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元代青花瓷器人物與龍鳳紋飾之研究
    (2007) 王昱婷
    元代景德鎮一改唐宋燒製白、青瓷,改以釉下彩為主。磁州窯、吉州窯以鐵呈色,至景德鎮改以鈷料的藍色調代替,同時,由於元自波斯進口回青,青花呈色濃豔純正,使釉下彩結合鈷料這種絢麗藍白對比的視覺效果,元代青花瓷製作水準進步,以繪畫紋飾取代了唐宋廣為流行的刻、劃、印花等裝飾技法,也奠定未來明清青花盛行的基礎。 1952年波普博士(John Alexnder Pope)首先提出「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理論,才開啟了歐美、日本、香港與中國學界對元青花的各項研究工作,並開始將一些原來劃歸明代的青花瓷訂正為元代。自此也在全世界引發了尋找、研究與收藏中國元青花瓷器的熱潮,時至現代,雖然對於元青花的瞭解已經更為清楚,但是對於細部的研究仍有待努力。 2005年6月元代青花故事瓷罐「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以1568.8萬英鎊的天價成交,創下中國古瓷器最高價格,一時間元青花瓷器在國外拍賣市場的身價水漲船高,許多贗品、偽品或仿作已經流入市場,不但擾亂市場機制,抹殺了真品的價值,更干擾學界對元青花相關的學術研究,造成許多謬誤或混淆。 在本研究中以元青花紋飾入手,深入探討其歷史演化脈絡,並進行紋飾特色與風格之分析與統計,期望藉由其紋飾本身藝術風格,內在意涵以及在材料上特色的研究。一方面試圖歸納出一套以紋飾鑑定元青花真偽的原理原則,或可提供將來收藏家鑑定元青花之參考,另一方面也從其紋飾本身藝術風格進行其時代背景的意義關連性以及材料特色上的探討,進一步深入地瞭解有關元青花紋飾所顯現或隱含的各方面知識與意義。
  • Item
    元代「古木竹石」繪畫之研究
    崔惠媛; CUI,HUI-YUAN
    本論文嘗試從「古木竹石」主題所內含的「意蘊」論起,藉以進入元代古木竹石畫作 品特質之真正核心,試圖探討元代畫家古木竹石作品創作之契機以及其筆法、題材與 結構之配合,如何彰顯「書法入畫」之創作理念。而最后目的,則落實於他們之創作 精神與形式如何影響到明、清繪畫之情形。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本論文之研究重點。第二章則探 討元代以前有關古木竹石題材之繪畫, 古木、竹、石, 三種題材結合之原因, 以及書 法入畫概念之發展與古木竹石之關系等,元代古木竹石繪畫形成之因素。第三章乃探 討元代趙孟頫、柯九思、倪瓚、……等人之古木竹石畫風貌。第四章則是藉覂明、清 人之書法入畫概念以及有關作品之考察,以便能解釋元代「古木竹石」畫促使后代中 國畫風之形成有何影響關系。第五章則就本論文所探討之研究結果,作一節要之敘述 。 研究結果發現,以「古木竹石」作為繪畫之主題,大體上,肇始於北宋。此一主題可 滿足文人畫在技法上與在表現的功能上之兩種要求;因而被文人畫家接受,成為描繪 之對象。到了元朝趙孟頫之時,「古木竹石」可說是正式成為繪畫中之主流。他在總 結前人實踐經驗之基礎上,提出了以書法入畫之理論,并且在他的古木竹石畫中親自 付諸實踐。接著何九思是繼趙孟頫之后,結合自己藝術實踐中的切身體會,深入淺出 地加以說明書法與繪畫之結合理論。而在古木竹石畫上,把變化多端之筆法,與各題 材配合,反映了他對書法與繪畫結合之願望。到了倪瓚,仍持著此作畫概念,他寄其 意於畫幅之中,揭示出自己內心感受以及創作意興,與所描繪之對象,在筆墨節奏里 造成之情景交融之和諧。他們的古木竹石作品之風貌,對明、清之繪畫給予了不少啟 示和影響,致使明、清的畫家們在技法上,極力追求筆墨之表現力和對於對象之適應 性,在創作精神上,更加強調主觀意識之表達。 「古木竹石」題材本身所具有之象征性之涵意,以及元朝之畫家們的美學趣味,恰切 地配合了歷史之潮流,在元朝九十年間之畫壇上,「古木竹石」繪畫占領著十分重要 之據點。
  • Item
    元代山水畫風格演變之研究
    洪顯超; HONG,XIAN-CHAO
