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自然‧人文‧多元文化:並陳與融合的水墨畫創作研究
    (2011) 黃淑卿; Huang Shu-Ching
    本研究在內容上由台灣在地背景為多元文化的書寫內涵,以綜合媒材的並陳與融合為技法,形式上以意象組構的手法,水印木版肌理為畫作主要形式與骨架,來呈現當代水墨畫創作中,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及多元文化共融的議題,以「百囀千聲隨意移」之觀念,作為鳥類自由置放及媒材形式多面相的思考,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從中國文化裡花鳥繪畫美學的涉探開始,論及花鳥與中國文化的千年戀結,鳥類繪畫中象徵的引藉及花鳥畫裡的社會性文化。在創作上,舉台灣當代以論述為主的藝評家的藝術觀點、及以自然生態與人文關懷為議題之現代水墨畫創作為參照,原住民圖像方面則以陳奇祿、日治時期及當代藝術家所蒐羅描繪及創作的原民圖像為參考。 第三章:體現水墨創作者與主體文化、當代藝術和生活間的交融、搓揉與周旋,如何能在冥渺雜沓的現代藝術風格走向中,尋得一條書寫文化多元並融與媒材綜合融揉的行徑。筆者向民間及原住民藝術取經,轉譯世俗文化中的象徵符碼,援引常民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圖像,應用於彩墨作品的背景中。敘述原住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自覺、原漢藝術的共融與昇華、部落藝術的形式風格特徵等,進而促成多元文化並陳與融合的創作內涵。 第四章:書寫以意象組構為形式的繪畫風格理解,融入民俗生活符號,舉例圖騰式的水墨創作的他山之石,飛羽符號與原住民圖騰符號的利用,來論述圖像符號在意象組構水墨創作中的指涉。在水墨畫與多元媒材共融的創作形式中,說明水印木版、膠彩和金箔等綜合媒材與水墨畫間的並陳與融合。 第五章:以創作歷程中的形式主題為內容,依序說明個人創作意象的思維與內涵,包含轉換與再現、鳥鳴不已的生命關懷、百囀千聲隨意移的自在、生發與榮枯的象徵與對比。探討個人意象組構式繪畫、虛與實、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留白美學、間讓互揖的鬆緊形式及個人繪畫符號中,台灣鄉土鳥類的選擇與地方特色的表現。用水印木版轉介自然界、廟宇建築雕刻,原住民木雕等肌理的質感,來形塑另類的形式之美,及探討木版肌理在水墨畫中的解構思維,期盼「水墨不依恃濃淡渲染也可以氣象萬千,版畫除卻刻痕清晰外也能飄然靈動」。 第六章:解析創作的四大主要內容: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民間文化藝術、部落物質文化,及原生意象與族群文化,並個別分析「百囀千聲隨意移」及「原生意象」代表作品之創作緣由與內容。 第七章:在結論中,就整個創作論述依創作理念、內容、元素、形式與技法作一總結性的歸納,透過水印木版與彩墨間至真至合的實驗創作,恣意灑脫的筆迴旋在繁點聚攢的天地間,酣暢淋漓的墨色與文理斑斑的版印,組構出新的視界,在融匯多元文化的藝術領域中,營造鳥鳴珠箔、群花自落的境界。
  • Item
    駝鈴聲響—文化融合的水墨創作研究
    (2020) 彭梅香; Peng, Mei-Hsiang
    多年前的異鄉學習之旅,在絲路虛幻時空般沙漠中,再度體現天地人合一般的習畫初心,在風沙中駱駝群叮叮噹噹的駝鈴聲單調而純美,孤寂又永恆,穿越了世代,帶領筆者追尋藝術創作的文化融合之旅。看著那黃金般沙漠中的綠洲,宛如盛唐時最輝煌的壯年歲月,如同人們最美好、最精華的時期,筆者努力地透過繪畫述說屬於自已的故事,陳述心境,用畫及時光串聯出黃金年代,嘗試以水墨藝術創作融合文化。 筆者經過比較研究中、西藝術家在駱駝及金箔、燒箔等各種元素的表現型態與意涵,納入原住民藝術美學與精神,從駱駝及絲路歷史時空及文化融合,做為個人創作的實踐。並融入臺灣歷史與異國學習的發展,選擇以駱駝及拼板舟代表時間和空間的穿透性,及視覺符號的象徵,以傳承傳統水墨精神、新的創作媒材與表現技法,表達筆者內心感受及傳達創作夢想。也就是想要透過象徵性的表現技法,結合金、銀、銅、宣紙材料,及東方礦物顏料、植物顏料來呈現創作。並在不同領域上研究與創新,臺灣是一塊寶地,希望將臺灣的文化及目前所擁有的資產留給下一代,讓豐富的臺灣文化資產及藝術產業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