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國小二、三年級學童朗讀流暢能力之成長模式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12-??) 張郁雯; Yuwen Chang
    朗讀流暢性測驗常用於設定學童的成長目標以及監控其學習進展。先前以課文為測試文本的研究指出朗讀流暢能力的成長符合線性模式。本研究以標準文本探討國小二、三年級學童朗讀流暢能力的成長模式並估計其成長率。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兩所小學的二年級學生57名,三年級學生51名。每三週個別施測一次朗讀流暢測驗,一個學年共施測13次。以階層模式分析資料,結果發現分段成長模式比線性成長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較好,意即學童在同年度的上、下學期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二上、二下、三上以及三下每個學期可以進步的字數分別為13、18、20和6個字。二年級上學期初,每分鐘朗讀的正確字數平均為109個字;三年級上學期初約為137個字,下學期期末平均為165個字。二年級學童在學期初的朗讀流暢能力與其成長率之間沒有顯著之相關。然而,在三年級上學期,朗讀流暢能力與其成長率相關值為0.32達顯著水準。下學期成長率與朗讀流暢初始能力卻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最後,作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朗讀流暢性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意涵提出討論。
  • Item
    影響數位閱讀表現的學生與環境因素:PIRLS 2016 資料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張郁雯; 柯華葳; Yuwen, Chang, Hwawei, Ko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學生個別因素(紙本閱讀能力、性別、閱讀自信、電腦使用自我效能)以及環境因素(家庭學習資源、家中數位設備與數位使用經驗)對國小學童數位閱讀表現之影響。資料來源為13 個國家共69507 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PIRLS 2016 紙本以及數位閱讀表現與相關問卷資料。運用IDB Analyzer 第四版進行相關與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紙本閱讀能力、閱讀自信、電腦使用自我效能、電腦使用經驗、家庭學習資源以及家中數位設備能共同解釋數位閱讀表現49%-73%的變異。其中,紙本閱讀表現大約可以解釋六成數位閱讀表現的變異,顯示兩者涉及共同的歷程,但數位閱讀也需要異於紙本閱讀的技能。雖然大多數國家紙本與數位閱讀表現是女生表現優於男生,當控制了紙本閱讀成績,僅剩四個國家數位閱讀表現的性別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多數國家兩性的閱讀落差不因閱讀形式而有所不同。家庭學習資源可以分別解釋數位閱讀表現與紙本閱讀表現變異的14%和16%,家庭學習資源透過對紙本閱讀之影響間接影響數位閱讀表現,但仍有0.6%-2.3%的變異是家庭學習資源直接影響數位閱讀表現。閱讀自信每增加1 分,數位閱讀表現平均可以增加16 分;而電腦使用自我效能每增1 分,數位閱讀表現平均增加4 分。閱讀自信的重要性高於電腦使用自我效能。電腦使用經驗與數位閱讀表現的關係,因國家不同而不同。使用電腦和數位閱讀能力的關係也因所從事的活動性質不同而不同,意味著學童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比數位近用對數位閱讀能力更為重要。
  • Item
    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張郁雯
    「學習如何學」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能夠有效地運用資料則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國小學童運用資訊能力的檔案評量系統並透過試作初步檢驗其效度。此評量系統的架構建立於資訊素養教學的歷程模式上。系統發展含結合各學習領域的實作作業設計、作業的評量規準、檔案結構、以及檔案系統的信效度研究。其特色為以大六教學法為理論架構,實作作業融入各學習領域以及考慮教學現場情境。目標在整合課程、教學與評量達到以基本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架構的要求。透過資訊素養教育文獻的探討、教師訪談以及國語、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內容分析,研究者呈現如何進行檔案內容規劃、檔案作業類型分類、設計檔案實作作業以及評分表。檔案效度的探究上,著重 Messick (1995)所主張建構效度中的幅合/區辨效度、後果效度以及實質面。效度研究結果顯示檔案對學生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有正面的影響。檔案幅合效度可接受,但區辨效度並不理想。學生在解決作業的資訊問題時,必須用到大六歷程。
  • Item
    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03-??) 洪儷瑜; 陳淑麗; 王瓊珠; 方金雅; 張郁雯; 陳美芳; 柯華葳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目前閱讀障礙研究和實務的趨勢,測驗篩選或教師轉介是發現閱讀障礙學生的第一關,本研究依據柯華葳等所擬定的閱讀障礙學生診斷六階段的流程,探討篩選或轉介不同發現閱讀障礙的來源之正確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北、南、東三區各一所國小、國中之小二、小四和七年級為實驗對象,共1126 位學生參加,依據診斷流程最後獲得95 位閱讀障礙學生。本研究依據不同階段所得之疑似閱障學生和最後確定的閱障學生為對象比較兩種發現閱障來源,結果發現篩選所佔比率比較大,約九成的閱障學生可以被篩選出來,在第一階段的疑似閱障學生也以篩選的正確率較高,以最後確認閱障的學生,所得敏感度,也是篩選高於教師轉介。篩選或教師轉介在性別或閱障的亞型比率未見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區域和閱讀能力卻見二者間的差異。教師轉介比較被學校肯定,但過低的發現率、教師個人偏好或區域對教師培訓制度的程度都會影響轉介的比率和正確性,雖然本研究的教師轉介並未見明顯偏見,但研究發現在小四、七年級階段,篩選工作仍是發現閱障學生的最佳來源,但在小二,篩選功能不若高年級,建議低年級的第一關篩選和教師轉介並用。最後對於閱障的診斷工作和未來研究提出其他的建議。
  • Item
    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張郁雯
