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張天健創作自述
    (2012) 張天健; Chang, Tien-Chien
    藝術是追求自由的途徑,而且具有普遍性,可以成為人們追求自由的通路。 創作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才能在各種的表現形式、媒材與題材之中有所取捨。而畫家征服內心的茫然之後,將所思所感順暢的表達出來,那創作便是自由表現的一部份,為擺脫生命侷限的努力。 論文由〈我追求藝術的歷程〉談起,敘述藝術觀養成的背景,並例舉啟發與影響我的藝術家。接著再談論我的藝術觀──什麼是藝術?藝術追求什麼? 藝術是一種文化創造的行為,無所謂進步與退步。而創作的意義在於新,但“新”並非完全的無中生有,而是舊有中的新創見,以有限的形式表達無限情思。它必須建立在互動的行為中,並且是有意識的創作,感性與理性的協調。 藝術的目的,涵蓋於探索自然、宇宙與人生之中。藉由創作,來宣洩情緒與分享情感,而使命感,便是持續創作的動力泉源。在創作的過程中,釐清自我、探索自我與完成自我。 文中分析了寫實與抽象的概念,論及形式表現在創作中的意義,並且提出了對今日藝術環境的反抗。藉由先輩的經驗,指出以美與善為創作的目的,人文主義為藝術發展的方向。最後闡述我的風格如何建立,並例舉作品,敘述創作的過程,將藝術觀具體實踐的經驗以文字記錄下來。
  • Item
    天光閑影共徘徊--陳倩芳水墨創作與研究
    (2010) 陳倩芳
    本研究從觀察水中倒影所呈現的景象出發,探討宇宙萬事萬物相對的關係。從常中求其變,從變中求其常;從虛中現實,從實中現虛,以顯現虛實之間的不同與呼應。試圖留住倒影虛幻的那片刻,並藉之表現心境。創作採自然寫生方式,以水為介質,闡述中國水墨畫中虛實相生的獨特性。 以畫論為基礎,並從老莊思想美學中「虛實、意境」的論點來探討主題。嘗試以繪畫理論,來詮釋自然景物的倒影如何化轉化成藝術作品的可能,及畫家如何經營畫面虛空的部分,營造看似平凡但卻令人折服的美感。將所研究的結果加以歸納,運用在自我的創作上。創作主題選擇台灣山林景色,沈浸其間,並努力以純粹而率真態度畫出我心景色。 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倒影虛實的理念探討(二)倒影在東西方藝術家的表現與意涵(三)創作理念(四)作品分析四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7年至2010年間以寫生倒影意象為主要的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結合理論分析,來做為創作的目標。
  • Item
    自我的存在-郭錦屏動物寓言性水墨創作
    (2018) 郭錦屏; Kuo, Chin-Ping
    本文是以個人的存在意義為論述主軸,探討筆者在現實的社會環境裡,為能保有個體獨立的存在意義與自我價值,對任何境遇所選擇的自由,並透過信念及希望確立人生觀,在逐步建構出「理想的我」過程中,試以繪畫藝術記錄內在情感狀態所經歷的轉變。 為脫離對生命體驗的虛幻敘述,筆者以動物作為一種象徵和隱喻,將抽象以及模糊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動物的實體形態,試以兩者概念間的共同性為基礎,牽引起彼此的關聯,再透過寓言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筆者對於現階段人生意義的探索與抉擇。 本研究論文共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部分為說明研究本文初期所建構之概念。第二章為學理依據,以存在主義為基礎立論,再從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 1905-1997)的意義治療學與馬色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希望哲學來深入闡述現代社會下,當人於自身環境中找尋存在意義時其心理所感受到的歷程變化。第三章即透過以上研究,強化創作理念並說明實踐部分是以動物喻己的創作形式,通過梳理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後以寓言的表述手法達到情感寄託的目的,並說明作品內容的主要構成要素。第四章則以四個系列的創作,詳細解析每件作品的理念、表現方式與創作過程。第五章為結論,在消化外在新知識與梳理內在精神價值後,期待能以更成熟的心智來面對日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