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場域」與表現:繪畫中的權力關係
    (2020) 莊大緯; Chuang, Da-Wei
    本文旨在研究繪畫場域中的權力關係。場域是來自布赫迪厄,以社會學的概念切入藝術問題。由此討論筆者的創作,探索繪畫表達給出的權力關係。權力關係是畫面組成因素的階層結構。也可以被理解為畫家在繪畫過程的考量,也就是畫家在視覺經驗、空間認知(透視表達)與油彩表現之間的多重交鋒決定畫面。 本研究的三個章節,分析了繪畫場域的組成。〈繪畫與場域〉藉由作品例子與理論文獻揭示畫面語言結構的可能性,由此改變筆者先前將畫面作為窗框的認知;〈場域與繪畫創作〉討論筆者繪畫中的權力關係,包含畫面形成的語言結構以及繪畫過程在不同面向間的權力交鋒;〈畫面與經營〉分析作品畫面的階層關係,勾勒筆者創作重心的轉變。 研究發現場域的權力關係是畫家配置畫面的句法,由筆法、色彩、造型、肌理質感、透視法、空間圖式等繪畫元素構成。當設定再現場景成為最高位階時,再現的油彩表達形成統合的空間形式。相對的,當油彩肌理展現自身物理特性成為經營重心,此時再現效果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媒材痕跡的顯現。除了上述兩者,這之間還有許多畫家想像空間的可能。筆者由此發現畫面經營重心的移轉,繪畫表達由特定的圖式轉變為有待實驗的場域。場域的創作成為可更新的狀態。
  • Item
    繪畫中的線條及其表現
    (1995) 彭偉嘉; Wei-Chia Peng
    翻開美術史,我們便不難發現「線條」在諸視覺語言當中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塗鴉者,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俯拾周遭的許多材質 作為刻劃線條的工具,並且以線條迅速地記錄下我們所看到的或腦海中正在 發生的形象,甚至是潛意識的作用而塗塗抹抹。 線條之所以成為吸引許許多多藝術家的重要繪畫元素,乃是由於線條具 有直接地傳達創作者意念的功能,藝術家可以藉著諸多工具,透過藝術家手 部的姿勢,傳送出藝術家所欲表現的情境,這些線條除了描繪藝術家對事物 的看法之外,更可以暗示出藝術家當時的心情,並流露出藝術家的個人特質 。 從古代的原始洞窟壁畫演變至今天,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藝術家們創 造了各種不同典型的線條,這些不同式樣的線條累積至今,除了提供我們得 以欣賞許多藝術家特殊視覺語言,更增加了我們繪畫上的視覺經驗,從而體 認到線條千變萬化的功能及迷人的魅力,甚至各類線條在畫面所具有的影響 力,讓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釐清線條的演變以及線條所包含的意義。 線條的繁複性是難以捉摸的,筆者在本論文中所闡述的是線條在畫面所 具有的意義及功能,並且藉著線條的分類,彰顯出線條的多重特性,重新思 考線條、認識線條,使之能夠純熟地應用於創作之中。
  • Item
    悲劇意識與救贖之視覺藝術表現
    (1995) 林瑞鴻; Jui-Hung Lin
    悲劇是人的悲劇意識之藝術表現;是一種對人的嚴肅 主題所作的完整的、具有某種長度的行動之模仿。它透過 表演的方式,來激發觀眾的憐憫與恐懼的情緒,以達到淨 化靈魂的目的。 悲劇意識的產生就建立在對悲劇成因的瞭解上。當我 們從人類的生物性、文化、科技、宗教等不同層面,去探 討人類的悲劇性命運時,便可從中發現悲劇意識的救贖之 道。在藝術的創作中,也同樣存在著精神救贖的機會。 悲劇美學理論起源於亞里斯多德的淨化說,而他對模 仿的解釋,也使得藝術的表現成為有意義的活動。黑格爾 認為衝突是悲劇的重心,悲劇的真正發展在於對立面的相 互否定,其最終將在永恆正義的勝利下得到和解。叔本華 把〝意志的無限制追求〞視為悲劇的原由;他認為作為意 欲活動主體的人,其本身就帶著悲劇性的命運。尼采則認 為在悲劇中產生的衝突,正可突顯出人們抗拒悲劇命運的 勇氣。 戲劇形式的悲劇是藉著對人類苦難與災禍的呈現,來 彰顯悲劇意識的存在與悲劇精神力量的偉大。在悲劇的戲 劇形式中,作者將整個展示空間形成一個表現環境,以呈 現出悲劇意識的救贖精神。在整個表現空間中,作品的意 象、作品裝置的位置、空間的特性、以及光線的效果等諸 要素,共同構成了表現環境的總體性效果,將悲劇意識的 救贖精神作具體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