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黃光男水墨繪畫風格研究-以1972~2008年作品為範圍
    (2009) 陳柔漪; Chen Jou-I
    知識分子闡發與傳承文化價值,不同時代背景各有其不同表現,都可為我輩進德修業的文化範式。黃光男以畫家與教師身分,在自我不斷進修努力下,躍上國家文化發展中具引導性的博物館主持工作,行政上的亮麗成績,使其畫家身分易被忽視。本文亟望透過適切的研究方法,提出客觀的理論分析,試圖從作品的圖像形式與造型關係中,剖析其創作演變的脈絡,探詢其視覺意義,以期能對作品與畫家,皆能做客觀深入的探討。 基於作品研究之聚焦考量,本文內容主要以黃光男1972~2008年的繪畫作品為研究範圍,對作品本身進行探討分析,輔以其個人相關背景的脈絡梳理。黃光男七○年代作品,傳統技法的掌握紮實,於農村鄉野大自然的題材中,藉著流暢的筆墨表現出真實動人的感染力;八O年代中期以後的創作,於公務繁忙之餘,卻仍不斷尋求變化與突破。 其創作歷程,可代表從台灣戰後環境成長的田莊孩子,於貧困中求學上進,藉由創作傳達出對土地的關愛,和積極參與現實的特質,同時也隱含著一個時代士人,努力追求藝術理想的生命熱情。透過對其繪畫作品的分析探討,可瞭解其生活實踐於心境上的豐富沉積,所造成於藝術創作中的不同展現。
  • Item
    在現實、虛幻間游移-曾仁甫水墨專題我的母親創作自述
    (2012) 曾仁甫
    筆者母親因長期受疾病折磨、之後甚至因腦中風而造成某種感知上的異常,幻聽與幻視、妄想,而其幻覺的存在往往造成筆者及家人某種程度上的困擾,因而觸發筆者想以此題材作為創作的動機,母親原是筆者相當熟悉而親密的對象,因疾病的影響卻讓筆者體會到、看到一個不一樣、不熟悉的母親形象,有時,她彷彿存在一個筆者所不理解的世界裡,與之搏鬥;有時,她會無助的祈求幫忙,但對於筆者母親妄想中的世界,當然筆者無能為力給予任何協助,帶給筆者一種虛幻不真切的感受,但大部分的時間裡,筆者的母親和筆者一起作息生活、互動又是真切的存在。基於此筆者想藉由創作描繪出筆者母親種種形象,來傳達筆者內心對於人的感知與存在之間的想法。 關於理論依據,筆者分析中西學理論中關於存在的本質、事物的兩面性,及表現主義克羅齊與柯林伍德關於創作的直覺、表現、想像與情感等諸多觀點。事物的兩面性又分為:從存在主義列維納斯提出人有真實的表象與為偽善的內在、及老子的有無說加以論述。 筆者提出「滲印法」配合潑墨、潑彩和白描等技法進行創作,並列述創作形式的選定與畫面規劃及創作進行的轉折。並逐件針對筆者的作品創作,加以分析創作當下筆者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及畫面的安排、位置經營、技法的運用……等,及企圖傳達的意象。
  • Item
    「浯島吾鄉」水墨創作論述
    (2009) 許志麟; Chih-lin Hsu
    以「浯島吾鄉」創作一系列作品,並作為論文主題,動機在探測故鄉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而此一嘗試最終目的,仍在將藝術與人生結合,尋求立足原鄉、胸懷藝術、放眼人生。「存在永遠是生命的奇蹟」(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飛鳥集(Stray Bird)〉詩中如是讚嘆人生,可為個人藝術追求之目的。 本論文研究架構共分5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發軔,為創作理念肇建,創作理論依據與面向的探討;第三章創作主題,提出創作內容表現與實踐,闡述創作題材:後浦舊閭巷、古寧頭聚落、飄泊出外人;第四章創作作品說明與解析,對「浯島吾鄉」系列創作一一縷述;第五章結論,為個人創作省思、心得與展望。 研究發現,故鄉在個人身上所烙下專屬的文化圖騰,不管環境如何變遷,它留在個人身上的刺青依舊鮮明;就像那些把當燈放在背後的人,影子始終在前(They throw their shadows before them who carry their lantern on their back.),這個燈的名字對我而言,即是「浯島吾鄉」。 我曾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傳統文化產生疑惑,嚮往臺灣都市生活、外國物質文明,成長後迫不及待遷移都市、遊學美國首府與西岸,在各方文化的衝擊和洗禮下,讓自己險些失去倚恃。本研究即在省思過往、關懷成長的人文與土地,並以此為創作主題及焦點,透過在藝術上的摸索與嘗試,將主題內化為形式,回歸藝術造型、色彩、材質、表現等探討,並與觀賞者一同凝視及關心,處在兩岸夾縫之間,前途不可知的浯島。
