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
    (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
    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
  • Item
    生命的律動--空間與分割繪畫的創作研究
    (2009) 謝淑蓉
    摘 要 藝術就是透過眼前有限的形象,經過藝術家的專業學養及認知表達他想傳達的情感及意境。藝術的內涵在於呈現生命的脈絡與律動,創作的靈感則來自於自然與現實人生。 在上班途中,常感受到光及色彩在路過的農田因不同的季節、時間產生不同的美,尤其在農耕翻田時,大群大群的白鷺鷥在天空、田間漫舞著,因搶食、嬉戲、求偶,美麗的倩影、優雅的姿態,都足以讓人將視覺、感覺與知覺在空間重新組織,在結構裡注入時間、運動而產生充滿韻律的線條及交融的色彩,賦予畫作和諧的整體感。農村的各種景象,不管是泥土、田野、古屋、牛群都有著對父母濃濃的思念,以分割、變形、交錯、融合用解構及建構加上蒙太奇式的剪接手法,表達光與色彩在空間、時間中所造成的各種變化,用色彩、線條、結構、筆觸及利用分割技法,將空間解構、重組,在畫面上呈現時間的延續性與律動感的處理。 在週休二日的現代,各地方強調「特色」以吸引觀光人潮,地方政府擴大舉辦民俗活動吸引觀光人潮,讓逐漸式微的「風俗民情」再度受到重視。本文以「風俗民情」、「生命脈動」系列作品為主軸,畫面主要用線條、色彩以分割形式呈現光影的律動,這些作品皆以生命律動為創作命題,注入立體主義的移動視點,輔以中西美學、繪畫論述、藝術史等相關資料,進行創作的實驗,幫助確立創作的方向及拓展理念的深度,及個人繪畫可能的創作表現領域。來拓展繪畫藝術視野並感受分割的律動作為個人的創作的探討。
  • Item
    以意畫境-樹根系列創作研究
    (2007) 林春宏
    本論文就傳統中國水墨畫之表現形式與意境美學思想的探討,做一歸納與分析。「意境」是水墨畫中的主要思想內涵,理論觀點包含了數千年來的哲學家與藝術創作者所探討與整理的成果,其基礎則建立在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上,影響及於建築、繪畫、文學、舞蹈等藝術創作的表現。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大舉湧入,面對西方藝術形式的衝擊,許多繪畫創作者對因襲模仿的中國繪畫舉著改革的旗幟,採取吸收西方藝術的形式觀點融入水墨畫中。進入現代以後,部分藝術家對水墨畫中的核心「筆墨」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探討,在撻伐的聲浪中,隨著時間的流轉與西化腳步的推進,繪畫理論、工具、媒材、技法、題材與展出形式的開發,使水墨畫的創作表現形式逐漸多元化。 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在經濟掛帥的論調中,不斷的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伴隨而至的是因地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異常、物種消失,種種不當的人為開發,更將生態環境推向黑暗的深淵。研究者面對此種現象的憂慮感,以此探討「樹根」於環境保護中的定位,並藉著「樹根」作為創作題材呈現水墨畫中的意境美學,以「汲古潤今」、「溫故知新」的態度來檢視個人的認知與體會,探討水墨創作中多元性的表現試探。以下就此論文的基本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本章包括了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 第二章 :探討中國水墨畫中寫生-造境-意象的轉化過程,傳統意境的美學內涵以及詩境與畫境。 第三章 :著重於分析水墨畫的主要核心問題--筆墨、揉合中西的過渡、近百年來西方文明的滲入形成當代水墨藝術思潮的多元表現與特質,以及現代兩岸水墨畫家的代表如劉國松、吳冠中所展現的水墨畫之意境表現。 第四章 :論述『以意畫境-樹根系列』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作品的呈現,並探討個人創作的思想內涵與形式表現。透過當代生活環境與生態環保意識的感受,以「樹根」為題材,展現水墨畫中的「意境」思維,以象徵與隱喻的手法,擴展個人的創作語彙。 第五章 :結論部分,藉著研究與創作實踐過程,重新釐清個人對水墨創作的思考方向,並期望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取得平衡點,為生命開創未來。
