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2012) 陳宛資; CHEN, WAN-TZU
    本研究以當代女性身體迷思現象為對象,在當代環境下、水墨創作的多元可能性之中,進行現象的探究、藝術論述梳理以及水墨藝術在此議題下之創作表現。 研究先提出當代女體迷思中面對的各種現象,再針對現象進行分析,並從社會角度分析女性身體迷思-迷思現象的多方隱性霸權:男性凝視、美容美體工業之利益、社會穩定之功用。以及女性自身角度分析身體迷思,如:被外界拉扯與對身體的高度自主操控分析以及忽視身體自主權現象等。以此探究女體迷思現象的背後成因,和迷思與自身的關係、互動。 經過議題的分析,本文將繼續探究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之關係。談論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上的功用、各種意象,如:女性意象是柔弱的、是慾望的象徵、被觀看、被壓迫、是象徵意義的載體等。接著將迷思現象帶入,探究在女體迷思形成的多重可能下,女體迷思現象在藝術語彙上表達的可能性,如:不確定、模糊曖昧、私密化,以及女體迷思在視覺上的形象表述。並以此為根據,提出幾位藝術家作為系譜的梳理,創作的理論基礎。 經過上述的理論探究,再轉入筆者創作理論之建構;從迷思在主體的生長造成的表象變形,到迷思與自我間的權力角逐場域,所造成的覆蓋現象、模糊的意象。並由此分析、探討此系列創作作品之方法與意涵,梳理創作模式,在此研究之中,發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 Item
    三千髮詩-王春燕人物圖像彩墨探討
    (2009) 王春燕; Wang, Chun-Yen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為延續創作動力,透過生活的體驗激發人文特性,在時空的替換中,所呈現的各種面相。透析髮式與人身的關係,進而對它存在意義所產生的情感轉換,並從創作的實驗中瞭解人物的圖像印記,透過個人心理的抒發,尋找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讓「髮式」、「符號」、「風」形塑在這個創作主題上。醞釀創作之能源理出「三千髮詩」創作意涵。 探討古今社會階級人類以不同的髮型現象表現不同的身份地位,了解昔日髮式之重要與美感經驗,體悟髮絲之美的千情萬種,並分析女性心靈之內在思維與複雜情感層面,進行探索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千髮詩」,是指一種思維的寄託、精神意念的表達。觀察當代髮型的社會現象,如詩般浪漫。創作的動機從當下所處的心境及生活經驗,寓意到髮絲與風的互動中。呈現一股思維的美感,並找出自我的繪畫特點,期以自身出發,尋更多的契機與感動。 第一章陳述了我創作的動機、目的,以及自身經歷和社會背景等。第二章則探究古今中外髮式造型的來龍去脈、表現形式與相關文獻。第三章裡,談論女性思維與個人藝術創作的意念、內在思考的因素、創作歷程的剖析。第四章則為「三千髮詩」之創作理念與表現意涵。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說。最後一章,總結整篇論述,並展望未來的創作思維與走向。
  • Item
    「玩美神話」-女性形態意象創作研究
    (2012) 陳俏女勻(合體)
    本創作主題「玩美神話-女性形態意象創作研究」主要透過壓克力平面繪畫,以一種社會上大眾媒體形塑女性外貌的角度,從纖細性感的身材、對時尚與流行的追求,象徵符號來解析創作內容,以作為創作畫面的依據。從圖像中的女性意涵出發,在社會中女性給予他人印象,筆者試圖借用女性身體符號,在父權結構的背後,是否自主的減肥達成完美體態。探討女性現狀,外在美貌與審美觀念,追求時尚的目標與意義。故筆者以此消費文化與文化符號的議題於廣告影像上的表現,探討近代女性藝術家茱蒂‧芝加哥、辛蒂‧雪曼、芭芭拉‧克魯格在女性藝術發展史中,引發許多女性察覺自身的權力與長期被觀看的角度,表現女性身軀以及筆者週遭物件之描繪,表達自身與社會之關聯性。
  • Item
    台灣傳統婦女的宿命與人文反思
    (2004) 范姜明華
    戰後十幾二十年,台灣社會還在一片困頓的環境中復甦。當時,大多數人還在困苦中掙扎,所以我們只要一提起童年往事,總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因為困頓的生長環境,更能讓人提早對生命產生自覺性的領悟。過去的那段日子,雖然物質生活困難,但精神生活卻十分的充實。當時的社會民風純樸,家族中有濃厚的親情,彼此之間永遠情願奉獻自己的力量為家人,尤以傳統的台灣婦女為甚。我的祖母及母親就是這一類的人,她們影響我的個性極深。這兩位婦女雖是文盲,但她們懂得忠孝節義的道理,勤儉持家,溫婉謙卑,無怨無悔,實可寫下一生可歌可泣的生命樂章!我揣摹她們年輕時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辛苦及偉大,藉由繪畫來重現她們的過去,以及其時代的精神。 本論文我所要探討的,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台灣傳統婦女所扮演的角色。