷作為題材,以「如夢之境」為題探討新的山水創作組構與表現的面向。論文共分五章,依序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如夢之境山水境域的再生。第三章:創作如夢之境山水的美學與實踐。第四章: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系列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 本論文採用法蘭克福學派中阿多諾的美學理論,以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及「間離」創作手法來論證「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之意涵,並從中國歷代的哲學思想中,汲取道釋思想、空間意識,加以整理、融會,轉化為個人創作上的泉源,藉此深化創作廣度與內涵。反映在筆者以太魯閣峽谷為題材的山林夢幻作品中,探索它在山水創作中的獨創性與地域性,透過個人對當前台灣環境生態的體認與觀察,作為創作研究之切入面向,繼而開展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 新的社會型態促進新的時代氛圍,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必然會有新的感受與新的表現方式;筆者從生活體驗出發,嘗試將藝術的「間離本質」學理與實務探討結合,應用現場寫生進行創作整理的資料,以「如夢之境」四大系列「峽谷美的呈現系列」、「峽谷山河變色系列」、「峽谷超越真實系列」與「峽谷原鄉關懷系列」為創作主軸,將太魯閣峽谷的形貌與生態變化,擷取記錄,再應用各種媒材工具以及水性壓克力顏料、版畫的拓印技法,以壓印、擦拭等手法,進行各種技法的實驗、挪用、混搭與重組。巧妙地記錄出山水景觀的變異,意圖展現太魯閣峽谷如實若幻的夢境,來彰顯藝術的批判功能,讓「夢境」的呈現是以虛假性、擬境、反諷來批判現實。建造屬於自己理想中的「如夢之境」,不僅完成山水繪畫美學與技法的探討,更完成一系列「異在性」特質的山水創作。
  • Item
    夏一夫(玉符)繪畫之研究
    (2007) 張俊雄
    中國繪畫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有其開創及筆墨上的突破,基本上這些突破也都依循在傳統的文化本質中發展,這樣的文化本質縱使在非漢族統治的朝代,似乎也能得到認同而得以延續。但是這樣的觀點,在民國之後產生了一些變化,國勢衰弱的影響下,對於傳統文化似乎也產生了存疑,面對傳統水墨畫也有了一些改革及反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不論台灣或大陸都對水墨畫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雖然政治情勢或文化政策也一度影響到兩岸繪畫的發展,但是這也無法阻止水墨畫發展之局勢。 當然如何在既有的傳統文化特質中,尋求水墨畫的新徑是重要的,以文化移植的來解決文化改革,最終似乎也只能得到暫時療慰的假象,要解決這樣問題,或許必須回頭來面對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創新及改革中還能保有傳統的文化,也就是最能展現文化特質的文化反省。 夏一夫在台灣畫壇默默的耕耘了數十年,在水墨畫的創新上,也有了些許的成果。但由於與畫壇間的往來並不密切,真正認識他的人屈指可數。因此本文就夏一夫繪畫的幾個面向,來探究畫家的繪畫資料及成就。由於當代的畫家,相關文獻的討論較為不足,因此文章較為著重在畫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本文主要的章節重點有畫家的生涯、與藝術界的互動、藝術風格的形成及藝術成就的探討等四個部份。畫家的生涯主要是記述畫家的生命歷程,以及生命的經驗對於往後創作的影響。藝壇的互動部份,是在探討畫家與藝術界的往來,藉由釐清畫家與藝術界的關係及生命的經驗,整理出畫家繪畫當中的精神史。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從畫家的藝術學習、自我探索及風格創造三個部份來探討畫家創作的歷程。畫家的藝術成就,是以美術史的角度,來討論畫家的藝術定位。但是實際上有關畫家的相關探討實在有限,在此筆者提出了個人研究的微薄觀點,這一部分也尚須往後有更多的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多為畫家提供的原始資料,圖像也多為筆者經由原作翻拍的圖檔,經由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於畫家資料做一完整的建檔,以期對往後有志研究者,提供可為詢查參考的資料。
