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無牆博物館模式推動社區營造策略之探討- 以臺北東區商圈發展協會為例
    (2022) 鄭純樸; Cheng, Chun-Pou
    臺北東區曾是流行商業產業中心。隨著捷運延伸及政府東進政策,商業紛紛退出,2019年新聞媒體以「東區没落」下標題。臺北市政府商業處以三年計劃來提振商機,2019年的「東區趣,什麼趣」配合年終商業週年慶,獲得正面迴響。以藝術活動置入商業行為之模式,帶動没落商區的人潮回流與否,引發本研究的動機。臺北東區界定,忠孝東路四段主幹道的兩側,由復興南路到延吉街來做南北框列。將對該範圍的藝術展品商與商業活動關係,在地居民對於商圈活動在生活形態上的認同感,是否存在關係依存的因素。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針對文獻探討、田野調查並參與觀察後,進行三年觀察活動歸納,再與專家訪談後的結果發現。由疫情前到後疫情的變化,東區商圈發展協會扮演之角色,及以公共藝術品為商業活動做特色的策略,對該區的居民做訪問,希望能了解以藝術為名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方式。公共藝術品的議題做為引點,能夠謀求居民及店家的協同效應。東區擁有交通便捷的優點下,地幅為徒步可及地區,每日開店的時間長,治安良好下,憑藉本身的潛力和機會由危機作為轉機。東區保有共容性及適應力,受到没落及疫情雙重原因下,深度的反思,谷底之後必是上漲的起點。
  • Item
    台灣地方文化館輔導機制之研究
    (2007) 洪芷如
    2002年「地方文化館計畫」的推動,使得各地開始重視地方文化的呈現,並期待其能帶動各地的觀光文化產業,促使在地經濟繁榮。經過了6年的推動,全國各地共成立了超過270所的地方文化館,成績相當的豐碩,但在這豐碩成果的背後,卻也背負著「蚊子館」的名聲。而地方文化館計畫也因「蚊子館」的議題而躍上文化版面。 事實上蚊子館的議題從地方文化館計畫提出前便已存在,而文化館的提出其目的之一即為了消滅所謂的蚊子館舍。更配合規劃「地方文化館輔導機制」,以期促使各地方文化館能永續經營。雖然文建會一再強調所指非其所補助之地方文化館,但經過新聞媒體的報導及批評,無論所指的館舍是否為所補助館舍,筆者認為「地方文化館輔導機制」實有檢討之必要。 本文將從台灣地方文化館計畫的發展脈絡出發,首先了解整體計畫的歷史發展及現階段成果;另也針對地方文化館輔導機制進行發展系統演變的比較。透過二者歷史重建及理論的重整與分析,以了解地方文化館計畫的整體規劃執行策略及問題。此外筆者也將以苗栗縣及高雄市地方文化館輔導團隊為案例進行實際案例訪談,透過實際訪談了解各地操作的思維及實際問題,透過理論與實際的相互應證,歸納出整體輔導機制的問題。最後筆者也將嘗試提出可改進之策略,以其能協助未來輔導機制的改善。
  • Item
    社區繪本對於社區認同的文化效益—以花蓮市碧雲莊社區為例
    (2017) 徐堯琦; Hsu, Yao-Chi
    我國自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詞後,推行社區營造相關政策已二十餘年,2008年我國提出「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持續推動在地的藝文發展及特色產業的培育,「社區繪本」即為該計畫中之一項,目的在於鼓勵故事人才與在地藝術創意呈現,將社區文化特色向外推廣。 花蓮縣自2008年起,配合文化部社區營造新政策,每年提出本縣「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並制定「社區創意繪本故事計畫」推動縣內的社區繪本。花蓮縣內的社區繪本編輯形式以2013年(民國102年)為分水嶺,2013年以前由官方主導, 2013年起,則開放縣內有意願之社區申請提案及自行繪製,碧雲莊社區2013年出版之《阿嬤,請簽名》便是花蓮縣文化局第一本由社區自行繪製的社區繪本,具有帶頭的作用,在縣內及社區內均造成廣大迴響,故於2015年又接續推出第二本社區繪本《石頭開花》。 本研究旨在探討碧雲莊社區如何用社區繪本形塑社區認同與社區價值,以及碧雲莊社區繪本在人文與文化的效益,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作為研究方法,以文件摘要單、訪談大綱、參與觀察活動紀錄表作為研究工具,蒐集個案相關資料、針對繪本作者、顧問、社區居民及非社區居民等25人進行深度訪談,並透過參與觀察了解繪本延伸活動之參與狀況,以分析本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與建議,希望能提供官方在社區繪本政策制定,及碧雲莊社區與有意願製作社區繪本之社區在進行社區繪本創作上實質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