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形式與意念---線性、平面性及空間性的繪畫之創作研究
    (2008) 吳佳樺
    摘 要   閱讀與思考的連結,在此一時空中已成置入性的概念形象,快捷的印象無法再度並仔細的去細細品味物象的透視變化,線條、平面性及無感的空間如何在瞬間的波動中轉化為意念層次的展現手法,創作出我理想中的意念表現。   藉由感官認識外在的世界時,理智與知覺「顯性面與隱性面的掙扎」中需要追求平衡點,只因兩者並非並存而是共存在自身同一創作之中,不可避免有意或無意識地接收對象物之特徵,令思維透過組織架構起認知的意念,產生全新的創作形式,本文主要以「自我本位」為出發點,藉由2005年前的創作作品來說明結構主義、建構主義、完形理論及精神分析學說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伴隨時空的變異,產生對媒材參與定位的重視,不斷地反覆嘗試尋求與自身形式的密切關係,並從對物象的意象模擬轉化為意念形式,進而援引文學、哲學、佛學、抽象、科技藝術及存在主義來忠誠反應自身的精神意志,從「我」這主體來認知這世界之物象,以2005~2008年創作作品為例,透過創作形式尋求真實存在的自我「形式」之構成,具體體現自我在一定時空間的發展軌跡。 全文以「我」所形成的「形式」概念圖為中心,從自然模擬層為創作的起點,經由自我提升的意念形成與類似象徵形式的「內」與「外」之意涵,再由內化的過程成為意念層中的「裡」與「表」,不斷的體驗與昇華,最終以「我」為本位意念之創始點,創就顯明的線條、平面性的物象造型及佈景式的層次空間,望求帶以東方的物件情調來傳達自我的形式風格,來確切界定自我形式的時空定位。
  • Item
    展線— 線條對於當代水墨風格之開發探討
    (2006) 陳寬儒; Chen Kuan Ru
    本研究從圖像之線條風格出發,探討線條表現在畫面中風格呈現的重要性,分析探討古今風格強烈的名家對於線條的運用,並闡述個人創作中對於線條表現在各種題材上的運用,除了單純線條本身的造型表現,使用各種形式的線條組合堆積形成畫面,表現「速度感」,或是「質量感」也是本文研究重點。 從十八描法切入探索從古到今線條描繪的發展,進而探討從有法到無法的線條風格演進,如何在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個人獨特的風格表現是相當重要的,若是沒有個人風格,畫的再好都可能埋沒在畫家群中。 在創作論述中,將作品分為兩大系列,「山水意象」系列:描繪出心中對於山水的詮釋,「生活感受」系列:敘述內心對於生活的種種感觸,此外利用特殊的線條風格語彙以及另一個創作元素,使用的特殊半自動技法「皺縮法」類似潑墨潑彩,強調顏料碰觸到上了重墨的宣紙,皺縮沉澱所產生的線條肌理,我因此命名「皺縮法」。控制墨的濃淡,或是顏料流動沉積的方向,可以運用在各種形象表現上,與手繪線條交互運用,未來將更進一步研究發展使之更加成熟成為獨特創作風格。
  • Item
    生命的線條—「舞」之創作研究
    (2014) 曾美玲; Mei-Ling,Tseng
    舞蹈與繪畫是藝術表現之原始起源之最好例證;藝術是心靈的反映,繪畫作品須心眼手合一方能展現自我風貌,繪畫是透過視覺而愉悅人。舞蹈的本體是心靈,客體是肢體。將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融合,繪畫是最佳的手段之一。為藝不難,難在人心,如同畫人容易畫心難。以舞蹈為題進行繪畫創作在筆者心中醞釀已久,藉此創作研究嘗試以舞者與畫者雙重身分,用跨領域研究方式,試圖從東西方舞蹈史的演進並參考舞蹈美學、符號學及現象學等學理依據,探討這人類最古老的語言—舞蹈的生命意義,亦即是所謂生命的線條。文章的寫作並非藉由理論的支持補足創作的缺失,而是在透過理論的反覆辯證重新自我觀照。 本論文共分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以舞蹈美學、符號學、現象學、拉班記譜法等為本文學理依據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分析:就個人創作的理念從舞蹈起源貫穿本章節。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與實踐: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技法三方面,逐一分析說明每件作品。 第五章 結論 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未來展望。
