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之研究
    (2011) 蘇錦皆; Jin Jie Su
    本研究希望能結合當代藝術教育理念,將「重要觀念」融入影音學習,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為國內藝術教育理論的落實,提供有力的教學實踐依據,並希望學生能藉由正向的動態影像學習活動,提高視覺素養,並為未來相關課程提供參考依據及相關建議。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課程內涵方面:一、必須強化動態影像方面的學習,提高視覺素養,以免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日常生活中大量影像的負面影響。二、必須考量視覺藝術教育與資訊科技、全球多元文化及學生社區生活之間做有意義的連結,才能與當代藝術教育理念相契合。三、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統整結合,並確保有藝術學科的自主地位,以符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跨領域統整趨勢。四、必須加強學生在人際社會經驗與學生自我生活之連結,以提供高中生在人際關係階段成長的需求。 實務困境方面:一、教師藝術教育專業不足,將影響本課程的實施推動。二、教師跨領域專業不足,是發展本課程的一大阻礙。三、教學設備及器材不足,是落實本課程的嚴苛挑戰。四、教師的課堂經營能力,將扮演本課程順利實施的推手。五、升學課業的壓力,仍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正常化。六、教師的教學態度,將扮演本課程的決定關鍵。 教學成效方面:一、本課程具有影像專業認知上的教學及學習成效。二、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關懷周遭環境與關注社會相關議題。三、本課程能讓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媒介,創造出關懷社會的影像作品。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如下的建議: 對教學實務的建議:一、藝術教師必須採取主動與積極的教學態度,隨時精進自我的專業成長,擴大教學參與層面,才能彰顯藝術教育的教學績效,並獲得家長、社會、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多方的支持。二、以藝術為核心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由於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教師在跨領域統整的專業上,必須主動尋求在職進修管道與其他學科領域專業上的協同教學。三、「重要觀念」融入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時,要能掌握其根本精神,因地制宜,靈活變通,才能真正發揮其最大的教學成效。四、藝術教學現場亟待專業教學評鑑的輔導,透過學術觀點,能針對藝術教學的教師專業、課程品質、學生學習各方面提出專業評估,除了可以彌補學術與實務間的間隙,更是教師與學校及教育行政當局最佳的交流對話平台。 對教育當局及師資培育進修機構的建議:一、整合不同學科領域教師的培育及進修管道,以符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跨領域需求,並考量教學現場實際需求。二、整合不同學科領域教學設備資源的提供管道,強化教學資源設備的共享,以補有限的教學資源與設備。三、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類型的藝術教育學術交流學會,並強化藝術教師交流學習的平台,以促進教師藝術教育學術理念的俱時精進,並縮短理論與實務的鴻溝。四、強化當代藝術教育師資的培育計畫,並控管藝術教師的新舊交替與供需平衡,同時讓新一代的藝術師資能抵達教學現場。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可擴及至數位落差較大的鄉村地區。二、持續本課程的發展實施,並繼續研發其他視覺文化相關課程。
  • Item
    臺灣大學生蘋果動新聞觀看經驗之個案研究
    (2012) 鍾繼錚
    身處在一個影像充斥的世界,媒體趁勢在數位科技的技術一日千里的更迭中,漸以豐富多彩、眩目奪人的聲光效果,帶給人們許多感官的刺激,影響著生活在視覺文化氛圍的我們。其中,壹傳媒於多年前以蘋果日報此極具特色的風格,帶給臺灣觀眾不同的視覺張力外,近年更以蘋果動新聞,將過往傳統的新聞樣貌所顛覆、呈現出不一樣的新聞態勢。因此,藉此以梳理觀者在進行觀看蘋果動新聞的過程中,個人自身所懷的意識形態、判斷與思考的層面關注日常生活的影像,蔚為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下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大學生觀看蘋果動新聞的經驗與感受、對於觀看其特定文本的媒體識讀模式與看法,經由訪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大學生身為觀者其所流瀉的言談,以形成並深入認識大學生蘋果動新聞的觀看經驗。根據研究資料,本研究獲得三項主要的研究結果:大學生取得資訊得有娛樂性的選項和改變,卻也使大學生陷於悲觀與樂觀的選擇上兩難情緒、大學生覺察新聞視覺性的轉向與能展現自身的批判思考力、因新聞外所包裹的視覺娛樂糖衣,使大學生漸難辨真實與誇張間之差別。
  • Item
    高中生對網路女性自拍影像美感判斷之研究--以宜蘭地區某高中為例
    (2009) 張云媤
    根據台灣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從2008年7月到12月間的調查顯示,我國網路 使用人口主要為高中職生與大專生,佔10歲以上人口的90.4%。因此,高中生的視覺經驗有很多都來自網路文化。近來,有許多網站業者推出部落格與網路相簿,讓每個人可以將照片放在網路空間,這也促使高中生熱衷於運用數位攝影設備記錄生活,然後於網路相簿中供人欣賞、相互討論。網路日誌與網路相簿已成為這世代高中生視覺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些數位影像當中,「女性自拍」影像經由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和商業宣傳活動的推波助瀾而引起風潮。觀察這些影像會發現,其網路相簿點閱率較高者的影像往往是暴露乳溝、穿著清涼的女性自拍表現,而且影像中的女性外貌大多符合美白、纖瘦、小臉、豐胸等。高中生不一定是這些女性影像的製造者,但可能是這些女性影像的觀賞者,他們與影像的觀看關係即是對影像審美觀的實踐。 綜觀上述,本研究將以宜蘭地區某高中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法了解他們面對網路女性自拍影像時如何審美判斷。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受試者上網觀看女性自拍影像的經驗非常普遍,主要觀看動機為「無意間逛到」,而觀看女性自拍影像的管道主要是「無名小站」。在影像審美判斷上,他們傾向認為問卷中的影像具有美感,但是普遍不喜歡這些影像。在作答差異上:不同性別受試者對問卷中影像之美感判斷並無顯著差異;而在喜好判斷上有顯著差異。在質性資料部份:受試者對問卷中影像的美感判斷主要依據為「主觀偏好」;而喜好判斷主要依據為「自拍者行為」。在作答差異上,不同性別受試者對問卷影像的審美判斷之依據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