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
  • Item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人生歷程與繪畫創作之關係研究
    (2004) 江美玲
    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1907-1954)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傳承自父親匈裔德國猶太及母親西裔印地安文化血脈,出生年代正逢墨西哥走向現代化與民主化,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藝術天份與個人色彩徹底結合,在動盪的年代以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創作無比真實情感的作品。 卡蘿一生坎坷,六歲時不幸患小兒麻痺症,十八歲遭逢車禍,一根金屬扶手刺穿骨盆而出,造成身體傷殘及無法生育。除了肉體的痛苦,她與丈夫狄亞哥‧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墨西哥壁畫家)之間的愛戀分合,成為她生命中繪畫的主題,畫中流血、哭泣、體無完膚的景象,彷彿在尋求某種自我救贖、關照與治療,尤其自畫像大多反映她人生境遇與強烈的心情感受,獨特的形式與風格成為二十世紀畫壇的異數。 由於芙烈達‧卡蘿本身撰寫的資料有限,對於其繪畫創作思想歷程,則有必要循著藝術家的生平活動,依序從養成教育的過程與作品風格的形成進行理解,因此本論文的第一部份先從卡蘿繪畫風格的醞釀與形成著手,探究其成長背景與印地安文化根源的影響,瞭解其藝術啟蒙與藝術發展的概況,並剖析卡蘿人格特質與繪畫發展的關係。 論文第二部份就卡蘿的畫作分析與詮釋,首先論述其繪畫創作過程與一生所遭遇的挫折病痛有關,接著由卡蘿畫作類型一一剖析,闡述其繪畫表現的獨特性,最後探討卡蘿的自傳式繪畫特質,描繪了一生的經歷與強調文化認同,畫作中圖像的語彙與象徵意義,傳達了更為深刻的訊息,而她的藝術特質與當時藝術發展的關聯,也促成她在近代藝術佔有一席之地,然其作品背後所蘊藏之內涵才是值得深究之處。
  • Item
    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
    (2016) 羅一慧; Lo, I-Hui
    摘要 「意境」出於文化的孕育,除詩詞、曲賦、書畫等,更深入日常生活中,建築造設中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無不增添生活情趣、修養品性。從各項藝術形式觀之,意境的傳遞與展現微觀於生活情調,宏觀至對生命和宇宙的包容與尊重之胸懷。相對於西方強調人文主義的外張強勢,東方溫謙內斂的性格多了神秘性,這種只可會意不可言說的,正深入意境的核心。 意境從詩學中脫穎,與中國文學發展、社會變遷、人文環境有相當關係,其思想體系融合文學、哲學與美學、藝術等範疇。意境乃是觀照人性之真諦與社會民族的情感,蘊藏耐人尋味的內涵與獨特的形式語彙,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精神。風晴雨露、四時運轉,天地萬物在各情境中自有意境。意境表現與自然意象始終密切相關,而時空轉變自然更迭,意境隨著展現各種風貌。本創作研究擬以探索意境為旨趣,探析意境的時代源流與意涵,以及東方繪畫中意境的表現,並梳理以自然意象作為主題的意境思維。透過自然主題之詮釋、轉化,嘗試藉由油畫形式實踐創作,融合東方繪畫特質與意境思維於繪畫中。 藉由本創作研究對應「自然觀照―繪畫中的意境探索」之主題,探究個人創作脈絡與繪畫理念,審視創作內涵與形式表現的一致性。期能建構個人的創作美學觀及繪畫風格的形成。
  • Item
    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
    黃士純; Huang Shih Chun
    唐代社會的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事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文化交流,匯集而成為「大道通長安」泱泱大國的國際景象。審美思潮呈現於文學家的情思與思考方向,展現「大漠雄風」的豪情與「詩情畫意」的抒情,發展出自我風格明顯的審美趣味,體現在婦女造形上,出現以「豐腴」為美的特殊審美形式,成為重要的典型象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並從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做背景式的瞭解。 