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意識的本質與流變—王令繪畫創作論述
    (2024) 王令; Wang, Ling
    本文為筆者在歷經了世界性疫情與科技化時代的轉變下,對於內心與觀者之間連結的一種反思,在意識流變的當下會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創作經驗與對生命歷程的梳理。試圖利用複合性的創作,研究膠彩與水墨間融合的可能性,藉由文本研究出意識存在性並獲得認知與啟發,進而探討心識與創作的關係。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以意識中的虛實幻相作為切入點,探究心識的存在性,將東西方哲學相關理論探討解析,並在心識存在探討的過程中尋找重構自身的藝術場域。第三章透過心識的審美思維,梳理出心識美學哲思境意與相關藝術表現,並進一步求證出真實與虛幻的表徵意義。第四章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筆者以「虛實幻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因認識真虛方知真實,故以意識哲學思維內涵理念作為個人創作思維,並利用「虛實」與「幻相」塑造出創作軌跡。第五章為筆者創作實踐,共分為三個部分,《異生幻相》、《異視異識》、《心意視界》三個子題,圍繞著意識的剖析,並用內省的態度分析並檢討作品。第六章結論部分,說明在研究以「意識」為主的創作過程中,經過文獻探討與相關佐證,分析出意識中包含了心識與異識,當意識去除了異識影響後,經過沉澱與淨化,最終能達到心識的境界。最後總結並檢討創作研究的過程、成效與所遇之問題,並期望能在探討意識的研究過程中,得到人生的創作新方向。
  • Item
    親密的秩序:食物‧人─邱燕君膠彩創作論述
    (2013) 邱燕君; Chiu,Yen-Chun
    本研究以生活中的食物與人的關係作為探討對象,食物與人的關係是長久且深遠的,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最早可以追溯至文明的起源。而日常生活中食物與人更有不同層次的互動關係,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物質使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產生聯繫,作為中介,得以分享彼此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聚焦於食物上,則食物在不同場合,不同文化裡有著多重的意涵,並且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從文明的起源到飲食結構的變化中,探討食物在不同時空背後的意義。若關照於繪畫中的食物,則將中國及歐美繪畫演變中的各種食物形象梳理出來。從早期繪畫中的食物到二十世紀食物的意義演變,再到當代有關食物的繪畫討論,從中找出自己的創作脈絡與歷史關係,最後透過梳理出自己的創作脈絡,找到作者的創作定位。 經過上述的資料整理,作者試著透過對食物與聚餐的社會意義的論證,勾勒出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繪畫,將食物與生命禮俗;情感堆疊與聚餐的關聯經過美學的轉換展現出來,將人與食物、人與人之間不可見的那層「親密的秩序」捕捉呈現。
  • Item
    夢遊異境—張幼莉水墨創作論述
    (2020) 張幼莉; Zhang, You-Li
    本研究以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的自身認同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著手,探討在現今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所產生的人際疏遠、自我價值感不足、對於自身感到茫然……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如何透過夢境紓解應對外界情境的壓力,並試圖重新找回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身價值。 透過多面向學理依據釐清並探析「夢境」、「烏托邦」與自我之相關概念,以及其中與藝術的關聯,以現實生活與外在經驗為出發點,透過精神分析中自我意識的機制與相關文獻解釋,梳理以「夢」為主題的創作轉化與呈現形式,並以相關藝術家及作品的分析,更深入理解以夢境融入作品的藝術表現方式,同時筆者以自身的內心轉化與投射,透過個人的創作建構與實踐,創造出對應的圖像,建構與詮釋個人的心境以及對於環境的省思,將無形的情緒,透過畫面表現當中的。 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動物、昆蟲、植物等圖像做為主體,經由對其圖像的投射、轉換,加以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經驗、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並以水墨、膠彩等媒材,與空間、物體、時間的錯置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虛幻的場景構成」與「主體的寫實描寫」,實踐本計劃之「空間的混雜」與「主體具象化」的目的。
  • Item
    潛藏的滑稽意象─葉柏昱彩墨創作論述
    (2016) 葉柏昱; Yeh,Po-Yu