  • Item
    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
    (2016) 羅一慧; Lo, I-Hui
    摘要 「意境」出於文化的孕育,除詩詞、曲賦、書畫等,更深入日常生活中,建築造設中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無不增添生活情趣、修養品性。從各項藝術形式觀之,意境的傳遞與展現微觀於生活情調,宏觀至對生命和宇宙的包容與尊重之胸懷。相對於西方強調人文主義的外張強勢,東方溫謙內斂的性格多了神秘性,這種只可會意不可言說的,正深入意境的核心。 意境從詩學中脫穎,與中國文學發展、社會變遷、人文環境有相當關係,其思想體系融合文學、哲學與美學、藝術等範疇。意境乃是觀照人性之真諦與社會民族的情感,蘊藏耐人尋味的內涵與獨特的形式語彙,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神。風晴雨露、四時運轉,天地萬物在各情境中自有意境。意境表現與自然意象始終密切相關,而時空轉變自然更迭,意境隨著展現各種風貌。本創作研究擬以探索意境為旨趣,探析意境的時代源流與意涵,以及東方繪畫中意境的表現,並梳理以自然意象作為主題的意境思維。透過自然主題之詮釋、轉化,嘗試藉由油畫形式實踐創作,融合東方繪畫特質與意境思維於繪畫中。 藉由本創作研究對應「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之主題,探究個人創作脈絡與繪畫理念,審視創作內涵與形式表現的一致性。期能建構個人的創作美學觀及繪畫風格的形成。
  • Item
    林木意象之美---劉貞現代水墨寫生創作
    (2005) 劉貞
    論文提要 水墨畫在世界藝術來說是一門獨特、神秘奧妙,一種歷久彌新的繪畫藝術。它促使中國人對宇宙人生觀的看法,對文學與哲學的看法,對生命價值的隱喻描寫,甚至是中國人審美的標準依據。黃光男博士:「水墨畫藝術,就中國文化的發展實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表現。在視覺藝術的意義上,再再顯現出,由生活的需要作為紀錄的圖像開始,它不僅是單一的繪畫,而是多元精神的詮釋者,包括了生活性、社教性、文學性等等的社會活動。」(註1)徐恩存對現代水墨藝術有深刻的評論:「現代水墨是一種在更高藝術的層面上使創作覆蓋更廣大空間的審美嘗試,並試圖由這種嘗試達到對于人類精神領域的藝術把握的目的。」(註2)現代水墨畫家以「引西潤中」、「中西融合」、「承古開今」等觀點,透過素描與寫生的幫助將其融入水墨創作裡。林昌德教授:「寫生既以心物的感通為要素,自然不必依賴他人或任何流派,只要合乎情適乎性,寫生即能發揮表現的意義。」 論文第一章緒論,就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文獻之介紹。第二章討論水墨畫的美學意義,對傳統的審美方式和水墨畫的特點提出看法,特別是對寫生和創作的過程加以闡述。第三章闡述水墨畫的林木畫論論述、五代兩宋至明清的代表畫家樹林的表現、近現代畫家樹林的表現比較和當代水墨畫家林木寫生概況介紹。第四章論述現代水墨寫生探索,在工具材料、創作題材、範圍與內容風格上的特色,並從意象與意境的角度和水墨畫的空間、造形、寫實和視覺構成的意象來探討藝術創作的方向。第五章描述作者藝術創作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深入的描寫,探討自己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探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同時對個人創作理念詮釋,對作品創作方向主題內涵的敘述。第六章就每幅創作作品的詮釋予以闡析。第七章結論是以個人創作方向描述作總結。對創作過程中的構想、構圖形式、工具紙材和用筆用墨用色的檢討及個人未來水墨畫創作努力方向的策勵和規劃作一具體的期許。 註1 見《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 p.51 註2見徐恩存著《現代水墨藝術-焦慮與突圍》 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p.58
  • Item
    花顏‧言花— 溫錦玲水墨創作論述
    (2019) 溫錦玲; Wen, Chin-Lin
