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微觀紀事—超寫實主義繪畫創作研究
    (2009) 林正哲; LIN, CHENG-CHE
    『藝術不應追隨在早已發現的真理後面一味進行重複闡述,而應該置身於發現生活中一切奧秘的前沿,不管這種奧秘算不算真理。』 創作即為藝術的實踐,在此次研究的主題是藉由超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所運用的方法,以內化的方式形成以『環境』為主的中心思想,在利用主題以隱喻、諷刺性的傳達,畫面安排也以中立客觀的方式處理,所描繪的主題也避免與其他藝術家產生重複,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說,藝術是要前往一個未知的奧秘。 在創作中筆者所採用的主題大致可分為『人造物』與『自然物』。『人造物』的產生,在人類的觀點,早期是因為必要才被生產出來,直到工業革命後,『人造物』已超越早期的『必要性』,供過於求與供需不均,使人造物已不再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或娛樂品,背後的涵意已嚴重危及環境。『自然物』的產生需要環境的配合,筆者將人類的行為與觀念投射到『自然物』中,以隱喻的方式表現出人類為了滿足自我需求,而所做出的行為反思。作品中以主、客觀的方式交互出現,將新寫實主義的精神放置於畫面中,但又以保持中立的方式完成作品,這樣才能使畫面以平靜且和緩的方式傳達筆者的理念,也使觀者不帶情緒性的接受並反思。
  • Item
    壁上觀──鄭瑩複合媒材創作論述
    (2014) 鄭瑩; Cheng Ying
    壁上觀是筆者使用複合媒材表現真實虛假,在看似堅硬的各種壁面表現處處都有歷史歲月與生機的感覺,探討都會中與大自然裡不經意的空間虛實與材質的虛實,從平面到立體,從人造虛假到真實物體。藉由微觀、靜觀、視域的推進,凝視無人注意的角落,刻畫時間在自然和人造環境上的痕跡。刻劃著物質,屬於時間的風景。透過牆壁、石壁、山壁、植物的質變,以藝術性詮釋了歲月緩慢卻又具侵蝕性的特質:一種狀似靜態的幽微動勢。在生活環境和在創作過程中,對著所遭遇的「外境」時時觀想,心靈與境界之間會產生感通,領悟無常緣起的原理和萬物共榮共生情懷,將此覺知以創作加以詮譯,期望自然觀察各種壁面並使用現代複合媒材的新材質為介質,闡述佛教裡的 老莊理念中虛實相生的獨特性,傳達筆者心中那虛而實的意象,觀微與微觀的描繪各種壁面的趣味。 創作的形式包含複合媒材平面組合作品和複合媒材立體裝置為兩種,複合媒材平面組合作品最後的呈現以數位輸出和現成物結合,強調真假虛實的影像,複合媒材立體裝置以現成物結合,在空間中創造呈現類自然真假虛實的肌理、空間與境界。筆者將中國的「有無相生」「虛實互動」「真假相參」的美學來經營畫面,西方的新表現主義的技法,表現畫中形象作品,在畫面主軸「壁 」為表現方向,讓作品中的景物,讓作品中的景物,具有視覺上的舞動空間。畫面空間感的塑造上,以複合媒材,真實、虛假等手法,讓畫面從平面到立體的不同層次分三階段呈現。
  • Item
    千分之一風景 - 顏群繪畫創作研究
    (2019) 顏群; Yen, Chun
    在漫漫時日底下的千分之一時段裡,存有著對象物的一部分,而凝視片段的它,可藉其上的氣味、紋理或壓痕等……來追回已逝的所有樣貌。因此片段亦包容了整體,而所有的過去、當下甚或是未來,都不再是單一的。千分之一風景,是透過微觀日常中的各種對象物去放大審視其上的痕跡,並以此為線索,進一步推測其中曾經的樣態及形變的成因,自微小的景觀裡淬煉出宏觀的意象。「推想」使時間開始流動,而事件得以延伸,在有意識、無意識和直覺、非直覺的錯置之間,交織出可能的知覺景觀。 本論文首先探討作品中所蘊藏的不可視之內涵,包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審美經驗中的移情現象,以及具有敘事性的痕跡,接著於第三章回歸探究繪畫上可見的視覺形式、手法等論題,包括觀看的尺度、擬像和後現代主義之於藝術的各種交互關係、聯畫的發展進程和轉變等。筆者以各式的皺摺肌理以及物品的殘溫等特性堆疊出不斷延伸的風景。
  • Item
    生態•囚—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
    (2016) 馮雯琳; Feng, Wen-Lin