    「學習如何學」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能夠有效地運用資料則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國小學童運用資訊能力的檔案評量系統並透過試作初步檢驗其效度。此評量系統的架構建立於資訊素養教學的歷程模式上。系統發展含結合各學習領域的實作作業設計、作業的評量規準、檔案結構、以及檔案系統的信效度研究。其特色為以大六教學法為理論架構,實作作業融入各學習領域以及考慮教學現場情境。目標在整合課程、教學與評量達到以基本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架構的要求。透過資訊素養教育文獻的探討、教師訪談以及國語、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內容分析,研究者呈現如何進行檔案內容規劃、檔案作業類型分類、設計檔案實作作業以及評分表。檔案效度的探究上,著重 Messick (1995)所主張建構效度中的幅合/區辨效度、後果效度以及實質面。效度研究結果顯示檔案對學生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有正面的影響。檔案幅合效度可接受,但區辨效度並不理想。學生在解決作業的資訊問題時,必須用到大六歷程。
  • Item
    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03-??) 洪儷瑜; 陳淑麗; 王瓊珠; 方金雅; 張郁雯; 陳美芳; 柯華葳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目前閱讀障礙研究和實務的趨勢,測驗篩選或教師轉介是發現閱讀障礙學生的第一關,本研究依據柯華葳等所擬定的閱讀障礙學生診斷六階段的流程,探討篩選或轉介不同發現閱讀障礙的來源之正確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北、南、東三區各一所國小、國中之小二、小四和七年級為實驗對象,共1126 位學生參加,依據診斷流程最後獲得95 位閱讀障礙學生。本研究依據不同階段所得之疑似閱障學生和最後確定的閱障學生為對象比較兩種發現閱障來源,結果發現篩選所佔比率比較大,約九成的閱障學生可以被篩選出來,在第一階段的疑似閱障學生也以篩選的正確率較高,以最後確認閱障的學生,所得敏感度,也是篩選高於教師轉介。篩選或教師轉介在性別或閱障的亞型比率未見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區域和閱讀能力卻見二者間的差異。教師轉介比較被學校肯定,但過低的發現率、教師個人偏好或區域對教師培訓制度的程度都會影響轉介的比率和正確性,雖然本研究的教師轉介並未見明顯偏見,但研究發現在小四、七年級階段,篩選工作仍是發現閱障學生的最佳來源,但在小二,篩選功能不若高年級,建議低年級的第一關篩選和教師轉介並用。最後對於閱障的診斷工作和未來研究提出其他的建議。
  • Item
    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發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張郁雯
    「學習如何學」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能夠有效地運用資料則是能夠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國小學童運用資訊能力的檔案評量系統並透過試作初步檢驗其效度。此評量系統的架構建立於資訊素養教學的歷程模式上。系統發展含結合各學習領域的實作作業設計、作業的評量規準、檔案結構、以及檔案系統的信效度研究。其特色為以大六教學法為理論架構,實作作業融入各學習領域以及考慮教學現場情境。目標在整合課程、教學與評量達到以基本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架構的要求。透過資訊素養教育文獻的探討、教師訪談以及國語、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內容分析,研究者呈現如何進行檔案內容規劃、檔案作業類型分類、設計檔案實作作業以及評分表。檔案效度的探究上,著重 Messick (1995)所主張建構效度中的幅合/區辨效度、後果效度以及實質面。效度研究結果顯示檔案對學生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有正面的影響。檔案幅合效度可接受,但區辨效度並不理想。學生在解決作業的資訊問題時,必須用到大六歷程。
  • Item
    科學表現的兩性差異縮小了嗎?-國際科學表現評量資料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張郁雯; 林文瑛; 王震武; Yu-Wen Chang; Wen-Ying Lin; Jens-Wu Wang
    本研究分析TIMSS 1999、2003、2007以及PISA 2006台灣男女學生在科學表現上之性別差異。所有學生依照科學表現之分數分成四個人數相等的能力群組。檢視四組學生在平均值、標準差以及人數比例上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雖然整體男女生在科學表現的平均值差異不大,然而,男生分數的標準差一致的高於女生。高分組與低分組平均值差異、標準差比值以及人數比例上大部分有顯著差異。在低分組,女生平均分數高於男生,在高分組,則是男生平均分數高於女生。兩組的標準差都呈現男生大於女生,而高分組男生人數明顯多於女生。TIMSS與PISA在兩性差異上的結果並不一致。八年級的兩性差異似乎比四年級稍微大些。未來研究須注意樣本能力水準並採用多元的統計量數。
  • Item
    對比效應對學業自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9-??) 張郁雯; YUWEN CHANG
  • Item
    科學教育有助於消除迷信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3-??) 王震武; 林文瑛; 張郁雯; Jennwu Wang; Wenying Lin; Yuwen Chang
    本研究的目的在釐清科學教育與思考統整性的發展之關係。假如科學教育使人趨於理性,則隨著科學教育年限的增長,迷信式思考便會逐步削弱,而思考的統整性則會越來越強,這也是科學教育有助於破除迷信的真正意涵。本研究針對小、中、大學生,以三個實驗分別去釐清他們對命相、風水、鬼神三類議題的思考之統整程度。每個實驗呈現兩個故事,每個故事均包含一個關於命相/風水/鬼神的說法,但兩故事的說法是彼此矛盾的。參與者須以五點量表表示他對每個說法的接受度。三個實驗結果非常類似,不論是關於命相、風水或鬼神議題的思考,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長,參與者對這些說法的接受度趨於下降。然而,參與者對兩個矛盾說法的反應相關係數卻顯示,參與者的思考是局部統整的,而且此局部統整現象遍通於命相、風水與鬼神類議題的思考,並隨教育年限的增長而趨於明顯。換句話說,偏重科學知識的科學教育,除了明顯增進受教育者懷疑精神外,在思考上,並未能成功的教導最重要的科學理性─思考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