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視覺藝術中金魚形象之研究——林君芳繪畫創作論述(2021) 林君芳; Lin, Chun-Fang金魚,天生的表象優勢於集體豢養且透過人工培育後,成為流傳千古的觀賞玩物。長久與之共處之下,人類逐漸對其產生不同面向的期待與精神寄託:審美期待和象徵寓意。金魚本是作為觸動視覺官能的娛樂,但經由視覺將其形象滯留於潛意識裡,並對於生活環境的冀望抑或是對未來產生的未知感到不安,因此將心理的意識念想投向金魚,而逐漸形成文化社會中無需文字語言的象徵形象;而至今的科技社會中,因人對科技的展現與視覺官能刺激需求愈趨膨脹,可見金魚的體態逐漸朝向精緻化甚至極端的方向呈現,此現象的發展也讓金魚產生新的意義詮釋;因此時間流逝下,金魚給予人的信息或意義呈現亦不斷的變動與增加。在千年的歷程中,金魚不斷地因人的意識欲求,由內而外的產生不同內涵的體現或直觀解釋,在此載體成形的過程中,是基於何種因素而形成一隻隻嬌小卻海納眾多意識形態的金魚,即是於此次研究探討之方向。第一章闡述筆者與金魚間的連結而產生研究的動機,並梳理出完整的研究目的與方向;第二章針對各式金魚形象的功能探討,藉由符號、圖像和影像等視覺形象,分為物質視覺性、象徵性及意指性三個部份,分析金魚形象的源起和影響;第三章則陳述筆者的創作歷程及文本根據的影響,何以朝向金魚創作中的元素與理念的建構;第四章介紹筆者於〈金魚索麻〉作品的細節內容與思維;最後,總結則將前述的理學文本、社會環境經驗,結合筆者自身對金魚的省思與藝術的踐履,將內容統整歸論並導向於此論文研究之目的。Item 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2008) 翁蓉旋; Weng, Jung-Hsuan審美教學為視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面向之一,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審美教學實施現況,以臺北市國民小學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晤談的方式,了解教師實施審美教學的實務與內容、目的、困難及在審美教學的知能自我充實及省思的情形。 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運用審美教學媒體、教材以生活周邊素材為主;編選考量以學生主體出發,而教師在實施審美教學的策略方式、評量較貧乏;實施審美教學的目的以提升學生對視覺的敏感度為主;外在環境、教材是教師實施審美教學感到困難的主因。而在審美教學自我充實與省思多傾向自我檢討,少與同儕教師有互動交流。 而不同背景的教師在審美教學的實踐上有所差異,專業背景的教師較有信心勝任也具有較高的使命感;其次在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差異上,視覺藝術專任教師投入課程工作較完整、有系統,而導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上的實踐情形較力不從心,因此在解說能力、關注當前社會文化議題等較感困難也易疏忽。 以上述研究結果,希冀提供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省思、師資培育機構規劃課程的完善度及教師進修內容之實用性作參考。Item 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現況之研究(2007) 王晶瑩; Wang, Ching - Ying摘 要 本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未兼任行政職務及級任導師之中高年級視覺藝術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實施教學評量之現況,並了解教師實施評量時所遇到的困難有哪些。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用以了解教師採用各種視覺藝術教學評量方式之現況,及教師認為遇到的困難有哪些,以兼顧量化的普遍現象及質性的教師意見。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及教師訪談大綱,教學評量現況調查問卷包含基本資料、實施評量現況、遇到的困難三部份;訪談大綱則針對教師認為執行教學評量遇到的困難而設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北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學歷及視覺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者比例均偏高,足見教師具一定程度之專業水準。而教師使用視覺藝術教學評量之現況可依「使用頻率」與「使用人數」分成三型:「頻率--人數反比型」、「頻率--人數正比型」、「頻率--人數不規則型」三種。「頻率--人數反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反比者,包括紙筆測驗、書面報告、學習單評量、學生自我評量、檔案評量、同儕互評六種;「頻率--人數正比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成正比者,包括實作評量、教師平時記錄、作品展示,此三種也是使用人數最多、次多與第三多者。「頻率--人數不規則型」指使用人數與頻率折線成不規則之狀態,僅口語評量屬之。此外,教師呈現教學評量之方式亦多元。但教師遇到的困難廣而多,不外乎教育行政、學校行政、班級經營、學生表現及影響因素等層面。但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卻與教師是否使用十種教學評量方式無關。Item 「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2012) 林戎芳; Jung-Fan Lin本研究旨在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發展國中視覺藝術之教學活動,以解決學生在升學主義影響下,逐漸對藝術創作失去興趣與主動學習意願,期能提升學習藝術之動機,並激發多元之藝術思考及創新能力。由文獻探討與現行課程進行關聯後,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以研究者任教之八年級兩班共90名學生為對象,實施31週的實驗教學,並評估其教學成效。