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閒情記趣--鄉野花卉創作系列研究
    (2003) 林益進
    中國的花鳥畫自唐朝獨立成一畫科開始,歷經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可謂名家輩出,畫法大備,產生無數優秀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對於崇尚自然、深入探討自然,表現作者的情感與心靈的作品,特別喜愛。本論文在理念的寫作及作品的表現上,主要根植於對中國畫的認識,欲從歷史中找尋值得吸取的養分,並從中外的藝術文化中,吸取其精華,期盼對自己的繪畫創作有所助益。 本論文主題是「閒情記趣」,主要有感於今日的社會充滿緊張、忙碌,缺乏悠閒的情趣,以致無法靜下心來欣賞美、品嚐人生。副標題是「鄉野花卉創作系列研究」,以「花鳥四季」、「悠遊天地」、「與自然的對話」三個系列來創作,配合著主題,表達閒適之情。 一、「花鳥四季」系列描寫鳥兒在四季的花間、樹梢盡情鳴唱、飛翔,在四時不同的季節變化中,品味自然、享受自然。 二、「悠遊天地」系列有感於今日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動物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許多動物面臨生存的危機,所以在表現上描寫動物悠遊於自然、陶醉於自然中的景象,讓他們能無所恐懼自由的生活著。 三、「與自然的對話」系列,以自己的女兒作為表現對象,自然中到處蘊含著美,只要靜下心細細品味,即可發現到處蘊含著無限生機,自然是有情天地,是有生命的,人應與自然共為一體,和諧相處,他們是能對話,情感是能交流的。 用鄉野中的花卉作為創作的對象,主要是鄉野的花卉不像人工栽種的溫室花朵般受到呵護、灌溉,也沒有鐵絲纏繞,它是自由的,不受束縛的,運用擬人法,將花卉、動物賦予生命感情,表達心中的想法。論文的架構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加以論述與說明。 第二章: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從古到今花鳥畫的發展過程,作一探討,從其中發現其優點,加以吸收,作為創作的參考。 第三章:是本次創作的學理基礎依據,主題是閒情記趣,研究中國文人的閒逸思想,從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得到感悟,並從中國畫中找出具有閒情逸致的作品加以說明。創作的運用方式是將萬物擬人化,都具有生命,達到物我合一的有情境界。 第四章:說明創作的表現方法與內涵。介紹此次創作時所運用的筆法與技法,並對花鳥畫的寫生作一論述。花鳥畫的寫生除了對外形的精確描繪外,更重視其中蘊含的內涵,本章包含著花鳥畫的詩意,花鳥畫的扥物寓意及花鳥畫的吉祥圖意。 第五章:說明創作的理念、創作的步驟與作品的分析。以作品十六件做簡要的介紹。 第六章:結論:期許自己不斷的思考、嘗試,吸收中外的藝術精華,努力創作。
  • Item
    生活‧女性‧創作
    (2002) 李綉櫻
    本篇文章是以筆者本身個人創作自述為主,筆者的創作是以自己和周遭人的生活為主要創作的題材,而隨年齡的漸長生活中角色的轉換,逐漸感受到自身性別的差異,這種意識也持續影響著創作,同時也在創作中自我認識,是本文以〝生活〞、〝女性〞、〝創作〞為主題的原由。 論文由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開始談,第二章主要是以中國和西方還有歷來不同人對形式、內容的看法,第三節則將標題的〝創作〞和〝生活〞的關係作連結說明。 第三章個人創作的源起,自小所受的大中國思想教育,血液中有濃厚的傳統中國思想的薰染,第一節則把範圍縮小的影響個人最多的傳統文人畫精神來探討,同時印證著個人作品,以自己一個十足現代的讀書人,如何在作品中表現個人的思想、趣味;第二節則談個人生長地台灣,從環境和美術來寫;第三節就本身性別寫女性主義思潮,由最早母系社會轉變到父系社會到女性意識到自身地位的不平等…。 