    本論文主要以元代山水畫風格之演變為論述探討對象,研究重點包括二項主題:一為 一個時代之繪畫風格足以反應當時代社會意識與文明之特征,并且對后世具有啟發性 之發展;二為著重在創作動機表現內涵技巧的探究,可以累積前人經驗,對吾人繪畫 思想有所啟示,以促進繪畫創作之興趣。基於以上的二項主題,本論文一方面從當時 的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經濟、宗教因素以及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影響元 代山水畫發展之因素,來探討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另一方面則從元代山水畫 的代表性畫家與作品,配合各種不同背景因素,排列成為一種相關的關系,建立一個 體系,然后再予以分期。并比較和分析元代山水畫的形成、內容、表現特征與風格之 演進。 全文共分五章,第壹章緒論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重點與限制,研究範圍 與方法作原則性的假定,以利研究工作之進行。第貳章陳述元代以前山水畫發展之概 況,以了解元代山水畫風格與前代歷史、文化傳統的關聯。第參章就影響元代山水畫 風格發展之因素加以探討,并剖析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第肆章分別闡述(一 )元代山水畫風格之形成(二)元代山水畫分期之依據及各期主要代表畫家之共同思 想趨向與作品之風格面貌,尋繹出元代各時期山水畫風格之發展(三)歸結出元代山 水畫表現之特征。第伍章闡述元代山水畫之成就以及其對后世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元代山水畫所展現的獨特畫風,乃基於元代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 地理環境、經濟因素、宗教因素與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承繼五代,北 宋以前的優良傳統,在師法古人、以畫入畫、師法自然下,呈現出一種文人寫意畫的 時代風格。初期在復古中創新,為元代山水畫確立了發展方向;中期則反映出另一種 士大夫類型的風格,頗能迎合元代當時人們的精神需要;末期則以筆情墨趣,抒發畫 家的主觀心緒,將文人寫意山水發展到最高峰。其藝術成就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扮演承 先啟后的地位,實為繼宋代山水畫后的另一高峰。於此藉本研究,表達繪畫風格基於 時代、環境、創作心理、表現內涵之不同,以提供今后國畫創作者之參考。
  • Item
    元代米家雲山風格發展之研究
    廖俊堯; LIU, JUN-YAO
    本論文乃是以元代的高克恭、郭畀、方從義、……等人之米家雲山繪畫為研究主題, 試圖探討這些元代畫家們在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的發展中,所作的各種重要之成就以及 其貢獻,然後藉此用來串聯成一個較具全盤性的米家雲山風格演變之脈絡,以期能夠 了解最初由北宋末年之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創立的米家雲山,是如何在元代被賦予更 完備的風格面貌而與盛了起來,並且又深深地影響到了明、清的繪畫表現。 本文共分五章,第壹章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有關之研究、以及本論文研究重 點,第貳章則探討在元代以前米家雲山之原貌,第參章乃詳細地探討元代高克恭、郭 畀、方從義、……等人的米家雲山風格,第肆章則是藉著明、清之人的評價以及實際 畫蹟的印證,以便能確定這些元代畫家們之成就在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發展中所佔的啟 承地位,第伍章遂就本論文所探討的研究結果,作一簡要的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最初米家父子所創立的米家雲山,在南宋米友仁之後其實已是日趨沈 寂,然而由於後來元代畫家們相繼在這種繪畫的風格上作了相當大的創新和發展,才 又將之再復興了起來;而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高克恭是把原先簡淡清逸的米家雲山發 展成了較嚴謹的秀潤渾厚之特色,並且又使其形式、技法有了更多豐富變化的表現方 式;接著郭畀是轉而發展出有簡率特色的米家雲山風格;到了方從義則又變為雄傑瑰 麗、飄逸飛動之特色而發展出了具有逸品作風的米家雲山風格。這些新的米家雲山風 結果也在明、清的繪畫上發揮出了極大的繼承作用,致使明、清的畫家們在表現米家 雲山時幾乎無不在這一種範疇之下有了相似的面目。 透過了上述之研究發現,本論文大致可說已達成了兩個目的,一是已使得我們更加明 確地肯定了元代米家雲山風格在中國畫史上所扮演的承先啟後之地位;二是同時也讓 我們對於整個米家雲山風格的演變情形,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