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藉由「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理念不謀 而合,能提升學生學習之興趣,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也 有正面之影響。 二、採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導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能減少學生創作時的挫折感,並提升學生之 美術技巧,進而改善現行教學困境。 三、應用「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實施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符合青少年時期繪畫發展階段,更能擴展學 習視野,增進學生多元藝術與創新思考能力。 四、透過「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視覺藝術 教學之課程,獲得學生高度的認同,尤其對視覺藝術與音 樂教學有深刻啟示,改變學生對藝能科學習之看法,並了 解學習藝術的重要性。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師(四項)、課程設計(四項)及未來 研究方向(三項)分別提出建議。 關鍵詞:康丁斯基、抽象藝術、國中生、視覺藝術、藝術感通Item 客家文化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東勢國中為例(2008) 劉心怡; Hsin-yi Lyu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以客家文化賦予傳統文化的意義,並配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課程的素養能力指標規劃一個適合擁有客裔文化背景的國中視覺藝術課程,希望在同時兼顧歷程與創作表現下探討32名客裔族群國中階段學生對於視覺藝術的學習與課程應用的成效,並確立客裔族群認同客家文化的特性在東勢地區國中學生視覺藝術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徵及實踐價值。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結果證實研究者所規劃之視覺藝術課程可實際應用於國中之教學情境,並能同時兼顧歷程與創作表現。 二、32名國中階段受試者經由8週之視覺藝術的學習課程後,客裔身分學生對客家文化有加深之實質效果,而非客裔身分學生對客家文化不但有更多的認知,且對客家文化之認同與尊重也相對提升。整體而言,視覺藝術的學習課程讓32名國中階段受試者對客家文化更加認同與認識。 三、學生在接受視覺藝術課程與參與客家慶典活動後,其作品由單調且抽象的圖案轉變成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與更趨豐富之文化內涵。此外,學生不但將客家文化的認知表現於畫面中,更懂得利用色彩去呈現客家文化的特色。故本研究所設計之視覺藝術課程,不但統合學生對客家文化意涵之認知,更讓學生有能力以實作作品具體呈現客家族群之特色。 關鍵詞:視覺藝術、客家文化、行動研究Item 網路平台行銷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為核心(2007) 羅淑宜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已為人類生活帶來重大的變革。文化藝術不僅因資訊科技的發展,擴散到全世界各地,更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也逐漸走入網路行銷的年代。台灣近年來以大規模生產型態為主的製造業漸漸失去經濟競爭優勢,起而代之,是以創新為主並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而文化創意產業可說是投資小卻能夠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且能產生龐大衍生性商品利益的產業。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會來發展新產品與新的商業模式,大量的媒體與溝通管道,也將直接反映在內容生產的商業利益以及相關智慧財產權上,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資訊科技,不僅網路傳播速度快、行銷內容豐富且多元,更能以最少的成本達到產業宣傳之效益。 台灣的藝術一直建構在少數金字塔頂端的少眾人口,新一代的新興藝術創作家,多數難有嶄露頭角的舞台與機會,藝術又是一種非常依賴民眾事業,而且創作者基於經費考量,少有能力改善宣傳行銷的機會,直到資訊科技的革命性發展,電腦與電話為藝術開啟了新的管道,增進了藝術與觀眾接觸及銷售的媒介。網際網路的新工具─網路平台,可以是一個展示的櫥窗,也會是一個銷售的管道,更是一個溝通平台。網路平台的運用可以讓藝術創作者及藝術團體有能力處理及應用客戶的資料,讓行銷工作能夠更加集中、更具競爭力及生產力。 國內以網路新科技應用於文化藝術的概念普遍不足,然而網路爆炸性的成長速度,對於數位內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舉凡文字、影片、聲音、圖像、設計等等,都將成為未來網路發展中重要的文化資產。有鑑於國內運用網路平台行銷文化藝術產業才剛起步,而且能夠跨科技、藝術、商業領域的人才極少,過去也都是從業人員以土法煉鋼、自我摸索的方式進行,國內少有人能夠結合商業、藝術與科技有效率的來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將以網路平台行銷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利用網際網路新技術服務達到整合性藝術的訴求,藉由提出創新的藝術市場網路營運模式,將藝術普及化,提升藝術市場再造之新價值。 本文是以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為研究的核心重點,由於此兩項產業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建設,對整個產業的發展實屬重要。