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灣鹽水天主聖神堂壁畫圖像之研究
    (2009) 余嘉齡
    鹽水天主聖神堂創建於民國44年,位在鹽水鎮西門路上,如今宮殿式的聖堂外觀及堂內的中式人物造型壁畫為民國75年改建後的樣貌,由當時在任的李少峰神父所規畫,聘請嘉義廟宇彩繪師郭自然父子繪製,成為臺灣第一座堂內布滿壁畫彩繪的天主教堂。 本研究主要透過田野調查,了解鹽水天主聖神堂建堂與壁畫的描繪過程,並以圖像解釋學及風格分析法做壁畫之內容與形式上的解析:首先,為堂內的壁畫所參考的經文與故事依據做一說明;再者,探究其形式上的表現特色;此外,更與西方或中國大陸相同題材之宗教繪畫做一比較,分析鹽水天主聖神堂如何將西方的宗教圖像轉化成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壁畫。 研究發現,聖堂建築之內部陳設及壁畫內容與西方教會有較大的一致性,因其遵行著天主教大公會議對於禮儀之規定,而壁畫之內容主要是參考西洋宗教畫並以《聖經》為題材依據,由此看出天主堂對於神聖教理與聖人故事真實性的持守。 另一方面,在教堂建築之外觀與壁畫的形式上,鹽水天主聖神堂則展現出與西方教堂不同的面貌,建築上大量使用中式建築之裝飾,壁畫上則使用如中國水墨畫般的線條、如民間廟宇的鮮豔色彩,或將人物轉化為中國人的樣貌,這些外顯形式的轉化,一方面和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及台灣的《建設中國教會地方草案》中對於教會在地化的推動有關,另一方面則在於鹽水地區自明鄭時期以來,多神的民間信仰深深影響當地民眾,因此壁畫則借用了廟宇彩繪在形、色上的表現,將當地人民習以為常的神明形象轉化及喻為天主,藉此拉近與當地人民之間的距離,以便達到傳教之目的。
  • Item
    群集美之研究
    蔡勝全; Tsai, Sheng-chuan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章 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容的探討 .... 4 第一節 藝術的形式 .............. 6 第二節 藝術的內容 .............. 9 第三章 創作題材的選擇 .................. 13 第一節 關於繪畫的題材 .......... 13 第二節 市集之美 ................ 17 第四章 創作實踐 ........................ 25 第一節 構思 .................... 25 第二節 作品簡介 ................ 28 附註 .................................... 68 參考書目 ................................ 69 Chapter 1. Motivation. Chapter 2.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 - a study on form and content. Section 1. The form of art. Section 2. The content of art. Chapter 3. The choices for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1. About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2. 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Chapter 4. Practice Section 1.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s. Section 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 Chapter 1. Motivation.
  • Item
    「相對觀」理論之實踐
    洪昌穀; Chang - Gu Hong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於《克倫威爾.序》中曾言 :「美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表現在它最簡單的關係中,在最嚴整的對稱 中,在與我們的結構最為親近的和諧中的一種形式。」相應於我國,唐. 開元翰林院供奉張懷瓘於《書斷.序》中亦云:「雖相剋而相生,亦相反 而相成。」一件事物如何會美﹖美從何來﹖美的形式和原理原則一直是美 學家、藝術工作者所共同探究的課題,在此課題上,我們看到無論中西都 認為「相對的和諧」是一個重要的美感形成依據,至少它提供了我國傳統 藝術造形美感的形式指導,則是無庸無疑。基於此,本文以「相對相成以 和」的「相對觀」思想,來探討書、畫、鉥印的造形美感構成,並融入於 實際的書畫篆刻創作中。藉由「相對觀」理論的實踐,具體呈現出傳統美 學理念與現代藝術創作的相互聯繫。當然;藝術的創作是一項極其複雜而 且微妙的工程,並非套用幾個造形上的構成原則就可成就一件成功作品, 因此文中對於作品的創作或是分析,只能算是種局部性的探討,至於更深 入的概括與總結,則有賴有志於此道者,共同戮力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