時代風格特徵與印象,來自於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繪畫所崇尚自然與寫實的特性,在藝術發展成就非凡的唐代,體驗唐人發乎生命的自信與感動,「人物畫」發展到成熟階段,從婦女造形的演變中,更見流程與發展,亦跟隨社會的發展呈現興衰起伏的歷程,並從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探討唐代藝術作品所營造婦女的形象。 從唐代階段性的轉變,到前後期畫作的傳承影響與表現的特徵與時代意義以顯現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的特質:若將唐代的社會發展以人類的成長作比喻,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階段,繪畫中婦女造形的演變,以體態言,經歷了從「瘦長」到「豐肥」的形態。以現存的畫跡分析,唐代的審美思潮承襲前朝細長風格而來,初唐時期(中宗以降)內外在審美角度已經轉變,玄宗時更具體形象化,影響到中晚唐對於女性美的要求:以妝扮言:從樸素到華麗,從華麗到奢華;體態從「勻稱」、「圓潤」、「豐腴」到「豐肥」。 其女性美在繪畫表現的歷程:從初唐的醞釀時期、盛唐的形質並茂,中唐時期的延續到晚唐時期的形勝於質。從傳統的既定樣式發展成為自我風格的「典型化」特徵,產生「樣式化」的形式摹寫,週而復始的循環。審美心理轉變,有相對性的發展,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審美特質引起注目,若能將此特質加以發揮,並能配合民眾心理,便能脫穎而出,成為象徵的典型,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審美思潮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如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種族的因素等,是具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性的特質。唐代審美型態的轉變,歸納出其中的影響因素:文化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轉變;生活型態的轉變:物質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及樂舞的盛行;社會價值的認定:上層社會與物質生活的追求、權力與富貴的象徵。繪畫中唐代婦女造形的特徵和審美意義:「環肥燕瘦」--審美型態的改變;「雲想衣裳花想容」--繪畫題材的轉變;「大唐盛事的迴響」--藝術作品的心理投射。 從唐代繪畫中婦女形象與審美的探討,可視其婦女與時代、社會的關連,審美思潮的體現與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探究社會美、藝術美與理想美的差距,藉由藝術作品,瞭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心理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的思考,使婦女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落實於形質俱美的精神內涵。
  • Item
    生命的微觀─細胞的抽象形式美與繪畫創作
    盧金聯
    對生命的探索,是人們無法逃避的課題。吾人可以依著個人根性來選擇探討的方式,並且在探討的過程中去深刻體悟。今日,我用繪畫的方式,以生命的原質為切入點,在繪畫元素與生命元素間做一感通,進行創作。以期一方面增進對生命的體驗,一方面對繪畫園地的多元化盡一己之力! 全文涵蓋理論思想的探討,以及實際作品的創作。共分六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探討生命原質的抽象美,從細胞、微生物的演化,分析其內涵與形式。第三章探討抽象畫的觀念與形式,對繪畫元素及表現手法作一綜合歸納,並探討中國畫的抽象審美觀。第四章闡述此次創作的理念與創作實踐方法及步驟。第五章作品分析,將此次所展作品逐一解析,說明個人創作之心路歷程。最後是第六章結語。
  • Item
    「圓滿思想」託附於花鳥畫的體現
    邱滿英
