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山水皴法的變奏
    (2005) 盧錫炯; Lu Shyi-Jeong
    所有的藝術表現都跟時代的思想、社會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隨著山水畫的思想,材料和技法的發展,皴法的形式因而轉變,從東漢的磚刻畫開始到現代的作品,其間所改變的形式可以說是相當的大,這可由畫蹟上去細細分析。   歷代流傳下來的畫史、畫論極多,有許多學者從山水畫思想方面去研究,也有人從時代面目及個人風格去討論。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技法的真正運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論文以「皴法」入手,以研究其技法與發展為主,可以說是以皴法為經,以時代和工具、材料的發展為緯,經過歸納,整理,對歷代各種皴法的產生和運用有了更為深入清楚的脈絡。   對研究者來說,「皴法」是用以描寫大自然一切的肌理,不管寫實、寫意,不管是運用那一種的點、線、面皴法或是結合各種特殊的紙張、水性、泥性礦物、金屬等顏色材料來創作表現各種山石樹木的肌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表現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身為現代畫家,對於筆墨皴法的觀念與運用,不能陷在古人特定的內涵和概念裡,更不能陷在無形中設限的「皴法」教條裡,因此本論文針對「皴法」進行一系列的論述,與技法、形式上的實驗,企圖在各種新的皴法創作之下,形成個人特殊的繪畫風格。
  • Item
    神●遇黃山---袁玉軒山水畫創作論述
    (2017) 袁玉軒; Yuan, Yu-Hsuan
    摘 要 創作源自藝術家對於存在的環境所知所思、所聞,且隨物寄情與心同遊,在自然、現實及人生的境域中,孕育出心靈思慮的欣然。若要在深耕筆墨的境地中更應進一步地開拓,如清代石濤大師所言:「筆墨當隨時代」,運用多元的筆墨技巧灑脫層次,解放了傳統筆墨的包袱。 中國人特別喜歡說「境」字,如人居住處四周稱環境,所遭遇到的情況稱境地,對於不利的情況或事件或者事實或事物的環境或背景稱之處境,遇到的情況或虛擬的情節為之情境,所處的為境況,心有心境,意有意境,人有人境,仙有仙境。人之心境,實由心造;心境當有境界,有境界者自有高格調。如同佛門所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意境」是中國繪畫的主旨,注重繪畫作品呈現空靈與畫家性格生命的累積,藝術家應讀書萬卷培養文學素養和澄清純淨的心靈,去除與創作無關的雜念。宗白華先生說:「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應;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與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中國山水畫重在表現「意境」,或顯以雄奇,或顯以幽靜,或以淡泊空靈,為最高境界。而黃山山勢雄偉秀麗,雲霧繚繞山峰之中,如詩如畫的景色,似如神妙仙境般的美麗。虛無飄渺的雲海煙嵐的變化,就好比一幅中國山水畫,黃山之景襯托出「山」的靈性,「山」為實,「雲」為虛,在這實、虛之間,呈現出中國山水畫中所謂的「意境」。 既然藝術創作是創造者在生活與大自然的種種體驗,在透過創作者的看法及思維後才能找到自己所想要表達的發揮在自己得創作作品上,因此,筆者藉由此次黃山「師造化,得心源」的所有體驗及領悟自然、現實與人生化成一個心靈世界賦予畫作成為人修為的呈現,對一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這樣體悟才能尋求或展現個人獨特風格。 關鍵字:意境、黃山、中國繪畫
  • Item
    宋代繪畫美學之研究
    潘小雪; PAN, XIAO-XUE
    筆者在研究中國繪畫期間,瞭解中國藝術具有很高的精神性,藝術理論豐富而具有思 辨的價值。若能採取一般美學研究的架構與方法加以探討,必能使凡欲瞭解中國藝術 者都正確而具體地掌握本質而不致陷於艱深玄奧的迷霧中。由於美學較藝術史更多討 論主體的美感經驗,而不止於史的知識介紹,因此對於中國繪畫未來的開創亦能提出 較正確的取向。 基於此研究目的,筆者先從宋代繪畫無論在理論的建立、畫史的編纂、創作狀況的記 載、審美思辨的內涵以及留學作品的表現,都具有美學研究的價值與獨立性,所以使 宋代繪畫思想、留傳作品以及其外緣因素,探討宋代繪畫美學。 本篇研究的結果有下列數點: 一、形神的思辨是宋代繪畫美學的主要課題。 二、形神兼備是宋代審美取向。 三、宋代藝術批評已是有品目和標準,提升逸格為首位,影響後代的藝術品味。就性 質而言,宋代的藝術批評以再創的批評最普遍,評價的批評次之,歷史的批評較少。 四、宋代有關繪畫創作的記載已同時敘述藝術經驗(Artistic expeirence )和美感 經驗(Aestheeic expeeirence ),也就具有美學理論的內涵以及從精神至實踐的創 作經驗之敘述。 五、從留傳作品中可以印證前述之審美思想、藝術品味與創作狀況,成就宋代繪畫內 在一貫自足的美學系統。 六、宋人美感經驗並不耽溺於感官作用與享受,他們較少注意品質與現眾的間經驗環 節而接訴諸藝術的本質。因此,傳統藝術向來有玄奧高深的藝術言論,亦不乏藝術佳 作,但卻較少有統一的概念定義與系統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