女人生長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其結果往往差異甚大。傳統婦女的婚姻,在大人們做主下聽其命運的安排,猶如油麻菜籽般,落到哪長在哪,管她怎般地死活。另外,有些地方有纏足的惡習,女孩自小免不了要纏足,纏足的風行,說明中國女性地位的低落,沒有自我獨立人格的一種事實,它是一部中國婦女血淚史!所謂「小腳一雙,眼淚一缸。」的說法,真是道盡女性的無知與無奈。纏足並非只是一個有形的女性悲哀,其實它背後所代表著各種父權社會階級權威,對女性的一種限制與壓迫。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血有淚的史詩,至今仍被代代傳頌。台灣傳統婦女這個角色,在二十年前就被普遍的重視,或為文學,或為電影的素材。而今母親的那一代、我自己和下一代,正好自農業時代演變至電子時代的過程,其間不到五十年,快速變遷,生活環境也全然不同,造成了現代人的迷思。在電腦螢幕上雖然有天然的田園景色,蟲鳴鳥唱,卻無法取代真實的故鄉山崗上的遠眺,迎著海風的夕照沙灘,踽踽而行的村婦,深情款款。僅以彩筆來宣洩筆者內心中深處的感動。 這樣的矛盾與迷思,追根究底,就是冰冷的科技,支配著我們日常生活,而符合人性化的需求,被一再的忽略。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人文的思想,從舊有的傳統中,汲取生命的價值,把人性的光輝和美德,重新思索,去蕪存菁,創造新一代人類的幸福。
  • Item
    戲與迷思---女性圖像之心理意涵探究
    (2000) 洪千玉; Hung chien -yu
    論 文 摘 要 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從整體結構來看,乃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顯現出政治倫理的社會性;或者因時代的動亂與征戰,人心渴求精神上的安定與超脫,若因社會民生富足康樂,顯現在水墨人物畫中的是生活悠閒安樂的一面。本文著手探討女性圖像在於中國水墨人物畫中的呈現與時代意義、社會心靈的反應以及女性圖像在水墨人物畫中的心裡意涵。指的便是時代因子下女性圖像呈現的的心靈反應。 而本論文之主題:「戲與迷思」,最主要便是探討女性在時代歷程中的角色扮演問題,以及畫面中呈現出的女性心裡意涵。採取一個特別的角度,由女性心緒的角度出發,以時代背景對女性心理的影響及畫家眼中的時代女性作一探究。 戲,隱喻女性的定位問題與父權體制之間的關聯,以及社會虛假的現象。 迷思,則指的是生命流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反思。自古女性深受父權體制之限制,現代女性則得以獨立自主。但現代社會之女性又深受紛亂的社會因素困惑,抑鬱和疏離的社會傾向,紙醉金迷等對女性自身的定位產生迷思。 中國水墨畫中女性圖像的題材擷取隨著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的變遷及女性角色身份的改變與增加,賦予繪畫中女性圖像的變革。繪畫反應現實,進行對繪畫中女性角色定位的反思。在創作中作古今的對比省思。我們在研究中看到,民國之前,傳統仕女人物畫仍無法擺脫對女性美貌的聯想,但在傳統中女性地位的呈現上,容易表現出陰性特質在社會上的附屬地位,如娼妓、女僕、或妻子與丈夫地位差異的次等形象,而民國之後,在女性的心理意涵著述方面,也漸漸不再侷限於面無表情或含羞媚態,反而漸漸顯出現代女子的自在和自信。可見畫家受時代影響,因時代之脈動而有了新的作法,並忠實的表現出當時的女性心緒。我們也在研究中瞭解女性角色的演變和定位的移轉。在畫家的思想中,可能真實呈現自我心中的意念,亦可能就時代的角度,忠實的描繪女性在時代中的形象。本文除了加入關於生物學、女性主義的觀點外,並在圖像佈局上作型態上的研究,更加入對筆墨應用的立論,因為畫家本身作品在技術上的呈現,是影響畫面在心理意涵呈現上相當重要的環節。 其次,女性的陰性特質可能是時代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也是畫家們樂於描述的題材。不可否認就圖像學的觀念看之,畫家們樂於以女性的陰性特質、陰柔特質、母性形象作為安定社會的力量,我們甚至可以發現,由中國的水墨人物畫中,對女性的描述,皆是帶著善意的,似乎女性的陰性特質便是一種善的特質。也因女性的美貌和陰性特質使得畫家經常將女性的角色使用在一種唯美理想的展現。另一個角度觀之,因此女性形象的表現,似乎在無形之中受到某種程度的束縛。 在此次的研究中是以作品為主而立論為輔,行理論實驗之後,以筆者自身的創作體驗和動作,其中之基本創作理念為: 1.女性系列:以現代女性與古代作一對照,傳達傳統與現代的歷程,女性對傳統包袱的承擔與迷思, 2.戲系列:以戲劇臉譜、佛之面容及其中的女性角色對繪畫社會性作一探究省思,反映社會之景況與心靈反應 3.迷思系列:以女性對現代社會與時間流逝的迷思為主要探討之議題。 結論部分,希望藉由個人對藝術本質、東方美學、文化傳承的了解及對現實環境時代精神、創作自由的體現,督促自己不要做世俗的附庸,而要秉持歷史使命感,找尋自己的定位點。最後,旨在透過人物外表的神形,傳達內心的感知,以是關心社會,表現人生為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