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視覺藝術中金魚形象之研究——林君芳繪畫創作論述
    (2021) 林君芳; Lin, Chun-Fang
    金魚,天生的表象優勢於集體豢養且透過人工培育後,成為流傳千古的觀賞玩物。長久與之共處之下,人類逐漸對其產生不同面向的期待與精神寄託:審美期待和象徵寓意。金魚本是作為觸動視覺官能的娛樂,但經由視覺將其形象滯留於潛意識裡,並對於生活環境的冀望抑或是對未來產生的未知感到不安,因此將心理的意識念想投向金魚,而逐漸形成文化社會中無需文字語言的象徵形象;而至今的科技社會中,因人對科技的展現與視覺官能刺激需求愈趨膨脹,可見金魚的體態逐漸朝向精緻化甚至極端的方向呈現,此現象的發展也讓金魚產生新的意義詮釋;因此時間流逝下,金魚給予人的信息或意義呈現亦不斷的變動與增加。在千年的歷程中,金魚不斷地因人的意識欲求,由內而外的產生不同內涵的體現或直觀解釋,在此載體成形的過程中,是基於何種因素而形成一隻隻嬌小卻海納眾多意識形態的金魚,即是於此次研究探討之方向。第一章闡述筆者與金魚間的連結而產生研究的動機,並梳理出完整的研究目的與方向;第二章針對各式金魚形象的功能探討,藉由符號、圖像和影像等視覺形象,分為物質視覺性、象徵性及意指性三個部份,分析金魚形象的源起和影響;第三章則陳述筆者的創作歷程及文本根據的影響,何以朝向金魚創作中的元素與理念的建構;第四章介紹筆者於〈金魚索麻〉作品的細節內容與思維;最後,總結則將前述的理學文本、社會環境經驗,結合筆者自身對金魚的省思與藝術的踐履,將內容統整歸論並導向於此論文研究之目的。
  • Item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2008) 翁蓉旋; Weng, Jung-Hsuan
    審美教學為視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面向之一,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以臺北市國民小學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晤談的方式,了解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實務與內容、目的、困難及在審美教學的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媒體、教材以生活周邊素材為主;編選考量以學生主體出發,而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策略方式、評量較貧乏;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以提升學生對視覺的敏感度為主;外在環境、教材是教師實施審美教學感到困難的主因。而在審美教學自我充實與省思多傾向自我檢討,少與同儕教師有互動交流。 而不同背景的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上有所差異,專業背景的教師較有信心勝任也具有較高的使命感;其次在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差異上,視覺藝術專任教師投入課程工作較完整、有系統,而導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上的實踐情形較力不從心,因此在解說能力、關注當前社會文化議題等較感困難也易疏忽。 以上述研究結果,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機構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
  • Item
    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現況之研究
    (2007) 王晶瑩; Wang, Ching - Ying
    摘 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未兼任行政職務及級任導師之中高年級視覺藝術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並了解教師實施評量時所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用以了解教師採用各種視覺藝術教學評量方式之現況,及教師認為遇到的困難有哪些,以兼顧量化的普遍現象及質性的教師意見。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及教師訪談大綱,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包含基本資料、實施評量現況、遇到的困難三部份;訪談大綱則針對教師認為執行教學評量遇到的困難而設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學歷及視覺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者比例均偏高,足見教師具一定程度之專業水準。而教師使用視覺藝術教學評量之現況可依「使用頻率」與「使用人數」分成三型:「頻率--人數反比型」、「頻率--人數正比型」、「頻率--人數不規則型」三種。「頻率--人數反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反比者,包括紙筆測驗、書面報告、學習單評量、學生自我評量、檔案評量、同儕互評六種;「頻率--人數正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正比者,包括實作評量、教師平時記錄、作品展示,此三種也是使用人數最多、次多與第三多者。「頻率--人數不規則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折線成不規則之狀態,僅口語評量屬之。此外,教師呈現教學評量之方式亦多元。但教師遇到的困難廣而多,不外乎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班級經營、學生表現及影響因素等層面。但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卻與教師是否使用十種教學評量方式無關。
  • Item
    「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2012) 林戎芳; Jung-Fan Lin
      本研究旨在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發展國中視覺藝術之教學活動,以解決學生在升學主義影響下,逐漸對藝術創作失去興趣與主動學習意願,期能提升學習藝術之動機,並激發多元之藝術思考及創新能力。由文獻探討與現行課程進行關聯後,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八年級兩班共90名學生為對象,實施31週的實驗教學,並評估其教學成效。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藉由「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理念不謀   而合,能提升學生學習之興趣,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也   有正面之影響。 二、採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導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能減少學生創作時的挫折感,並提升學生之   美術技巧,進而改善現行教學困境。 三、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實施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符合青少年時期繪畫發展階段,更能擴展學   習視野,增進學生多元藝術與創新思考能力。 四、透過「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獲得學生高度的認同,尤其對視覺藝術與音   樂教學有深刻啟示,改變學生對藝能科學習之看法,並了   解學習藝術的重要性。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師(四項)、課程設計(四項)及未來 研究方向(三項)分別提出建議。 關鍵詞:康丁斯基、抽象藝術、國中生、視覺藝術、藝術感通