  • Item
    意隨心轉 - 色彩與線條的繪畫性表現研究
    (2011) 簡世哲
    藝術是自我內心的顯影,藝術家藉由創作,將個人主觀的情感與外在客觀的情境做一連結,並以最適當的形式及技法,表達出心中的意象。在創作的形式上,筆者選擇了油畫、壓克力及各種不同的打底劑為創作媒材,並以抽象及半抽象風格為主要的表現方法。在畫面中,使用了西方的色彩及中國的書法、水墨線條,造就一個屬於東方意境的心靈空間。至於內容的選擇上,多半是藉景寫情,其中包含了荷花、池塘、船、鄉情、城市、季節等自然及生命的意象,來表達內心多樣的情感。在本論文的架構上可分為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序論,說明主題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題的內容與方法,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 第二章:探討抽象藝術的發展與型態,色彩運用的演變及特色,「線條」在中 國書法及中國水墨畫中的表現方式,以及在西洋繪畫中的使用方法, 並在意境上探討「簡化」與「禪」的精神性。 第三章: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論述個人主觀的用色方法,線條表現及抽象思 維。 第四章:闡述格人創作風格、創作形式、表現技法,使用媒材及創作過程。 第五章:作品解析,針對筆者的個別作品來分析探討,延伸對主題的論述,並 藉此研究接續過去的創作歷程,對抽象性繪畫的色彩及線條進行更深 入的了解。 第六章:結論,經由論文的撰寫及創作過程,再次整理自我的認知及方向,做 為未來創作發展的省思。
  • Item
    線條情緒在簡約風格繪本之創作研究
    (2010) 陳彥彰; Angent Chen
    在六朝時代謝赫提出了「骨法用筆」的觀念,說明了對所摹物象的線條有所關注,而線條經過時間的洗鍊發展出種種樣貌,在人物畫中,畫肌膚的線條較細,而畫衣紋的線條則有粗細轉折之分;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有方稜轉折的銳角,與畫水波的細柔圓轉的線條也大不相同。線條雖是繪畫、設計的元素之一、但足以表現出情緒與質感的呈現! 本研究旨在針對線條與簡約主義(Minimalism)的理論脈絡和簡約主義在現代藝術及設計相關領域的呈現,以文獻資料分析及個案分析作一廣度的探討。對於現代設計所帶來的影響涵蓋了形式表現、思維觀念、甚至是情緒表現;在簡約主義之定義中所提及之論點,分別以簡約的、且只以線條為表現的插畫繪本及其圖像表現逐一探討與簡約風格的應用關係。 本創作研究以單色線條為繪本形式作為作品架構,繪圖的表現手法以簡約風格展現,藉著大家熟知的寓言故事彰顯思考造型本質的意義,把繪畫語言削減至僅僅是線條與形的關係,用單色線條的粗細和線條造型去簡化畫面,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或風格,加以改編;在熟悉的基礎下建立一種簡約的生活觀。研究結果發現簡約概念超越了地域及不同文化,在思想上雖不涉及個人情感,卻非常個人化;回到人文思考上的目的不是空無,而是回歸本質。將簡約主義的觀念於平面表現分類時利用形態線條製造出空間感或畫面張力。運用簡單的形式,顛覆傳統的價值判斷。最後將簡約主義的思維在繪本的影響歸納出「單純」「刪去」「反思」三種角度。在簡約風格的基礎架構之下,並將之運用於圖文插畫繪本創作之中;以「北風與太陽」、「三隻小豬」、「商人與鹽與驢子」的寓言故事作為創作試驗,提出線條與簡約主義相結合的創作研究,為相關業界與學界應用之參考。
  • Item
    萱月春暉-陳秀玉書法創作論述