第四章創作理念則是就個人作品的內容(表現性和知性的創作)和形式(線條、積墨、重彩、空間)來探討,就中西方美術試圖整理表現性和知性的創作;〝線條〞是中國畫的一大特色,文中也盡力的找出線條和中國畫的關係。〝積墨〞是中國山水畫的技法,文中談其源起,而筆者本身的山水、人物、抽象作品都各有簡筆和積墨的表現。〝重彩〞中國繪畫沒有單獨的色彩理論,重彩是國畫很突出的部份。〝空間〞也就中西美術來談;第三節是作品說明和作品本身,人物畫是筆者最主要、最多靈感、想法的創作方式,較即興、情緒性,以女性自身的內心感受為創作主軸,表達女性的內心世界。其他還有山水、抽象作品以中國畫最重視的線條為畫面主要元素,表現線條獨特的造型和獨自存在的特性。 第五章回顧與展望,將過去作品作整理,能使創作脈絡更清楚,也提到成長受影響很多的古典文學和對學習經歷做一回顧。
  • Item
    國小國畫教學之現況調查與其理論基礎之研究
    林田壽; LIN,TIAN-SHOU
    目前美術教師從事國畫教學時,首先面對的是現代藝術衝激下,傳統國畫的傳承與創 新的問題;其次是國畫教學應抱持何種教學之理念的問題。由於傳統國畫獨特的表現 與審美觀,加上本身具有自成體系的教學理論體系,往往使得僅接受藝術教育理論訓 練的師資,面對國畫教學時,難以釐清教學之理念,而致無法掌握國畫之特質;甚至 就此忽略了國畫之教學。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提供國小階段國畫教學的基本方向。 本研究首先了解目前國小階段實施國畫教學之實際情況,作為探討之基礎;其次分別 就現代西方藝術教育理論(第三章)兒童學習藝術理論基礎(第四章)傳統國畫教學 理論(第五章)等方面加以探討分析。經過第三、四、五等章相關學術研究之探討、 認知與觀念之釐清后於第六章確立國小國畫教學應采取以創作教學為主要導向之教學 ,并歸納出國小國畫教學之基本原則與基本取向: 一基本原則: (一)應順應兒童繪畫表現心理及發展之階段施教。 (二)應鼓勵兒童自由觀察與自由表現。 (三)應把握民族化與生活化的原則。 (四)注重視覺感知之涵養重於技巧之訓練。 二基本取向: (一)認清常態美術教學之特性,切合教學目標。 (二)掌握傳統國畫的特色。 (三)表現題材應把握生活化之原則,并建立國畫創作之生活背景環境。 (四)重視「藝術感知」之涵養。 (五)注重創造思考性之教材。 經由教學原則與教學取向之導此,本研究提出六大教學策略供教學之參考: (一)分段實施層次教學策略。 (二)筆墨游戲之教學策略。 (三)寫創合一的教學策略。 (四)統合鑑賞與創作的策略。 (五)詩書畫合一的教學策略。 (六)寓書法於繪畫表現的教學策略。
  • Item
    任伯年人物畫風格之研究
    印淳玉; YIN,CHUN-YU
    本論所探討,任伯年在清末動蕩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活躍於畫壇,如何能夠創造出 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進而試圖了解時代潮流又如何影響到一個藝術家的畫風。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對象、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重點。第二章探討任 伯年的時代背景和生平。時代背景包括清末畫壇的趨向;生平部份包括畫慫與師友。 第三章分三期來探討人物畫風格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章先以題材來分類,進而從內容 、形式兩方面分析其風格及藝術特點。第五章則是任伯年在畫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 影響。第六章為本文的研究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畫家風格的產生與發展,都在其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相對的, 藝術家的作品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及文化潮流,都有相當程度的反映。