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陶醉人生─張敏浩水墨創作論述
    (2013) 張敏浩; Chang Min-Hao
    本研究從陶的意象意涵出發,探討物象再現的水墨趣味,試圖將陶的器形與繪畫圖像發生關聯,並跨越純藝術領域,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切入,探討個人思想受社會氛圍感染的心理變化現象。 筆者以現代生活中較常見的陶器造形為主要符號進行水墨畫創作,使現代常見的陶器造形融入水墨畫中成為主要描繪的對象,彰顯出現代水墨畫的趣味與美感。 在緒論中闡述了研究動機及目的等,並將本文的重要詞彙加以定義。第二章探討水墨畫的墨趣與造形藝術表現。第三章以陶瓷器造形作為主軸,探討畫作中關於陶瓷器的描繪並說明陶瓷器圖像的主要象徵意涵。第四章創作內涵與形式,作者從畫面組構與視覺焦點的營造,畫面經營位置與空間布白的運用,水墨材質肌理與色彩的再探,來說明創作的形式與媒材和個人的創作意念。第五章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說明創作理念經研究落實與產出作品的由來,藉由作品闡述省察個人理念。第六章結論。除整理歸納個人創作之理念與心情,更期許自己能在創作上有所突破與繼續發展之。
  • Item
    圓的神話─楊英風雕塑造形之研究
    (2011) 吳靜汸; Wu Ching Fang
    打開戰後台灣美術,如果說黃土水以強烈的寫實風格開創了現代雕塑,那麼,楊英風則是將雕塑帶入抽象階段的標竿。楊英風一生創作風格多變、媒材創新,涵蓋層面廣泛,從平面到立體、具象到抽象,一生創作逾三千餘件。不論視覺型的寫實或內省型的抽象作品,內在思想豐富,創作造形表現多元,對台灣現代雕塑有一定的影響力。 本論文旨在藉由楊英風創作思想的本源,探究楊英風雕塑造形風格之演變及其影響。楊英風創作語彙看似簡單,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推敲,比我們所解讀的還要複雜;其造形風格大多有所依循,卻又難以明確歸類。1957年以降,一陣抽象前衛西潮席捲而來,許多藝術家開始對簡化抽象藝術,新知若渴,雕塑家也不例外的傾向幾何構成造形發展。正因如此,筆者試著從中國太極的概念,歸納有形、無形物質與無形境界;再藉西方數理「零」與無限的「壹」概念,推衍其造形變革。希望能揭開楊英風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理念,更顯現楊氏這一生所追求的精神調和、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西方的文化意念,以為「形」純粹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而從中國文化生活的應驗來看,「形」是自然的有機體,是經歷宇宙自然風吹雨淋,各樣生存上的淬礪,形貌自在流露的一種存在。 筆者冀望透過此項研究,從楊氏的小我具體「明月」緣起,到不規則的、永無休止不分內外的莫比烏斯(Moebius)金屬帶,乃至象徵大自然的整體。從理性走向感性的西方與從感性走向理性的東方,東西方開始的角度不同。藉中國陰陽五行說、西方數理科技角度之不同,試著去揣摹藝術家創作的思維。從楊英風雕塑創作之「○」與「-」造形風格,勾勒出藝術家思索的向度,為其雕塑造形重新做應證與註解。
  • Item
    中式青花餐具設計之研究
    陳靜宜; Chen, Jing Ei
    中國青花瓷器自唐代(約西元九~十世紀)創始以來,至今約有一千年歷史 。而今日台灣對於青花瓷之生產,仍以仿古青花、欣賞瓷及因襲傳統的生 產為主;且目前台灣之青花餐具多數仍仰賴日本或大陸進口,而台灣本地 所產以粗瓷製品者多。鑑於此,本研究可分為二大階段,前階段乃以文獻 探索為主,針對傳統青花餐具之設計作一番探究,擬從傳統中尋求現代青 花餐具設計之精神與方針;故後階段乃依前階段之研究,探索現代青花餐 具紋飾設計之面貌。本研究共分為五章,茲簡述如下:第一章 緒論簡要 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名詞釋義、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作為 本研究之起始。第二章 傳統中式青花餐具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研究、實物 觀察與歸納分析法,探索中國傳統青花餐具之種類與形制,並對各類式餐 具之名辭作整理。再針對中國傳統青花餐具上之紋飾題材類型加以歸類, 並探討其意涵;最後並論及青花餐具紋飾之來源,以供現代青花餐具紋飾 題材選擇之參考。第三章 傳統中式青花餐具紋飾設計分析延續第二章之 研究,對於傳統青花餐具之紋飾,分析其表現風格與彩繪技法;並自現代 設計的觀點,分析陳述其構成方式與形式原理。第四章 現代青花餐具紋 飾設計探索本章為設計創作探索。首先簡述傳統青花餐具設計上之問題點 ,現代青花餐具紋飾設計上的機會點;並據以擬出現代青花餐具之設計方 針,作本創作研究之設計策略;最後呈現出本創作研究之成果。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總結本研究之結果,並提出對相關業界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體認:器形與紋飾具有密切之關聯性,尤其是從事於 紋飾設計時,器形應是設計者首先考量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