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01)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 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 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 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 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 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 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 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 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 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
  • Item
    大池小魚或小池大魚?—高中環境對學生學習結果評估。
    (2007-01-01) 王麗雲; 吳齊殷; 游錦雲; 楊志堅
  • Item
    網路使用者與非網路使用者的社會意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1-04-??) 吳齊殷; Chyi-In Wu
    網際網路虛擬空間生活的經驗,到底對個人的真實日常生活,有何實質的影響?。這個問題不應該只是一個理論的問題,它其實更應該是一個實證的問題。因為,虛擬的網路生活空間,所提供的是無窮的自由想像與創造的機會,它讓人們有絕對的機會實驗或嘗試新的事物。因,要回答以上的問題,應該要從實證的資料著手,才能深入理解:人們在這個新天地中的實驗與嘗試經驗,如何回過頭來,重新「塑造」或重新「建構」人們日常真實社區生活的行為與感受。 本研究之目的乃在於找出可以進一步驗證的研究假設。從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中,至少可以提出兩個可以進一步驗證的研究假設。第一、個人在從一般平民轉化為網民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似乎不是單向線性連續發展的歷程,而是一種類似階梯式需跟越一道一道門檻的超越躍升路徑。每個階段的門檻高低不一,因此向下一階段邁進所需之努力程度亦不同。而這些都會反映在當下網路使用者對網際路環境的觀感與體認以及因此而投射的心理、社會意向之中。第二、不同性別的網路使用者在網際網路虛擬空間裡,可能有著不同的遭遇。性別的刻板印象在網際網路中的影響作用,值得仔細觀察解析。以本研究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這是非常值得而且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的議題。
  • Item
    釋放台灣的社會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07-04-??) 吳齊殷; 陳怡蒨; 黃心怡
    1990年代後隨著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變。國家力量的投入、私人領域的地位以及電子傳媒所帶來的影響等,皆為社會的變動 帶來新動力。這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去探討這股轉型力量是如何形成?是否能普遍地應用到不同社會脈絡的理解上?從這個基本問題出發,我們認為這個轉型力量主要 是透過公共資訊、科技技術與社會活動的各種協力合作的方式所產生,資訊時代的技術、知識與連結網絡打破許多傳統階級社會的既定框架、地理距離的隔閡。資訊 與知識、人際交往互動、地理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社會距離與社會位置有了全新架構的可能,同時也帶來新的社會力量基礎。本文依循社會學的思考,討論資訊時代裡 公共領域、資訊取得與知識分享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討論三者相互合作、流通所帶來的轉型力量與可能性。我們認為釋放社會力的理論依據在於,知識取之於社 會,也該回饋給社會。然而,公共領域裡公共資訊的開放流動是轉型力量的環境要件;而行動者本身的能力與行動者相互之間的溝通與知識共享則是知識創新、創發 價值的重要機制。為了進一步具體說明,結合當下許多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共同創作與資訊共享的一些實例,來說明本文的理念與實際運作的結果。
  • 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