    中國藝術的形象表現至為複雜,非西方通識的八大藝術所能函蓋;諸如:書法、繪畫、琴棋、印……等。任何形式素材的藝術,都隱藏著巨大無窮的藝術養分,足資豐飫現代水墨新成長。凡生活週遭之事物,就算看起來平淡無奇,只要經過「無入而不自得」的美感觀照後,便顯得,無一不是美、無一不是藝術。因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向來注重借物(客體外在形式)抒情(主體內在本質),進而達到自適自足的快感。故本研究試從實際創作及理論探討兩方面進行。 第一章:緒論;說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觀念觀係,並闡述個人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與範疇。 第二章:對中國繪畫思想之剖析,並從中國思想內涵、方法、藝術態度來敘述。 第三章:對中國繪畫之特色概略敘述,期能溫故知新,作為創作時參考。 第四章:針對著「圓滿」思想之意涵來敘述,並從中國人的神話傳說、古代美學思想,和中國傳統觀念來觀察。 第五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實踐。 第六章:作品賞析;試以「圓滿系列」作品十三件作為簡要介紹,以期能引起觀賞者共鳴。 最後結語部份,則為本次創作的最大收獲,經由自己不斷地思考、嘗試、創作中,體會到國畫創新應是全面而整體的,從思想、題材、形式、技法、裝裱,都是密不可分的。多充實自己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現代生活觀念的結合,不斷的擴展,這才是創作的正途。
  • Item
    風動造型應用於展示設計之創作研究
    王佩玲; Wang, Pei-Ling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 1-3 創作理念 1-4 研究範圍 第二章 設計方法與理念 2-1 思想與創意表現 2-2 設計限制考量 2-3 展出表現考量 第三章 基本原理實驗 3-1 實驗材料與工具 3-2 實驗步驟與結果 第四章 設計過程與實踐 4-1 草圖預想 4-2 設計評估 4-3 製作計劃 4-4 問題與對策 4-5 展出規劃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回響與檢討 5-2 結論與建議
  • Item
    羅森柏格的串連繪畫及其後續之研究 ─ 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郭昭蘭; Guo, Zhao-Lan
    羅柏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 )在六○年代就以其串連 繪畫中物件之運用,而被定位為介於抽象表現主義與普普藝術的中介型人物, 引導藝術朝向具象與實物運用的方向;但是過早的歷史定位卻也使得羅森柏格 在串連繪畫之後所從事的創作與活動因而被忽略了;然而,無論就藝術觀或形 式而言,羅森柏格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的創作與活動可以說都是延續自串 連繪畫所提出的藝術與生活結合之概念。基於這樣的前提,本論文分成「串連 繪畫」以及「串連繪畫後續的發展」兩個部分,逐一檢視羅森柏格藝術生涯中 藝術與生活結合之概念,如何由串連繪畫延擴至他的後續創作與活動。 串連繪畫的技法遠溯立體主義(Cubism)的黏紙(papier colle),近承達達 主義(Dada) 杜象(Duchamp)的現成物(ready-made),即使在其形成階段有得自 史維特斯(Schwitters) 及康尼爾(Cornell)作品之啟發,羅森柏格個人的物質 敏感度亞伯斯(Albers)的教學以及卡吉(Cage)在美學思想上的指引,才是串連 繪畫轉換達達主義否定態度成為積極包容生活於藝術的關鍵因素。從形式上來 看,串連繪畫透過它「混亂次序」之形式,以及「變異性」、「表演性質」等 特質,使得觀看串連繪畫的經驗不僅是個別的而且是流動的;雖然單一串連繪 畫並不具有統一的主題,但是在觀者企圖從紛雜物件與影像間整理出聯想內容 之同時,觀看經驗的本身提供了觀者感知的經驗,藝術家-作品-觀者三者間 的關係因此流動,生活與藝術之界線也藉此消弭。 在後續發展方面,接連在串連繪畫之後的絹版畫就創作美學而言,以預製 影像的簡化過程延續前者排斥手繪的創作方式,並以攝影的方式,拉近藝術與 生活的距離,但是就影像與內容而言,由於絹版本身可重覆使用的特質以及羅 森柏格有限的個人絹版影像資料庫,在客觀可觸知的範圍內,絹版畫顯露了羅 森柏格對外在世界關懷的兩大主題:科技與政治,這同時也說明羅森柏格所謂 的「生活」已經包含現世之生活以及社會層面之生活。 另一方面,「劇場性」、「表演性質」以及聲光運用等這些串連繪畫藉以 演繹生活變異性的特質,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後,擴展為廣泛而具體的表演 藝術以及科技應用作品;政治關懷的主題也在動盪的六○年代化為主動而積極 的政治與公共事務參與;而所有這些自串連繪畫藝術與生活結合概念出發的各 個面向的美術擴展與行動延續,都在「羅森柏格海外文化交流計劃」(R.O.C.I.) 這個以世界為畫布的作品裡,從藝術也從生活的層面裡實踐了。 透過對串連繪及其後續發展所作的觀念上之貫串與聯繫,本論文企圖導正 一般藝術史著作因為強調串連繪畫之重要性,而遺露其後續發展在觀念上的承 續與推展,這樣的努力希望能使羅森柏格的藝術因而獲得較為全面而合理的觀 照。