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此兩項核心產業藝術創作者之需求,並深入了解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對網路平台行銷藝術的認知及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並提出實質的建議,期盼將研究所得貢獻給業界參考。本論文共分六大章節,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分析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現況及網路平台行銷趨勢,第四章針對兩大核心產業作問卷內容設計及資料整理,並對視覺藝術創作者、音樂與表演藝術團體的問卷結果做研究分析。第五章透過多重個案比較,從數家國內外網站所經營的平台著手,對於從事文化藝術相關的網站能夠深入了解其經營方向、獲利、通路、服務項目、產品特色、客戶族群、平台的最大優勢等。台灣較具規模的數位藝術產業,主流營運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走向數位化藝術資料庫授權型態,一種是以商業授權與加值商品開發為主要做法,另一種是以經營藝術社群入口網站方式。因此第五章以探討國內最大的藝術社群Arttime藝術網、國內最大的兩家入口網站之拍賣網以及國內外藝術授權的三個網站做比較分析,交互分析個案後,找尋普遍行銷的利基。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將根據研究調查結果,提出以網路平台行銷文化創意產業之建議方案,以作為後續藝術創作者、政府相關單位及業者建置網路平台之參考。 數位應用開發與創新將是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很重要的一環,而國內需要一個藝術整合性行銷服務平台,以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為基礎,運用新興科技的技術來發展網路藝術授權交易、經紀、培育及整合行銷、創意社群,開發數位內容複製,整合加值及周邊授權商機。國內若能建置一個完整的網路平台,以服務藝術創作者為中心出發,提供藝術創作者發表各類作品,以分享、交流、展示、銷售及創造,及媒合藝術個人及企業,藉由提供作品展示,進行藝術價值的行銷整合服務,結合平台上系統功能服務的機制,創造原創作品、圖像授權及衍生商品等商品,並且能和消費者與企業進行合作,進而開創文化創意產業之效益。Item 書法結構研究-行草書法之新思維(2007) 陳炫明我國書法淵源甚早,相傳太古時代伏羲氏,觀象於天觀法於地,作八卦以垂憲。神農氏藉結繩以記事,已具文字之雛形。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之跡文理可別,初造書契,其後形聲相益,文字孳乳浸多。見於史冊者有甲骨、鐘鼎、秦篆、漢隸、行草,以至後世之楷書。字體之演進至唐可謂備矣。就風格而言,先秦、兩漢古文字書體遒勁簡質,至魏晉則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清人尚樸、近代則趨向多元融合。至其用途亦隨時代之需要而變遷,秦用之於刻石,漢之用於墓誌,南帖北碑,名目繁多,其內容或游揚德業或褒讚成功。非僅徒求記事以充生活之應用而已。而實用之餘,兼求形體之美,所謂踵事增華,變本加厲,形則窮極變化之奇,神則博采飄逸之趣。 而後再嬗變為有意識地藉以表現書者之心靈情思和創作理念。而於今日,書法藝術可以純粹是透過書寫文字以表現畫面造形結構的一種視覺藝術創作。不同時代背景與風尚,各有其異趣之書法神采;而個人之學養認知與創作理念有別,亦復具特色與書風。然而必經臨摹、研習,而後融合出新的書法研創歷程,使他又能跨越字體與時代風尚之界藩,呈現出一脈相傳而又各有所長的傳承精神,也是其極具特色的藝術特質。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目的、內容、範圍及方法。第二章:引述古代文獻,探討書法由象形表意-意象審美生發過程,行草書法之發軔及演進,台灣、日本、大陸現代書法新思維之啟示。第三章:學理依據-書法內在風神之審美意蘊及外在結構美的意涵。第四章:創作思維與實踐-個人書法創作之繪畫性表現意象,作者書法創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2005) 傅珍衡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之現況與議題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探討目前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對政策規劃與行政措施、領域課程與教學策略和領域課程理念、專業態度與熱忱等層面在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對該領域視覺藝術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文獻探討進行探究。其中開放式問卷是採用便利取樣法,針對在台北師院在職碩士班暑期進修的現職教師進行調查,將所得的資料分析歸納分類後,作為編製問卷的依據;問卷調查工具則是研究者自編的「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問卷」,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台北縣公立國小有任教視覺藝術之教師郵寄問卷,調查時間為民國九十五年四月。 本研究所得結果發現: 一、政策規劃與措施方面: 1、現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價值應該受到重視。 2、藝術與人文領域很重要,應加重領域配課時數的比例。 3、教育相關單位應該規劃更適當的教育發展方向。 二、領域課程理念與教學情境方面: 1、藝術與人文領域內各科內容皆具有其專業特質。 2、實施九年一貫教改後,學生沒有因而提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學習效益。 3、現階段「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統整方式有阻礙。 三、教師專業與熱忱方面: 1、教師自認能夠秉持教師專業,自我要求達到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目標。 2、教師自認會兼顧時間或地區之限制,準備適當且多元之教學素材。 3、有健全的「藝術與人文」教學,能增進學生健全人格及知能的成長,提升學生各領域的表現水準。 4. 