  • Item
    花顏‧言花— 溫錦玲水墨創作論述
    (2019) 溫錦玲; Wen, Chin-Lin
    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在《神曲》中說: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腳步就慢下來了… 花是迷人的,繽紛的色彩,優雅的風姿、芬芳的氣息、讓多少文人雅士流連其中,花朵堅毅的生命力,不畏頑強的環境,生生不息,見到花猶如看到對生命堅毅力的展現,一朵花可以傳達對人生即有深刻的體悟。 將對花的象徵意義、對花的省思以繪畫及書法形式,用花的意境、寓意、哲學觀..等表述。「言花」是看花 、賞花、說花…也寫花。以最純淨的心靈與花為友,感受花的千古傳說、代表精神,時而以繪畫的方式表達花的意境,時而以書藝傳達花的哲理。因筆者具平面設計的背景,運用設計概念及新視覺色彩組合,以傳統筆墨「沒骨」、「寫意」、「雙鉤填彩」、「白描」等技法,應用多種形式技法及複合媒材組合,完成現代視覺構圖之水墨創作作品。 花朵絢麗嬌嫩的顏色增添大地的色彩,花兒儀態萬千繞富變化,具有人格化、擬人化表述,花洋溢著新生氣息,花能自怡怡人,自古書畫家的創作即以花喻人、以花明志、以花寄情,觀照花開、花落推演證辯人生起落的體認,使筆者因花思索人生與探求,一花一世界,看花即能領悟人生的真理。 本文以《花顏‧言花》將花的含義以正向療癒人心方向論述,由花語的含意中擷取愛與智慧的能量,感受花給予的心靈成長訊息,用心看花由而影射到我們的內心世界,感受花卉的療癒力量,把充滿活力的畫風、書寫形式用豐富色彩及裝飾性效果結合起來完成此研究論述。
  • Item
    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論之研究
    楊宗坤; Tsung-K'un Yang
    光復後「國畫寫生」的重新倡導,它不僅是強調古代寫生傳統的復興,更 是尋求包容西方繪畫理念而新生的革新方式。本文以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 論為探討重點,就美術運動的發展、國畫寫生教學、和國畫寫生創作等三 個重要層面,研究國畫寫生在其間的地位、實質、與變貌。並應用文獻分 析、理論分析和比較法等,藉助於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之詮釋,同時佐 以相關作品、以資說明。全文共分六章,各章要點如下:第一章「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相關之研究及其重點,劃定研究範圍和名詞 釋義,並就論文架構、研究方法與限制提出說明。第二章「一般國畫寫生 論的發展」,簡要地考察古代寫生畫的概貌與追溯「寫生」一詞的出現和 涵義,並論及民初及日據時期的寫生觀念。第三章「光復後臺灣美術運動 中國畫寫生理念的發展」,從三個重要的美術運動介入國畫寫生論的探究 ,說明其相互間的關係,以見國畫寫生在論爭中所具的地位與實質。第四 章「光復後臺灣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國畫寫生教學」,就師大、政戰學校、 藝專、文化大學四校的國畫課程配置,和寫生教學理念之播種,闡明畫家 形成教育中與國畫寫生相關的重要問題。第五章「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創 作形質的呈現」,從實際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分析,探討光復後臺灣國畫 寫生的特色所在,並試圖深入畫家創作表現背後所支持的觀念。第六章「 結論」,歸納研究結果。根據本文之研究綜理主要結論如下:一、就一般 國畫寫生論之發展而言:從古代寫生論的發展和近代西潮對國畫寫生論的 衝擊,確立了國畫寫生論的開展、衍變的特質。二、就美術運動中國畫寫 生理念的發展而言:二者互動關係密切,其中國畫寫生理念認知上的同異 之處:於態度、形象的必要性,題材的執著,顯見其偏重有別。三、就高 等美術教育的國畫寫生教學而言:課程上中西兼修,素描和山水畫的比重 突出,對國畫寫生有相當的影響。寫生教學理念的播種則顯現師大、政戰 、藝專、文化大學等四校在表現上略有差異。四、就國畫寫生創作形質的 呈現而言:筆墨、色彩、形象與構成的表現上,可見逸出傳統的形式特徵 。題材的選擇與內容的表現則展現實性的強調。從畫家創作表現型態之區 隔,略窺寫生轉化上的差異性;有機自然觀的變易則說明轉化上的共通特 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