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
    (2022) 鄒佳哲; Tsou, Chia-Che
    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的總合,足見人與世界的關係最主要是靠身體、行動來建構,然而作為意識而存在的人,他的存有必須是怎樣的一種存有方式,才能夠是虛無所藉以進入世界的中介呢? 沙特的自由哲學,自為身體對自在身體的虛無化,以焦慮做為一種內在否定關係,身體成為與情境交錯的場域,列維納斯的異質性他者理論,強調他者的非自我同一性,他者與我們共同存在於世,我與他者的關係是先於他者與我的關係,唯有藉由與他者建立有愛的倫理關係才能使我們從孤寂裡逃離。這種絕對自由的自我選擇的決定,使身體行動與意識心靈形構在一起,身體也因此開顯出存有的意義。本論文「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筆者從藝術史及存在哲學的文獻中加以分析,開展出一種兼含具象寫實與主觀表現的創作手法、以時間重疊解構時間延續的情境空間以其達到以物質真實表現非物質真實的訴求,建立身體靈視的理論體系,作品以赤裸裸的創作母題顯示出卸下所有形式、面具,直接讓身體訴說情慾藉以完成心理學上的自我完整,恥感情緒讓藝術的作品擁有了更為激烈的構圖語彙,體現了人意識所創生的種種欲望,創造出另類自畫像以繪畫記錄失去的層層感傷,透過具象表現的繪畫手法闡釋兩個系列作品:幽禁的靈魂與他者。 藝術的目的並非純粹只是向外追求世界知識,而是反思人自身的問題,畫家所要傳達的真實是超出於感官表象是一種無聲的真實,藝術作品成為精神實體,傳達出不可見者的可見形式。期望本研究用以開拓筆者的視野,以釐清思想脈絡、建立理論體系也為關心這領域的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完整的資料和新的見解。
  • Item
    存在與荒謬:音樂劇「徒勞無功馬戲團」創作研究
    (2014) 陳宣義; Chen, Hsuan-I
    福音劇具有悠久歷史及傳統,在聖誕節期演出的聖誕劇更是其發展重點之一。東吳大學安素堂劇獻委託筆者製作音樂劇《徒勞無功馬戲團》,期予能創作一齣結合神學、哲學及藝術高度的作品。本文從聖誕劇歷史脈絡來整理固有表現及可能發展性;並從哲學角度切入,探討荒謬與存在主題有關的哲學思想。以存在主義中的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及卡繆(Albert Camus,1918-1960)為例進行文獻探討,前者為有神論、積極性存在主義的代表;後者是揭發人生荒謬性的文學創作家。最後是貝克特(Samuel Backett, 1906-1989)與荒謬劇場的文獻整理分析,將哲學思維帶入劇場藝術創作中。 本研究以「徒勞無功」主軸發想,運用「馬戲團」概念為形式創作音樂劇,藉由相關創作的文本分析,引用其中表達存在與荒謬性的手法,綜合應用進行二次創作的轉化。並運用藝術指導的專業於戲劇創作歷程中,將欲表達之價值觀與意境具象化,透過視覺傳達設計方法將主題內容做有效傳播。 本創作實際演出兩場,以檢視研究成果。為達到福音劇目的,先解決人不覺得需要神的問題,利用存在主義角度呈現人生的存在與荒謬性,引發觀眾思考背後意義,帶出基督信仰的救贖觀。本研究將理論與實務做整合,以藝術指導專業為統整,展現存在主義精神的時代性與在地性,並開創了福音戲劇的新格局。
  • Item
    壓解與消散—簡志剛生命議題創作探討
    (2014) 簡志剛; Chien Chih-Kang
    生命是否是平等的?是否有價值?又是否生命的存在有任何的意義? 在生活當中總用本位、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從小在都市生活的我,對於水泥建築中常見到的所謂動之物多是螞蟻、蟑螂、老鼠等所謂「害蟲」,捏死一隻螞蟻或發現一群螞蟻而大肆殺戮時並不會連結起關於生命這個議題,也不會在心理有任何起伏,看到蚊子停於牆面,大部分的人也是伺機將其打死,毫不考慮的。打中後心中只是單純而完全的喜悅快感,甚至就將屍體一直留在牆面,毫不在意與理會,好似牠不曾存在或比無生命的物質更加沒有價值意義,我曾於住家門口看見一隻被車子輾死的老鼠,眼見牠從飽滿但變形扭曲的軀體狀態漸變為乾癟而重疊到後期變成如紙片一般只剩下薄薄一片外在形樣,最終形體與厚度皆消散至完全不見。 那段期間我開始時是以噁心與懼怕的心情經過,而隨時間演進,除了對其物質狀態改變感到好奇之外,也開始對生命價值存在的意義和人性與社會結構問題進一步思索。 原本創作動機起點是觀察到被輾扁動物及新聞所示之社會價值的種種個體現象等,後續進一步思考延伸到了萬事萬物的普遍現象,而我所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事實攤於眼前,迴盪在我的腦中,所感興趣的、想要探討的不單是對人性的批判,更是對實存現象的理性提問,作品就如發佈一個真實的假消息,展現一個經營造的事實,在發聲的同時、創作的過程裡,自然的透露出創作者從主題選擇、想像擬態及著手實作所歷經的思考波折和理路轉變。 關鍵字: 壓解、消散、存在、生命、擬態、水墨創作
  • Item
    時空.視域-「生命體驗」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
    (2007) 林奕如
    本論文以「時空.視域」為主題,是指從一個已受時空環境影響的個體,面對無法切割的過去,對存有的一種體驗與感知場域。「生命體驗」系列之繪畫作品基於此概念探討「記憶的沉思」到「生活世界下自我與時空存在的想法」。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時空.視域」以及「生活世界」。 第二章 針對個人創作理念論述,探討與思辨近代美學觀點、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繪畫創作哲思等對個人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筆者創作內容與形式,主要創作的媒材與技巧。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可以從本章理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