    人在演化的過程,日漸脫離自然母體,創建屬於人類的世界,然而隨著人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盛行,理性運作與利益至上的目標取向讓整個世界宛如一架巨大機器,階級分類下的人們宛如機械般運轉、受牽制著,思想活動亦被約束在既定的價值體系,無力地被侷限在特定遊戲規則中,許多現代人開始矛盾地與自我疏離,在內心深處產生空虛感與身心病變,只能藉由短暫娛樂獲得表象上的慰藉,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存在價值。社會、世界,這個人類共創的饗宴天堂,看似和諧,實而隱藏巨大衝突與詭譎之處,在一個柔和的表象下,眾人繼續汲汲營營、追求表象歡愉,巧妙遮掩了內心深處的不自由與束縛,逐漸迷失自身存在意義。 筆者藉自然動植物組合而成的微型世界,作為個人對生存環境與個體變異的記錄,在特殊的虛幻情境設定中,探討人與自然、群體及自我的共生關係,透過對自然界各種生命體成長、蛻變、互動的微觀,以再現、象徵或異質嫁接、擬人等手法,模擬當今社會異化的奇幻歷程,於系列荒謬風景影射現代人對物質及精神層面的追尋,帶領觀者一同窺探藏匿於夢幻表象下的種種衝突與詭譎,思索人與外界及自我的共生之道。
  • Item
    「微觀・穿透」的觀看—林惕若彩墨創作論述
    (2018) 林惕若; Lin, Ti-Ruo
    在日新月異的大時代裡,對豪情萬丈的社會新鮮人而言,團體的規範裝不下少不更事,人際的互動容不下狂直銳氣。為了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改變」與「調整」是必須的,當生命著手改變,也愈清楚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終至滿足內在不同層次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存在價值感。 本創作論述:社會新鮮人,為了學會在壓力下自在,一次次的調整、改變自我,試圖追求歸屬感及成就感的過程,從茫然、焦慮、調適,而至接納自我、肯定自我。 筆者以內圓外方的構圖形式創作,將「根」擬人化,根的型態與畫面中的色彩代表意涵,象徵面對工作崗位的衝擊,超越多少回的糾結與無助,淬鍊多少次的堅韌與剛毅,才得以帶著內斂壯大的心靈,還給自己一片澄澈的天空。 本文將以精神分析心理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存在主義的角度對創作進行論述。
  • Item
    獨‧白─侯珮瑩繪畫創作研究
    (2018) 侯珮瑩; Hou, Pei-Ying
    本文以「獨‧白」為主題,藉由熟悉的自己與家人的形體,探討自身生命面貌與承載的象徵意義。作品大致可分成:「獨白」系列;「煙霧」系列;「親人」系列。 藉由具吸收性強的宣紙,結合水墨媒材,營造出宣紙特有的渲染氛圍,在墨與水的交融中呈現光影效果,造成類似素描的創作效果。透過視覺、造型與空間的搭配,予以觀賞者的想像空間。 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藉由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範圍與限制,以「獨白」視角探討筆者內心感知,進而找到自我存在價值及個人意識覺醒。 第二章 以「移情作用」、「悟的體驗」及「老子美學」的理論探究上與繪畫呈現方式相結合,進而探討不同於東西方審美的理性探求,與自身生命的存在價值以及美感哲思,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筆者繪畫創作內容的「層次」與「象徵」,及「內容表現」與「畫面形式」客觀分析畫面行程及原理,並對創作過程的媒材和技法運用加以說明。 第四章 繪畫創作是筆者自我內心的私密對話,藉由「內容」、「形式」、「媒材」、「構圖」、「技法」、「學理」等角度對作品論述解析,讀者可透過本章理解筆者繪畫觀點與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以「學術理論」、「創作理論」、「創作表現」三方向檢討論文與繪畫創作的感思,並對未來創作方向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