社會上「升學學科導向」之風氣濃厚,以致影響了視覺藝術的正常教學。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暨師資培育單位: 1、教育當局應該重視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價值 2、教育相關單位應該規劃更適當的教育發展方向 3、提升師資培育及教師研習進修的品質與效能,重視教學上的應用 二、對學校行政: 1、學校師資之任用應注重專業背景。 2、召開教學研討會時,能適時提供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分享與學習機會 3、辦理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相關研習,應著重跨領域統整實作經驗分享 三、對國小教師: 1、教師應破除本位主義,堅持專業理念及熱忱 2、教師應持續進修追求專業成長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自我省思之研究(2006) 藍采虹; Lan tsai hung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自我省思之現;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性認知程度與實際教學現況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首先採取文獻探究,作為研究架構之依據;再以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共339位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編之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10.0中文版統計軟體,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成對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最小顯著差異法(LSD)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發現 : 一、就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而言︰ (一)整體教師對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重要性認知為中上—重要程度,明顯高於實際教學觀察的中等—部分符合程度;兩者具顯著差異。 (二)整體教師對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的五個層面上,即「教學專門學科」、「教學規劃實踐」、「營造學習情境」、「善盡專業責任」、「人際溝通協調」,明顯看出各層面在重要性認知程度與實際教學符合程度間均具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專業知能的重要性認知程度上而言︰ (一)在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學校配課方式」的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上的重要性認知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二)以女性教師、視覺藝術科任教師、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得分較高;學校配課方式以導師兼任得分較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專業知能的實際教學觀察上而言︰ (一)在不同「性別」、「學歷科系」、「擔任職務」、「任教視覺藝術年資」、「學校配課方式」的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上的實際教學符合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二)以女性教師、美術科系學歷、視覺藝術教師、藝術與人文教師、任教視覺藝術21-25年教師得分較高;學校配課方式以導師兼任得分較低。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 鼓勵視覺藝術教師持續進修厚實人文素養;建立自我教學評鑑系統,進行教學省思;參與同儕學習,維繫良好親師合作關係,以實現教學之理想。 二、學校排課應注重相關專業背景,避免跨領域教學之課務編排;組織視覺藝術教學團隊傳承實務經驗;強化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功能,落實教學實踐。 三、教育主管機關應明定視覺藝術師資任用資格需符合專業考量原則;強化輔導團功能,辦理教學實作相關研習;建立知識分享平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字: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Item 以STEAM為本 建構海洋教育新興議題融入視覺藝術之課程模式(2018) 李坦營; Li, Tan-Ying由於當代跨學科課程、新興議題融入課程的實施,都有待更多實徵的研究,本研究試著探討海洋教育新興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模式,採用行動研究法,施教對象為本校九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每班約二十位同學,男女合班。研究發現一、海洋議題可以豐富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二、STEAM跨領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以作品為前導。三、STEAM有別於傳統教學的優勢。四、資訊工具係STEAM統整工具的利器。五、STEAM在藝術課程的運用上可以超越只有學科內容的限制,進而到藝術在情感、方法上的運用,成為新興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模式,同時也對未來的相關研究就課程設計者、教學者、研究者提出其他面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