    (2018) 陳秀玉; Chen, Hsiu-Yu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筆者對母親思念的感受,以情感導入創作的發想,轉化為創作的動力,並深入探討書法創作的意涵,以求變的「現代書法」為借鏡,在現代與傳統的混沌狀態下,融入個人情感,游離出新的創作意念,付諸實踐的創作過程,呈現屬於自身的書法樣貌。 書法藝術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將以保有傳統的漢字書寫特質為首要,參照著前輩書家「汲古出新」的創作觀,並歸納「現代書法」在情感表現上的時代趨勢,融入個人書寫經驗,再實踐於創作作品上。在創作的技法的運用上以線條、質量、節奏、造形及空間表現為主,參考前輩書家的經驗,以「無意」、「無法」、「隨興」的模式,強調「創作就是跟著感覺走」。 本研究是以情感導入於書法創作為基礎,經過實際的創作過程,歸納如下:一、創新要立足於傳統。二、「現代書法」是創新藝術或是傳承文化,取決於未來發展的走向。三、古人的書法療癒,是可被證實的。筆者透過本次創作研究,將過去所學的理論基礎,建構出全新的個人風貌,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期能立足於傳統,創新於未來。
  • Item
    一種可視的行動軌跡----線性藝術
    (2015) 李邱鈞如; Lee-Chiu, Chun-Ju
    所描繪對象物的選擇,根植於內驅原則。從音樂系背景跨界美術系的心路進程,至對書法和文學的喜好,以線性形式創作為其重要途徑之一。 從五線譜的線條出發,至書法線條,再至油畫創作之線條,逐步解釋客觀元素和主觀表達,援引柏格森及巴赫汀對線條、色彩綿延和主體建構之哲學論述,康丁斯基和荀白克的音樂理論引入繪畫領域,強調視覺構成的純粹性和音樂性,也是引導創作的內在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創作大可不必有任何外在限制,只要創作者的內在衝動和需求,可以選擇任何合宜的形式來表達,一如「俳句」。 透過內在驅力不斷外化成外在形式,顯然就能成其風格,但是風格並非全部或者都經得起考驗,真心探求的是藝術的內在精神。從線與音樂的主從關係之互換,做為此文本藝術形式呈現的方法,寫實部份以線的形式為主體,有關音樂的部份,則傾向以「綿延」精神為其詮釋方式,物質感性和精神意念的相互轉換過程,是文本和創作產生的關鍵。
  • Item
    筆墨煙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
    (2002) 鄭淙賓
    筆墨煙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 摘 要 書法藝術以實用的文字來體現,是否有神韻、有美感,是欣賞書法作品時,評斷其優劣的基本要項。中國書法最基本的外在形態是線條,人們在書法線條中,看到的是線條本身的美。那種美感係來自書法家創造性組合的秩序感,同時也讓人們在這種具有創作者風格的線條組合中,感覺到生命的律動和源於自然的力量。 本研究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敘述書法線條之視覺意象、表現形式及美學意境等層面的探究;第三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第四章為作品分析;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書法不但體態多變,且各時代的書體也不相同,關於書體與書風的演變,本文不作探究,而以線條的質量、節奏、運動方向及空間表現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個人的書寫經驗說明在書寫過程中,如何將文學、音樂和舞蹈方面的表現「意境」轉移至作品內。尤其在行、草書的表現上,以文學的斷句、音韻及意義,音樂的節奏強弱與舞蹈的空間律動等,運用濃淡、乾溼、疾澀、強弱等線條來表現,呈現出書法的美學意境。 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除了以傳統筆法表現外,並以實驗性的精神,融入水墨創作的趣味,進行不斷的嘗試及改進調整,期使將現代的精神融入書法,表現出兼具書法古典美學及時代精神的表現形式與內涵。
  • Item
    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