  • Item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2005) 楊馥如; Fu-ju Yang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摘要 基於現今藝術教師,對藝術統整課程意義不甚瞭解,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也不足,使實施流於淺薄等弊病,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提供教師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藉由文獻分析,釐清藝術教育中藝術統整課程的重要觀點、學科內涵,探討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務之相關研究,作為發展藝術統整課程理論之參考;再利用訪談,瞭解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現況與理論之間的落差。為弭平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發展藝術統整課程,作為實務工作者將來進行藝術統整課程之參考。 綜合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 (一)當代藝術(教育)界的轉變,使課程傾向統整的藝術教育(學)方式。 (二)視覺藝術學科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可成為統整很好的黏著劑,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三)藝術統整課程應以藝術為核心,考量各種因素,進行深度意義的主題統整設計,引領學生瞭解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關係,建構本身的知識,進而能轉化應用。 (四)藝術統整課程使視覺藝術不只是技能的學習,而能透過主(議)題探索意義、表達看法,使藝術的學習更深入。 (五)在藝術統整課程實踐的過程要考量學生、教師、學科、環境等影響因素才能有利於藝術統整課程的進行。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要顧及學科內涵 (一)進行藝術統整課程時,目標及內容上要掌握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選擇適當藝術品作為探討對象。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兼顧鑑賞與創作的歷程教學,及一般的教學法,才能達到深度的學習。 (三)藝術統整課程要採真實多元的評量方式及訂出評量指標,才能瞭解學生的成長歷程及指引其努力的方向。 三、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例研究的啟示 (一)(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作為藝術實踐時的考量。 (二)以主題或議題為中心概念的方式,是普遍採用的教學策略;統整的科目以語文和社會學科居多。 (三)藝術統整課程在決定重要意念或主(議)題後,可發展關鍵概念與討論重點,給予主題方向和引導。 (四)藝術教師要練習團隊合作。 四、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與困境 (一)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現況的最大問題是,藝術教師對統整課程的認知及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不足。 (二)國內教師實施藝術統整課程在校內外遭遇的困境有待解決,藝術統整課程才能順利進行。 五、教師可透過藝術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一)在前置作業上透過各種方法先解決面臨的困境。 (二)瞭解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作為課程行動研究的起點。 (三)以核心理念架構藝術統整課程。 (四)透過課程行動研究的歷程,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 (五)實施結果發現,學生學會以不同藝術方式,來表達對議題的理解與看法;學得多元能力及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帶來專業成長。但學校的文化、體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配合度會影響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重新擬定藝術與人文領域分科的課程綱要,及訂出評量標準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增加藝術教學時數、提供良好教科書、教學案例及改變藝術教師研習方式,才能有利於後續藝術統整課程的推動」「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將可增加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機會」三項建議,以期能增進課程統整的成效。 二、對學校行政提出「學校盡量做到不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配課,以免損及學生學習權益」、「學校行政單位要做好藝術統整課程的各項支援工作」、「學校可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支援學校的藝術教師與其它學校的藝術教師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三項建議,以利於課程統整的實施。 三、對教師提出「教師要理解藝術統整課程的真正意義並實施之,才可提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地位」、「教師要加強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與具備行動研究、教學反思的能力」、「藝術教師要積極努力,才能爭取到較多的教學時數」、「藝術教師要慢慢培養合作的觀念,單打獨鬥的方式已不適合現今的需求」四項建議,供教師參考。 四、對於未來想要進行後續研究的人,提出「擴大研究對象」「擴大研究層面」之建議。
  • Item
    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為例
    (2005) 潘惠雯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國民中小學學生的美感素養情況,以及探究影響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之因素。研究樣本取自台北市的兩所公立國中與兩所公立國小,每一所學校均抽取一個普通班與一個美術班,計有國中學生124位、國小學生111位。研究工具為問卷,以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並以SPSS12.0版統計軟體,運用描述統計、卡方檢定、t檢定、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民中小學學生的美感素養情形: 1.對於較常接觸的視覺藝術了解較多。 2.具有敏銳的知覺能力。 3.能運用相關的技能描述美感對象。 4.持有積極的視覺藝術態度。 5.較缺乏參與的意願或實際實踐的習慣。 6.國小學生的美感素養優於國中學生。 7.美術班學生的美感素養優於普通班學生。 二、影響台灣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之因素: 1.個人、家庭、學校經驗因素可以有效預測美感素養表現。 2.影響美感素養各層面的主要變項為興趣、家庭活動習慣與專業程度。 本研究最後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對視覺藝術教育與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
    (2005) 劉容伊; Liu Jung-Yi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 -- 以視覺藝術範疇為例 -- 摘 要 隨著教育的改革與多元開放,兩性平等日益受到重視,不僅全球各國開始普遍面對兩性之間的不平等問題,致力於兩性平等目標,且亦成為國內教改的重大議題之一。九十學年度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更將兩性平等〈gender equality〉教育列入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重大議題中。因此,在強調兩性平等的今日,筆者身為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視覺藝術教師,發覺藝術與人文教科書在視覺藝術的內容部份,女性視覺藝術家或及其作品出現的比例可說是屈指可數。故在這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女性藝術家漸漸被發掘出來之時,教科書怎能再將女性藝術摒除在外呢?由此,本研究針對國中、小九十二學年度審定通過之康軒版、翰林版及南一版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範疇的內容,採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其中是否隱含有偏頗的性別意識形態。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兩性視覺藝術家出現的比例方面:國中、小教科書中男性視覺藝術家的人數以壓倒性的數量勝過女性視覺藝術家的人數。 二、 兩性視覺藝術家作品出現的數量方面:國中、小教科書中男性視覺藝術家作品的件數亦以壓倒性的數量勝過女性視覺藝術家作品的件數。 三、 內文中兩性視覺藝術家的角色特質方面:在國小教科書內文中,不管是男性或女性視覺藝術家,皆以中性角色特質居多;而在國中教科書內文中,男性視覺藝術家以中性角色特質佔多數,女性視覺藝術家則以陽剛性角色特質居多。 四、 視覺藝術品中人物圖像的性別角色類型方面:在國中、小教科書中皆以「傳統性別角色類」的作品佔多數,其次是「無關性別角色類」的作品,而數量最少的則是「顛覆性別角色類」的作品。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教科書出版商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