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参與加速制加拿大青少年資優生之心理適應經驗探討
    (2021) 王心怡; Wang, Hsin-Yi
    本研究以參與溫哥華教育局與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合作的二年間完成五年中學課程,16歲以前即進入UBC就讀的大學轉銜教育計畫(University Transition Program, UTP)中的12名15-16歲學生為例,採增強版關鍵事件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瞭解參與UTP加速制學習的資優生,在二年中關於心理適應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經整理歸納,結果如下: 資料分析得出助益事件分為15類,阻礙事件分為9類。這些類別進一步分為四個主要領域: 1.個人內在過程(領域I)中,動機足夠的跳級資優生,面對因為跳級而產生的學習壓力,能夠善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自主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而因為加速的時間壓力,時間管理是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2.家庭因素(領域II),家庭氣氛多為溫暖、關懷,家人相處融洽,父母的教育背景對於資優生的課業上的幫助及生涯決定都有明顯影響性。 3.學校環境因素(領域III),UTP的加速制與人數少優點是省時且照顧到每一個人,但缺點也因為時間少、人數少,而缺乏多元探索的機會,另外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的衝擊,沖淡了華人對成績的堅持。 4.社會環境/資源(領域IV)雖然只是高中生,也無法與社會脫節,家庭的經濟、生涯選擇仍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根據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輔導老師必須了解資優生的特質和心理需求,以及影響資優生心理調適的助益因素和阻礙因素,才能夠有效協助資優生有健康的心理調適。 2.應協助資優生對自我資優特質的了解,有助於掌握自我狀態。 3.幫助資優生父母建立資優教育的正確觀念,以及父母支持團體。 4.在加速課程的規劃上應注意到因時間縮短所造成的特殊需求,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機會。 5.在社會環境應重視資優生的特殊需求,給予最適安置,以發揮其潛能。
  • Item
    女孩們的課業生活:高中女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
    (2007) 王心怡; Hsin-Yi,Wang
    近年來學生文化常被視為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生的想法與教育工作者不同時,教育就很難成功,國內近幾年來雖有許多學生文化的研究,卻鮮少以高中學生作為探究對象,特別是高中女學生。基於此,本研究主要在探究高中女學生文化,特別著重於高中女學生的課業生活面向。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在定義上的廣狹將會使文化研究有所不同,而在1961年一批從事醫學院學生文化研究的學者們(Becker、Geer、Hughes和Strauss),將文化視為是學生們所共享的「觀點」,本研究將承此看法,探究高中女學生們所共享的觀點。 本研究採取民族誌方法,選擇一所公立的女子高級中學(化名為中間女子高中)的一個文組班級與一個理組班級,共兩個班級,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參與觀察,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觀察和多次的訪談方式,收集以課業生活方面為主的高中女學生文化的相關資料,再分析整理資料,並進一步詮釋與討論。透過田野研究的過程,瞭解高中女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以及她們對自己和對課業生活的觀點。就課業生活方面而言,高中女學生文化的內容可以歸納出四個部分,分別是女學生的學校觀、課程觀、組別觀以及未來觀,就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歸納出以下的結論: 一、高中女學生文化是順應學校的文化。 二、高中女學生的課業生活反映出了傳統的性別觀念。 三、學校維持並強化了高中女學生的傳統性別觀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者個人的反思,並且依據研究過程中曾遭遇到的困難和限制,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研究的參考。
  • Item
    教育分流與性別再製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2010-06-01) 黃鴻文; 王心怡
    本研究以民族誌研究法描述與比較女子高中文組與理組中段班各一班女生的學生文化。在傳統「男理工、女人文」的觀念下,高中分組成為性別隔離的重要機制,使文、理兩組學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並使這兩種文化兩極化。本研究選擇憂灣北部一所女子高中文組與理組各一班女生為對象,發現兩者的文化大同小異。理組女生表面上發展出順從學校的文化,實際上仍接受傳統的性別偏見,甚至看不起同為女性的文組女生。文組女生雖然創造與學校主流文化相反的文化,卻傳遞傳統女性的角色特徵。兩班女生雖然都「洞悉」父權體制的意識型態,也有些許文化抗拒,仍然無法擺脫父權體制的「限制」。轉化男性宰制的結構誠非易事,但從女生對結構的「洞悉」很難否認跨越性別界域的可能性,而女生的升學概念對性別偏見頗有抑制之效。若能找到抑制性別偏見的其他文化概念,若有更多女生能勇敢地挑戰性別障礙,仍然可以轉化性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