    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在《神曲》中說: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腳步就慢下來了… 花是迷人的,繽紛的色彩,優雅的風姿、芬芳的氣息、讓多少文人雅士流連其中,花朵堅毅的生命力,不畏頑強的環境,生生不息,見到花猶如看到對生命堅毅力的展現,一朵花可以傳達對人生即有深刻的體悟。 將對花的象徵意義、對花的省思以繪畫及書法形式,用花的意境、寓意、哲學觀..等表述。「言花」是看花 、賞花、說花…也寫花。以最純淨的心靈與花為友,感受花的千古傳說、代表精神,時而以繪畫的方式表達花的意境,時而以書藝傳達花的哲理。因筆者具平面設計的背景,運用設計概念及新視覺色彩組合,以傳統筆墨「沒骨」、「寫意」、「雙鉤填彩」、「白描」等技法,應用多種形式技法及複合媒材組合,完成現代視覺構圖之水墨創作作品。 花朵絢麗嬌嫩的顏色增添大地的色彩,花兒儀態萬千繞富變化,具有人格化、擬人化表述,花洋溢著新生氣息,花能自怡怡人,自古書畫家的創作即以花喻人、以花明志、以花寄情,觀照花開、花落推演證辯人生起落的體認,使筆者因花思索人生與探求,一花一世界,看花即能領悟人生的真理。 本文以《花顏‧言花》將花的含義以正向療癒人心方向論述,由花語的含意中擷取愛與智慧的能量,感受花給予的心靈成長訊息,用心看花由而影射到我們的內心世界,感受花卉的療癒力量,把充滿活力的畫風、書寫形式用豐富色彩及裝飾性效果結合起來完成此研究論述。
  • Item
    人物畫創作表現研究[都市心像系列]
    (2001) 李倫景; LEE YUN KYUNG
    論文載要 二十世紀繪畫與以往相比,在人物畫方面的發展、變化特別大,成就也很突出。古代統治者出於「成教化、助人倫」的需要,特別重視人物畫,將其置於各科之首。元代以後,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日趨衰落,山水、花鳥畫代興。 本研究主體「人物畫創作表現研究─都市心像」,旨在探討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社會與人還有時間所帶來的價值問題及情感的思考。筆者並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實際從事創作,以作品呈現來表達個人的思維。而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筆者以都市、時間、人物為題材,以「都市心像」為軸,表達個人對這社會的感情與關懷。 以下就針對本論文架構,做簡單的說明: 第一章 緒論 ─ 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的論述與說明。 繪畫創作動機來源頗多,畫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流露出畫家的個性與情思,作者缺乏內在強烈的表現意念,作品難免受到影響。繪畫既然被視為語言的視覺形式,以繪畫記錄,呈現人的生活、行為及情感思考是在簡單不過的動機。尤其在都市裡成長的我,人物是從小最關心的對象。我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與經驗以及從老師們身上學到的東西,實際把它表現在畢業創作裡面,以作品呈現來表達個人的思維及學習心得。 因此筆者創作理念便在於如何以傳統具象寫實的人物畫與現代生活,表達個人對事件及周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以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進行畫面基本問題的探索,一方面則具象寫實此一傳統而基本的視覺語言形式,做心靈寫實的情感抒發,傳達出筆者對生活周遭所愛所悲的感受與情緒。 第二章 人物畫表現研究 ─ 針對人物畫的特質與技法類型的探討與理解。 人物畫特質 人物畫成為人類繪畫中最重要也最典型的一部分,在於它的複雜性,提供了畫面各式各樣的變化及需求,也是畫家鑽研繪畫問題的最直接及有利的工具;由於它的共同性,它提供了最切近人類自身問題的外現形式;在視覺意義上,古代某些大師的宗教故事性題材,固然對不同文化的人造成閱讀隔閡,然而卻不減許多作品對不同文化的人,產生超時空感動。 人物畫技法類型 中國的繪畫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在形式和技法上,出現「工筆重彩」和「寫意水墨」兩大主流體系。中國畫以意趣為宗,追求氣韻生動為最高境界,因此工筆重彩和寫意水墨,雖有用筆和用色的差異,但其精神實質卻是一致的,最後目標都在寫意造境,二著殊途同歸。