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此岸彼岸:鄭明珠橋的意象創作論述
    (2021) 鄭明珠; Cheng, Ming-Chu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此岸」「彼岸」與當今社會現象、人際關係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的關係,透過內心思維、奇幻聯想和日常所見景象的關聯,藉以表達自己對「橋的意象」之主觀情懷。以橋的意象作為主要創作對象,加以個人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藉由挪用、異質同構、並置及撕貼等手法,以圖像、符號、色彩、造型等物象,轉化成為「橋」的多元意涵。在本創作研究中,嘗試不同於個人以往的水墨創作形式,使用鮮明的色彩及撕貼的過程,將個人的情感釋放解脫,藉由藝術形式具體的呈現表達,以期營造出虛實、糢糊與幻象的畫面,形成「現實」與「超現實」交疊的境域。本創作論述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解釋名詞。第二章此岸與彼岸的意涵與轉化,闡述說明創作主題的意涵與創作圖像符號轉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相關學理探討分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透過個人創作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元素之形塑,營造虛實、色彩及空間的氛圍,剖析自我的創作思維,以及媒材技法與表現形式。第四章作品分析,藉由9件作品的創作實踐,進行作品分析與創作過程說明。第五章結論,透過本次創作實踐的成果回顧,審視創作過程中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對於未來展望,並期能持續保持創作能量。關鍵字:水墨創作、此岸彼岸、橋、挪用、異質同構、並置
  • Item
    生命的線條—「舞」之創作研究
    (2014) 曾美玲; Mei-Ling,Tseng
    舞蹈與繪畫是藝術表現之原始起源之最好例證;藝術是心靈的反映,繪畫作品須心眼手合一方能展現自我風貌,繪畫是透過視覺而愉悅人。舞蹈的本體是心靈,客體是肢體。將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融合,繪畫是最佳的手段之一。為藝不難,難在人心,如同畫人容易畫心難。以舞蹈為題進行繪畫創作在筆者心中醞釀已久,藉此創作研究嘗試以舞者與畫者雙重身分,用跨領域研究方式,試圖從東西方舞蹈史的演進並參考舞蹈美學、符號學及現象學等學理依據,探討這人類最古老的語言—舞蹈的生命意義,亦即是所謂生命的線條。文章的寫作並非藉由理論的支持補足創作的缺失,而是在透過理論的反覆辯證重新自我觀照。 本論文共分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以舞蹈美學、符號學、現象學、拉班記譜法等為本文學理依據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分析:就個人創作的理念從舞蹈起源貫穿本章節。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與實踐: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技法三方面,逐一分析說明每件作品。 第五章 結論 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