    (2001) 劉家鈞; Liou Chia-Chun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界定在「繪畫語言」及「個人創作理念」的探討上,期能透過對於繪畫構成因素解析,進而豐富個人的繪畫創作。但有人認為,將一件藝術創作的構成因子,如同數理般,以科學化的方式加以分解研究,如此只會更早宣告藝術創作的死亡。一般而言,他們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他們認為一件藝術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生命,若將之支解分析就不復存在藝術的生命及價值了。筆者認卻為不儘然如此,唯有對藝術創作所使用的語言能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藉此將心中的意念情感表露於作品中,甚至加以轉化,形變、移植、重塑語言的生命,並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語彙,深化個人的創作縱深。 繪畫語言的探討也就是對於繪畫表現形式的研究,繪畫是在怎樣的情況底下被創作出來的,而創作者又要如何去面對在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本論文將從繪畫史的角度切入,探討過去的藝術發展潮流及藝術理論,並對針對部份的作品分析,將實際與理論結合,以客觀理性的探討,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期能在視覺藝術蓬勃發展的現代,用最能真切還原自我的表現形式從事於繪畫創作。 本文在第二章中將針對繪畫構成的幾個重要因素,如線條、空間、色彩、構圖、光影、視覺焦點等,按節次加以分析,試圖在拆解繪畫創作語言的過程中,以一種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綜合歸納找尋自我創作的養份,再以個人主觀的意念,運用繪畫語言創作具獨創性的作品,並配合筆者現階段的作品剖析這些繪畫要素,在我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澄清自我的創作理念。第三章將運用研究方法上所常見的比較法,將幾種在繪畫史上曾出現的重要風格做比較,嘗試探討各種繪畫風格特徵,以期能在自我的風格試探中,反芻過去,找尋日後自我發展的脈絡。第四章的主題是繪畫語言的構成,如何運用我所能掌握的視覺元素,選擇主題,運用最適切的技法、媒材,構築自我的藝術世界,深切的傳達個人的情感、理念,是本章所探討的重點。第五章即本論文的結論,嘗試提出個人現階段對繪畫的觀念,為自我的創作提供一個更理性的綜合與分析,沉澱複雜的心智思維,拓展更寬深的繪畫境域。
  • Item
    繪畫中的線條及其表現
    (1995) 彭偉嘉; Wei-Chia Peng
    翻開美術史,我們便不難發現「線條」在諸視覺語言當中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塗鴉者,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俯拾周遭的許多材質 作為刻劃線條的工具,並且以線條迅速地記錄下我們所看到的或腦海中正在 發生的形象,甚至是潛意識的作用而塗塗抹抹。 線條之所以成為吸引許許多多藝術家的重要繪畫元素,乃是由於線條具 有直接地傳達創作者意念的功能,藝術家可以藉著諸多工具,透過藝術家手 部的姿勢,傳送出藝術家所欲表現的情境,這些線條除了描繪藝術家對事物 的看法之外,更可以暗示出藝術家當時的心情,並流露出藝術家的個人特質 。 從古代的原始洞窟壁畫演變至今天,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藝術家們創 造了各種不同典型的線條,這些不同式樣的線條累積至今,除了提供我們得 以欣賞許多藝術家特殊視覺語言,更增加了我們繪畫上的視覺經驗,從而體 認到線條千變萬化的功能及迷人的魅力,甚至各類線條在畫面所具有的影響 力,讓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釐清線條的演變以及線條所包含的意義。 線條的繁複性是難以捉摸的,筆者在本論文中所闡述的是線條在畫面所 具有的意義及功能,並且藉著線條的分類,彰顯出線條的多重特性,重新思 考線條、認識線條,使之能夠純熟地應用於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