就用筆來說工筆的工是細膩靈活,而不是生硬呆板,寫意在用筆上也要求筆寫意工,意存恭僅,筆不妄下。就用色來講重彩則要求鮮活巧妙,多樣而統一,華麗且雅緻,水墨則要使墨如彩,絕非狂塗亂抹,一片混沌。因此這兩大主流體系雖有形式上的區別,但實質上是一致的,實可互相交融發展出更精緻的繪畫風貌出來。 第三章 創作表現 ─ 針對探討繪畫創作上意境表現的重要性與象徵性以及藝術作品之社會性的問題。 關於意境 在李可染先生的《李可染畫論》一書中多處提到李先生對意境表現的重視,李可染先生說; 「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即借景抒情,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境界。這就叫做意境。」 「沒有意境,或者意境不鮮明,絕對畫不出好的畫,他們畫畫沒有充分的思想感情,缺乏意境。」 「繪畫要有意境,首先作者要有充沛的感情。」 「意境的創造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重要的是表現人、表現人的思想感情,景與情要結合。」 「怎麼才能獲得意境呢?身臨其景,方得其情。隻身臨其景,才能深刻的認識對象,才能產生強烈的真摯的思想感情。意境的產生賴於思想情感。」 為作品自然流露出藝術家的感受與情思,意境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如果沒有意境或意境不明顯,絕不可能畫出引人入勝的好畫象徵性 象徵是藝術表現的方法之一,象徵做為一種藝術符號,其形象代表的意義與被代表物之間的關係,不完全是任意約定的結果,而是以某種形象、功能或含意的相似性作為基礎。在藝術中的象徵,不只是意義的連結,而是在形象的直覺上,也能激起類似的感情,才能達到藝術符號上象徵的目的。做為藝術符號的象徵,如果只是意義上的連結,將是薄弱且缺乏表現力的象徵是一種自律的活動,是一種自發性的活動。象徵是最好的情感表達方式;理念是創作的精神,而創作是將內在的情感、意念外化轉為作品的形式,呈現出理想的情境。通常象徵是以某種實有物以表示一種觀念。象徵作為觀念的托附手段,到如今如此廣為使用且歷久不衰。 藝術的社會性 藝術在社會的作用不是直接改造社會或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或反映當時社會與環境。繪畫創作的表現是多樣的,隨著作品的完成,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得以抒發和流露。反映生活是藝術所固有的本質特徵之一,世界上沒有不具備這個本質特徵的藝術作品。離開了社會生活,藝術就不能存在。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實踐 ─ 就「都市心像系列」創作實踐,所要表現的內涵與表現方式的探討。 生活與創作 在繪畫創作裡我們不能忽略內涵的充實,誠古人所說的「破萬卷書,行萬裏路」,因為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研究繪畫的創作過程,就是研究畫家把生活原料製作成為繪畫作品的整個過程,同時研究繪畫創作中創作主體的思維活動的特殊性的過程。 題材與主題 任何藝術作品既然有其形式存在,就必然有其內容;形式與內容是互為表裡的。繪畫作品的內容一是指做為創作題材的某些物象,二是指作者要表現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題材和主題。 構思與靈感 構思首先要有創作慾望和創作衝動。創作活動,嚴格來說是一種情感活動,畫家本人不動情,作品又何以感人?創作慾望或創作衝動,可能源於生活,也來自某種靈感。過去談創作對於生活感受強調過多,而對於靈感,往往把它視之為唯心的東西。其實,靈感就是一種潛意識的突發,西方美學把潛意識稱為「無意識」或「直覺」,中國美學叫靈感。創作中的靈感,常常就是這種深層意識的突然爆發和閃現。其次構思還需要理性思維。 第五章 作品欣賞 ─ 以十三張作品作本次創作的內容解說。 第六章 結論─是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 人物畫是項永恆的題材,因為在西方早已被視為美的典型,在人物畫中,體現出崇高美,和諧美、優美、醜陋美,精神美等多種美感經驗,昇華及淨化人類的心靈,也提供了畫家無止盡的創作根源。 而對東方畫家而言,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民族性的不同,以及歷史情感與人文感受的先天差異,加以人物畫在東方繪畫史上曾有的優良傳統,人物畫在當今應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