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區糖尿病防治之需求評估(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2-12-01) 劉潔心; 劉貴雲; 郭鐘隆; 賴妙芬; 陳合如; 楊智琳本研究為二年的社區糖尿病防治研究計畫,主要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社區介入策略,來提昇社區居民對糖尿病防治活動之參與和行動能力。研究第一年是希望透過求。本文主要呈現第一年時進行石牌地區社區分析與診斷的過程及結果。研究者採面對面方式對社區意見領袖做深度訪談,進行一手資料的收集;而二手資料收集的方式主要採取各里里辦公室要矩公所、衛生所等行政單位索取現有的人口學特徵、生命統計資料與醫療保健服務的現況。 社區分析的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及建議:1.社區背景方面,社區內商業、醫療與交通資源豐富,有利於組織運作的推展,但社區內組織間的缺乏互動和資源的共享,導致人力、物力資源有重複使用的現象,可加強與現有組織與資源的利用性和合作性,來共同推動糖尿病防治。2.社區健康狀態方面,一般民眾對於糖尿病的預防知識尚未普及未來可增加民眾對糖尿病的認識並擴大篩檢層面,以增進居民健康的生活型態。3.社區健康照護方面,目前石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結合里辦公室、保健志工隊來辦理,未來在糖尿病議題的推廣上,可充皆結合社區內的醫療資源,促進民眾對社區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和可獲性。4.社區社會支持方面,社區所提苳的社會福利資源,可多配合及運用國家政府的政策來供給服務,如獨居老人居家照護、焚化爐回饋津貼的使用等。未來將依據此結果擬定本研究第二年糖尿病防治介入策略,另期待能提供此茉區分析及診斷的過程,給相關健康促進學者及衛生單位行政工作者進行茉分析與執行糖尿病防治策略之參考。Item 社區健康媒體之發展與評價-健康訊息傳播與社會行銷策略探討(2001-04-21) 劉潔心; 晏涵文; 劉貴雲; 邱詩揚; 廖梨伶; 李佳容; 賴妙芬; 羅逸平Item 社區媒體對居民綠色消費行為之影響成效研究(2001-04-21) 劉潔心; 賴妙芬本研究旨在發展有效的社區媒體策略,並進一步探討社區媒體介入計畫在提升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的效果及居民對社區媒體的評價。本研究根據第一年的需求調查研究結果,以及運用健康訊息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策略,設計出以「閱聽人興趣為主」的媒體介入管道及教育內涵,針對社區不同族群的需求發展出三種不同特色的社區媒體。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選擇台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居民,並以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出符合樣本母群人口特性結構之最小樣本數351人為研究樣本群,經訪員訓練後,前測回收有效訪視問卷314份(回收率89.5%),後測回收222份(回收率70.7%),前後一致者為176份(回收率50.1%)。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社區媒體介入後發現居民的綠色消費覺察度、知識、及其自我效能等變項具有顯著的立即性提昇效果;但在綠色消費態度和相關行為上則未達顯著水準。Item 社區糖尿病之需求評估─以石牌地區為例(臺北市 : 臺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 2002-12-01) 劉潔心; 劉貴雲; 郭鐘隆; 賴妙芬; 陳合如; 楊智琳本研究為二年的社區糖尿病防治研究計畫,主要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社區介入策略,來提昇社區居民對糖尿病防治活動之參與和行動能力。研究第一年是希望透過求。本文主要呈現第一年時進行石牌地區社區分析與診斷的過程及結果。研究者採面對面方式對社區意見領袖做深度訪談,進行一手資料的收集;而二手資料收集的方式主要採取各里里辦公室要矩公所、衛生所等行政單位索取現有的人口學特徵、生命統計資料與醫療保健服務的現況。 社區分析的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及建議:1.社區背景方面,社區內商業、醫療與交通資源豐富,有利於組織運作的推展,但社區內組織間的缺乏互動和資源的共享,導致人力、物力資源有重複使用的現象,可加強與現有組織與資源的利用性和合作性,來共同推動糖尿病防治。2.社區健康狀態方面,一般民眾對於糖尿病的預防知識尚未普及未來可增加民眾對糖尿病的認識並擴大篩檢層面,以增進居民健康的生活型態。3.社區健康照護方面,目前石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結合里辦公室、保健志工隊來辦理,未來在糖尿病議題的推廣上,可充皆結合社區內的醫療資源,促進民眾對社區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和可獲性。4.社區社會支持方面,社區所提苳的社會福利資源,可多配合及運用國家政府的政策來供給服務,如獨居老人居家照護、焚化爐回饋津貼的使用等。未來將依據此結果擬定本研究第二年糖尿病防治介入策略,另期待能提供此茉區分析及診斷的過程,給相關健康促進學者及衛生單位行政工作者進行茉分析與執行糖尿病防治策略之參考。Item 促進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之介入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3-12-01) 賴妙芬;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並進一步探討教育介入之成效。 本研究採「不等組之實驗前測後測設計」,以臺北市路牌地區吉慶里和石牌里現有的社區糖尿病患共49位為實驗對象。