    從小至今的成長經驗告訴我們,中年階段所背負的責任與成就是需要不斷去學習的,人往往到了中年之後更要承擔多面向的壓力與各界檢視眼光,這在許多報章媒體與社會新聞事件中時有所聞,而社會心理學對於中年危機意識也早有研究與著墨。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或許壓抑了心理狀態發展的可能,卻也連帶限制成年人角色定位的範圍,如果文明不能造就時代的進步,卻相對創造更多的心理問題,那麼我們所界定的規範是否值得一再沿用呢?潛藏於意識下的光怪陸離想法,是我們創意的發想原動力,藉著探究社會與藝術之間的關聯,釐清「滑稽」意象的產生動機與創作形式。 在水墨創作上勢必會因為時代上的改變而有所調整,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模糊」特點帶動創作者於觀察日常時,能夠深刻去思考影像與符號再造過程意義。新世代創作手法常會面對到藝術純種的問題,跨越媒材、媒介、物質的複合形態藝術,打破單一媒材的侷限,卻也容易陷在一種何去何從的狀態。我們如何活用水墨深厚的思想觀念與開創新的實驗媒材技法,來表達出作品獨特趣味與滑稽觀點?是筆者在此階段所期望去探討與研究的方向。
  • Item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2020) 侯憲堂; Hou, Xian-Tang
    心境隨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且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化,不同的時空當然內心嚮往必然是很不一樣,對那渴望的空間我們存在著一種美化的理想,也許在那寧靜的思想中頻頻對我召換。 既然對心中嚮往的的意境有所幻想,那麼就用筆者所擅長的筆墨,毫不掩飾的把它表現出來,這樣的水墨表現,可讓自己沈溺於山川林霧的寧靜空間,也讓自己短暫的逃避世俗的心靈騷擾,在這尺幅的山水間,心是遼闊的,是安詳的,拋棄塵囂的罣礙,讓靈魂自由自在穿梭於傲松草廬中,遊蕩小橋山澗上,觀看那雄擴壯大的山巒疊翠,也可漫步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奢望的暇想空間不也是繁忙的人情社會所缺的嗎? 因筆者寄情山水之情濃郁不可得,只好透過繪畫方式表達內心深切的情感,在以山水為主的繪畫思想上,運用了不同的山林景觀,也適當的加入點景物象,除做為畫者與觀賞中寄予的靈魂出口外,也能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在一起,透過技法與空間景觀的營造,努力展現筆者內心那種嚮往的世界,藉此虛擬的畫面洗滌世俗的是非,坐擁片刻靜心後,讓觀者可拋開當下現實的煩惱。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也就是把心中嚮往的心境具像為眼界能看到的實境畫面,透過這個真實的畫面給每個觀賞的人都可透過潛在的靈魂自由的進出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當然內心都有回歸自然的衝動,或許我們不能隨時倘遊山水之間,但面對我的作品您卻可寄情於眼前的山水間。 本論文共分有六章節,第一章緒論有四小節,主要內容為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和名詞釋義,第二章「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共有四小節,主要內容是論述南宗與北宗的意象型態,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山水結構分析和歷代的著名山水畫家的介紹,第三章「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共分有三小節,主要內容有象徵性的符號組合分析,多點透視的畫面與遷想妙得山水的創作意境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所要分析的內容為創作的理念與歷程,創作內容與題材的選擇與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個人創作作品解析,本章以演進的過程分為雄壯系列、意境系列、現代系列,第六章結論,本章為對筆者過去創作上的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墨染水鄉山城-方紫泉創作論述
    (2019) 方紫泉; Fang, Tzu-Chuan
    論文主題「墨染水鄉山城」是以中國山水畫形式,運用筆墨與彩墨之媒材繪畫描寫觀賞生平對週遭大自然景物的自娛,同時透過大自然的描繪可展現自我的見識。 筆者以至國內外各地遊山玩水的旅程中,將所見不同區域的大自然風景及特殊人文魅力的視覺響宴及親身的體驗,以想像用語言描述出杜撰的故事,將腦海中製造的圖像繪畫出來。換句話說在創作過程中是自由驅馳,直到作品完成之前是無法百分之百預知其成果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直到與人共享,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 本論述中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第二章:闡述「水鄉山城」景觀寫生之動機、古今山水生態的對話、傳統墨染的風格演變及中西方景物觀。第三章:個人創作理念、創作的思維、筆墨的呈現、觀念的改變與創新。第四章:個人創作解析與表現、創作題材的收集、作品構圖的經營、筆墨特性與技法的呈現。第五章:個人作品解析。第六章:為本文的一個結論及個人期許與展望。
  • Item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2019) 楊采頻; Yang, Tsai-Ping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是水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