任伯年步入畫壇 時,接觸到隨時代而起的商賈和中產階層的市民,他們的藝術趣味無法滿意毫無生氣 的正統山水,卻欣賞活潑生動的人物或花鳥。任伯年為了適應來自新興都會群眾的需 求,不斷地拓展主題範圍,不顧通俗性的題材,并配合環境中廣大民眾的審美觀,而 創造出「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他在人物畫的創作上,突破了文人理論所囿困的形 式與內容,特意把平民大眾趣味帶入一向文人士大夫襲斷的藝術領域,不但建立新的 人物形象,而且更進一步使其平民化、大眾化,這些都在人物畫發展上,突顯出開創 性且深具意義。由於本論文的研究,更深切了解中國人物畫發展的經過與意義,對於 未來中國人物畫的再開拓,提供一項沉思與反省的空間或有助於此項藝術的再發揚。
  • Item
    元代「古木竹石」繪畫之研究
    崔惠媛; CUI,HUI-YUAN
    本論文嘗試從「古木竹石」主題所內含的「意蘊」論起,藉以進入元代古木竹石畫作 品特質之真正核心,試圖探討元代畫家古木竹石作品創作之契機以及其筆法、題材與 結構之配合,如何彰顯「書法入畫」之創作理念。而最后目的,則落實於他們之創作 精神與形式如何影響到明、清繪畫之情形。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本論文之研究重點。第二章則探 討元代以前有關古木竹石題材之繪畫, 古木、竹、石, 三種題材結合之原因, 以及書 法入畫概念之發展與古木竹石之關系等,元代古木竹石繪畫形成之因素。第三章乃探 討元代趙孟頫、柯九思、倪瓚、……等人之古木竹石畫風貌。第四章則是藉覂明、清 人之書法入畫概念以及有關作品之考察,以便能解釋元代「古木竹石」畫促使后代中 國畫風之形成有何影響關系。第五章則就本論文所探討之研究結果,作一節要之敘述 。 研究結果發現,以「古木竹石」作為繪畫之主題,大體上,肇始於北宋。此一主題可 滿足文人畫在技法上與在表現的功能上之兩種要求;因而被文人畫家接受,成為描繪 之對象。到了元朝趙孟頫之時,「古木竹石」可說是正式成為繪畫中之主流。他在總 結前人實踐經驗之基礎上,提出了以書法入畫之理論,并且在他的古木竹石畫中親自 付諸實踐。接著何九思是繼趙孟頫之后,結合自己藝術實踐中的切身體會,深入淺出 地加以說明書法與繪畫之結合理論。而在古木竹石畫上,把變化多端之筆法,與各題 材配合,反映了他對書法與繪畫結合之願望。到了倪瓚,仍持著此作畫概念,他寄其 意於畫幅之中,揭示出自己內心感受以及創作意興,與所描繪之對象,在筆墨節奏里 造成之情景交融之和諧。他們的古木竹石作品之風貌,對明、清之繪畫給予了不少啟 示和影響,致使明、清的畫家們在技法上,極力追求筆墨之表現力和對於對象之適應 性,在創作精神上,更加強調主觀意識之表達。 「古木竹石」題材本身所具有之象征性之涵意,以及元朝之畫家們的美學趣味,恰切 地配合了歷史之潮流,在元朝九十年間之畫壇上,「古木竹石」繪畫占領著十分重要 之據點。
  • Item
    元代山水畫風格演變之研究
    洪顯超; HONG,XIAN-CHAO
    本論文主要以元代山水畫風格之演變為論述探討對象,研究重點包括二項主題:一為 一個時代之繪畫風格足以反應當時代社會意識與文明之特征,并且對后世具有啟發性 之發展;二為著重在創作動機表現內涵技巧的探究,可以累積前人經驗,對吾人繪畫 思想有所啟示,以促進繪畫創作之興趣。基於以上的二項主題,本論文一方面從當時 的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經濟、宗教因素以及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影響元 代山水畫發展之因素,來探討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另一方面則從元代山水畫 的代表性畫家與作品,配合各種不同背景因素,排列成為一種相關的關系,建立一個 體系,然后再予以分期。并比較和分析元代山水畫的形成、內容、表現特征與風格之 演進。 全文共分五章,第壹章緒論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重點與限制,研究範圍 與方法作原則性的假定,以利研究工作之進行。