  • Item
    意象山水墨畫創作研究
    (2001) 周明聰; chou ming tsong
    論文提要 本研究以「意象山水彩墨畫創作研究」為題,旨在探討現代中國畫色彩的表現性,以及個人主觀意象山水創作研究,藉由中西美學與美術理論的研究,深入理解藝術的創造性與表現性。 本論文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釋義。 第二章:探討繪畫的表現,關係到中西繪畫理論的研究,包括時間因素、空間意識、意境範疇、感覺性、創造性、形式風格的多樣性。 第三章:從色彩之認識,了解色彩的特性、中國畫顏料之特性、種類與應用,以及中國畫顏色的機能性,此外也探討西方顏料之運用於現代中國畫上,最後針對現代彩墨畫的色彩風格探討藝術家的作品風格。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除了論述個人的思想、理念及創作的過程的體悟,並且解說作品與創作方法。 第五章:結論則以嚴謹的態度面對傳統予以尊重,做到承先啟後的傳承任務,也要融合中西,才能進一步探索創新。最後則是個人期許與展望。
  • Item
    繪畫情境的象徵性-《獨處、山水》系列
    陳琪華; Chen Chi Hua
    此篇論文的內容主要在探討繪畫要素中的重要元素--象徵的意象,從象徵的意義、形像、功能、演變,一一的分析,並將象徵的意象之研究的心得轉化為創作的滋養,以此創作理念進行對作品的涵義做更深入的探討。象徵是人類傳達意念情感表現的手法,也是創作者傳達意志的手段,藉由象徵的形式傳予觀賞者廣泛的想像空間,及作者所暗藏的隱喻,以此作為表現的手法之一。 「繪畫情境的象徵性」是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及創作的思想基礎。筆者從西方象徵理念的研究出發,並以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為精神,以個人情感經驗為創作動能,製作出《寄情系列》作品;內容包括獨處時之情感及山水之情兩部份,可說是源自周易中的美學思想及文人畫的寓意精神,產生一次整體的理論與創作合一的研究經驗,邁出創作的第一步。理念是創作的精神,創作是將內在的情感、意念外化轉為作品的存在,此次便是將內心的心智與情感轉化為繪畫的形式,運用油畫的媒材以西方的寫實技法呈現出理想的情境。 以下是主要的內容提要: ⊙第一章研究動機 主要是探討繪畫情境的象徵性意義與價值,並且概略地闡述象徵的起源。 ⊙第二章中西象徵理念的探討 本章重點是講述本章對象徵理念的探討包括兩部份,一是西方的象徵、二是中國的美學思想,從文化的角度作思想上的整理與探討,以藝術的精神性,研究象徵主義的表達手法,說明象徵的重要。 ⊙第三章創作理念及思想理論基礎 本章節主要是闡述本章的內容,涵蓋創作內容及思想理念兩部份,將前一章研究的心得作為思想基礎,分別從「成長環境及文化教育及時代現況」與「繪畫藝術觀」兩部份論述,從文化的角度作思想上的整理與探討,闡述個人的思想內容及情感經驗,成為創作的動力,將前一章中所呈現的理念,移轉為作品的營養展現收獲。 ⊙第四章創作內容及作品介紹 本章節是說明創作內容及作品介紹
  • Item
    龔賢的山水畫藝術
    劉坤富; LIU, KUN-FU
    一、研究目的: 龔贀的繪畫茲術,在明末清初臨摩風尚之中 獨樹一幟的,他關蹊徑,不為時尚所囿 ,卓然自立,給人耳目一新,與遺民諸大家-石濤、石谿、八大、梅清等並駕齊驅。 爾後,龔贀逐漸被中忽視,不但聲名遠不如遺民四家,甚至埋沒至今近三百年,龔贀 的畫作,在無聲息中流落到海外,近年來,海外收藏家和藝評家對龔贀的山水畫逐漸 重視起來,甚至著文闡,還他應有的地位。國內尚無系統化的評介龔贀的論著,個人 投注心力在龔贀身上,也是為了還龔贀應有的應有的地位。 二、資料來源: 以海內外公私收藏的龔贀畫作為探討依據,如東京大學搜集整理的「中國繪畫總合圖 錄」中所有的龔贀山水作品、黃君壁教授收藏的龔贀作品、故宮收藏的龔贀作品等。 三、研究方法: 以直接採擷龔贀山水作品的畫質為立論的基礎,企求在作品本身爭取問辨,據理質疑 ,攝取結論。因為面龔贀的山水作品發言,所以附圖較多。研究的方法分三方面: (一)論龔贀的山水畫和書理,從中探視其山水畫的初階。 (二)論龔贀的山水畫的畫質,追蹤龔贀山水畫表現的傳統性與創造性素質。 (三)論龔贀山水畫的構圖,分析構圖上的恒常和化的變化的關係,闡述其質與量的 變與常。 四、研究結果: 龔贀山水畫藝術的創作精神在當時昃卓然自立的,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依然令人耳 目燦然,富於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