  • Item
    八大山人花鳥畫之研究
    李佩玲; Li, Pei-Ling
    八大山人(1626-1705) 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書畫家,擅長花鳥、山水、書法,尤以花鳥 畫的簡練奇特在當時即享有盛譽,歷三百年而不衰。鑑於個人之深受八大山人花鳥畫 所傳達出來的深刻生命力所感動,以及八大山人花鳥畫向來即享有極高地位,但對於 八大山人花鳥畫的研究卻常常忽略其本身的藝術特質,而只與他的愛國思想相連屬來 討論,基於個人的感動及對八大山人花鳥畫研究的侷現性這二項因素上,而想對八大 山人花鳥畫特殊風格形成的原因,及作品本身的風格演變、藝術特色、內在意涵,進 行全面與透徹的探討。「思想」與「作品」是本文研究的二個重點。 第一章緒論屬於前導的說明工作,闡述研究動機、方法、資料範圍、論文架構、各章 重點,同時概述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蹟。二、三章屬於第一個研究主題─思想部分,第 二章從當時思潮、八大山人師承及推崇晝家、人格特質、哲學淵源四個因素探討八大 山人創作理念所形成的背景因素;第三章論述八大山人創作理念的內容,分為文人畫 精神、創新特質、愛國情懷三要點。四、五章進入第二個研究主題─作品部分,第四 章分析八大山人花鳥畫的風格演變及特色,分為早期的嚴謹風格、中期的雄放風格, 晚期的圓厚風格;第五章論述八大山人花鳥畫的美學意義,從內在意涵及形式美感二 方面探討,歸納出八大山人花鳥畫是精神主體與藝術客體(主客合一),及具有單純 的形式美感的藝術品。最後第六章結論則試圖為其在中國藝術史上的時代意義,給予 客觀的評價與定位。 研究結果發現,八大山人花鳥作品所以深刻感人,在於其人格的呈現,這種人格主要 來自先天的幽默性格及後天的悲慘身世的雙重影響,這些因素使他有不同於人的創作 理念,更引發出獨樹一格的藝術面貌,在筆墨簡練、造型奇特、構圖疏闊之中呈現悲 壯與滑稽的境界,而在中國繪畫史上擁有極高的評價與定位,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留 下璀璨的一頁,對後世的花鳥畫的不斷創新有極大的影響。
  • Item
    繪畫中的圖象符號 -「象徵」與「隱喻」﹝風景系列﹞
    洪堯順
    本文研究的方向,將從現代繪畫的形式與內容談起。對於現代繪畫的基本形式與演變做初步的探討,試圖在代繪畫中,以符號學的角度去解讀畫中的圖角與意義。 至於在畫面上所構成的元素,筆者將用單純的「圖象符號」去面對,每一條線,每一片色彩,或是每一個造型,都是一個「圖象符號」,在符號與符號之間,它們如何在畫面上產生互動,或是在形式的重組之外,有何隱含的象微意義,及如運用圖象符號來發展新的繪畫形式,是筆者的意圖,及現階段創作的方向。 最後,藉由筆者的作品,把研究的範圍縮小在風景畫創作上,以符號的形式,把具象的物質轉換為半具象之「圖象符號」,重新在畫面上構築一種新的繪畫形式。亦試圖讓觀者在欣賞傳統的風景畫以外,開拓一種新的視野。
  • Item
    秩序與和諧
    吳國文; Wu, Guo-Wen
    美是什麼?美的形態有哪些?藝術美如何獲 得?等問題是所有從事藝術活動者以及愛好藝術 作品者不可不知的。筆者以下列五個章節做說明 一.緒論:簡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與表 現範圍以及研究的價值。 二.美是什麼:從西方自古希臘至今對美的探討 、中國自老莊至今日對美的體認,分別探討 美的真義。並對氣韻生動的意義做一研究。 最後總結得出筆者對美的解釋:美是對人有 積極精神價值與賞心悅目的形象展現。形式 與內容在美裡頭是一體的。 三.探討美的形態:現實美、藝術美;現實美包 含自然美與社會美。形式美則是各種美共同 具備的,也是筆者在本研究中特別強調與鑽 研的部份。 四.創作理念與實踐:根據「美就在數目的秩序 之上;秩序與和諧是一體的。」這個研究所 得來操作畫面。 五.結論:宇宙秩序不變,人對美的看法也有相 當程度的一致。在此前提下,如何承繼前人 成果,表現今人面貌是筆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