第貳章陳述元代以前山水畫發展之概 況,以了解元代山水畫風格與前代歷史、文化傳統的關聯。第參章就影響元代山水畫 風格發展之因素加以探討,并剖析其所產生的效應與歷史作用。第肆章分別闡述(一 )元代山水畫風格之形成(二)元代山水畫分期之依據及各期主要代表畫家之共同思 想趨向與作品之風格面貌,尋繹出元代各時期山水畫風格之發展(三)歸結出元代山 水畫表現之特征。第伍章闡述元代山水畫之成就以及其對后世之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元代山水畫所展現的獨特畫風,乃基於元代政治、社會及時代背景、 地理環境、經濟因素、宗教因素與繪畫材料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承繼五代,北 宋以前的優良傳統,在師法古人、以畫入畫、師法自然下,呈現出一種文人寫意畫的 時代風格。初期在復古中創新,為元代山水畫確立了發展方向;中期則反映出另一種 士大夫類型的風格,頗能迎合元代當時人們的精神需要;末期則以筆情墨趣,抒發畫 家的主觀心緒,將文人寫意山水發展到最高峰。其藝術成就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扮演承 先啟后的地位,實為繼宋代山水畫后的另一高峰。於此藉本研究,表達繪畫風格基於 時代、環境、創作心理、表現內涵之不同,以提供今后國畫創作者之參考。
  • Item
    徐悲鴻研究
    卓聖格; ZHUO, SHENG-GE
    民國初年,在繪畫上有著高度造詣且兼具廣大影響力的畫家中,徐悲鴻可稱得上是個 中翹楚。然而對於他的功過,至今仍受到學者極大的爭議:有的人說他是中國新繪畫 的起點;也有人說他阻延了中國美術思想的進展數十年。所以同時出現這兩種極端不 同的見解,實出於時人對徐悲鴻的繪畫有者過多的誤解。 徐悲鴻的繪畫的確存在有極其複雜難解的一面。本研究以畫蹟及文獻資料為主,對徐 悲鴻的藝術做深入的剖析,其中包括:徐悲鴻生平、師承;對中西畫學的見解;如何 融合中西以改良國畫,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諸多問題;如何引進西方學院藝術教育制度 並建立中國的藝術教育等等,將時人對徐悲鴻的諸多誤解一一加以澄清,也同時為徐 悲鴻在近代中國畫史上的定位,提供一最詳實的參考。
  • Item
    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國畫部門之研究
    黃冬富; HUANG, DONG-FU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是光復以來國內美育果公開展示的主要型式 之一,數十年來造就過不少國內中堅畫家誠屬本省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政府公辦美 展。本文擬從省展國畫作品的研究,覘視國內四十年來國畫作品之風格發展概況,並 對省展制度運作之方式,作一回顧與檢討。 二、資料來源: 本文以歷屆省展作品彙刊和目錄為基本資料。 對於未印畫刊的第一-十三屆省展作品,則儘可能按目錄資料分別拜訪原作者,當面 請教教,並拍攝原作和搜集有關之資料。此外對於.歷年來有關省展之評介文獻亦予 廣泛之收集,並加以過濾,以資參考。 三、研究方法: 對於當代的省展國畫作品,本文避免主觀的評價,而採取比較客觀的風格分析之方法 。因此實傾向於詮釋和分析的藝術史立場之風格分析法。 四、研究結果: (一)在光復之初,臺灣回歸中原文化之際,原屬中國繪畫旁支,但卻引進於日本殖 民時代盛期的臺灣膠彩畫之處境頗具尷尬,在質與量方面,日趨式微。 而身為中原繪畫系統的國畫卻達到了榮盛的發展盛況,風格上,逐漸受西洋理論技法 之感染,而日趨注視覺經驗的感受性。 (二)省展在培養藝術人才和推進文化建設等社教功能方面誠具不可磨滅之貢獻,其 制度及運作已漸入軌道之中;但由於時代變遷,而使其注日的權威性地位逐漸動搖。 今日欲加強省展的公倍度,宣從樹立評審的權威性著手。除增加權威性理論家參與評 審之外,更應在評審作業之過程和結果都予以公開,以示負責公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