實驗組在教育介入之前一週進行前測,並接受四週的尿病教育介入計畫,於教育介入之後一週進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效果。前後測問卷一致者為34人,其中有24人參與完整課程。為考慮研究設計之嚴謹性,採「對照組後測之設計」,因此於實驗對象實施後測之同時,選取相鄰之奇岩里和東華里現有的糖尿病個案進行後測,作為對照資料,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比較。 本研究所得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社會支持」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充能效果」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同時實驗組「掌控力」、「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顧行為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之「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之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結合社會認知理、社會支持、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模式與充能理念於「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教學,能有效的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可見於以「全人」的充能觀點來教育,增進患者對社區生活資源的利用,且此具理論背景和策略之介入計畫,是具有效果的。建議在未來相關研究的推動上,考慮病患的心理社會和生活環境層面,有效結合社區中的生活資源和醫療服務,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和策略於糖尿病教育,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嘗試。Item 社區糖尿病防治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石牌地區為例(臺北市 :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2003-04-01) 劉潔心; 陳合如; 楊智琳; 林怡君; 賴妙芬本研究為糖尿病防治二年期介入計畫之第一年社區評估及現況調查研究部分成果,主要目的是藉由社區需求評估診斷及現況調查分析後,擬定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之糖尿病防治介入計畫,並於第二年執行介入計畫及評估社區層面介入成效。本文將呈現第一年研究之研究成果,為利用社區糖尿病防治需求評估問卷之調查,研擬符合社區民眾需求之相關介入策略。本研究以石牌地區九個里之18歲以上居民為研究對象,採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共發出1140份問卷,回收656份有效問卷(回收 率57.5% )。 本研究在社區居民健康生活型態上有以下幾點重要發現:1.社區居民中,年齡層高者其自覺健康狀況為最差,但是年齡層高的飲食和運動行為反較年齡層低為佳; 2.社區居民在飲食行為方面最重要的預測變項是自我效能,運動行為方面的重要預測變項是自覺行動障礙,自覺健康狀況上的重要預測變項亦是自我效能;3.關於社區可運用的人力資源及物力資源方面,居民認為最常用的人力資源為家人,物力資源則為社區的醫院、社區診所、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因此未來社區糖尿病教育介入及設計教育媒體訊息時有以下建議:1.在設計與執行糖尿病教育活動上,應加強對18-39歲的居民的糖尿病防治教育,建議可透過國中、小學生影響其家長,藉由親子互動推動18-39歲社區居民從事糖尿病防治行為;2.在設計社區教育介入及設計教育媒體訊息時,應加強飲食行為的自我效能,並提供減少運動行為的自覺行動障礙之策略,以增強居民採行糖尿病防治行為;3.進行社區糖尿病介入活動時,可結合性區居民常用的資源如社區醫院、社區診所及里辦公室等,進行社區組織結盟,藉由社區資源整合,將更有效提升社區糖尿病防治活動的進行。 本研究期盼藉由此結果,一方面提供本研究第二年設計出適切之社區改變介入策略,同時亦提供相關社區健康促進研究者與衛生行政單位在未來擬定社區糖尿病防治策略之參考。Item 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之媒體介入成效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經驗為例(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2-06-01)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劉貴雲; 廖梨伶; 李佳容; 賴妙芬; 羅逸平本研究旨在發展有效的社區媒體策略,並進一步探討社區媒體介入計畫在提升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的效果及居民對社區媒體的評價。本研究根據第一年的需求調查研究結果以及運用健康訊息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策略,設計出以「閱聽人興趣為主」的媒體介入管道及教育內涵,針對社區不同族群的需求發展出三種不同特色的社區媒體,分別為社區報紙(針對18-55歲的上班族群)、小冊(針對55歲以上的老人)、及教育單張(針對18-55歲的家庭主婦)。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選擇臺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居民,並以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出符合樣本母群人口特性結構之最少樣本數351人為研究樣本群,經訪員訓練後,前測回收有效訪視問卷314份(回收率89.5%),後測回收222份(回收率70.7%),前後一致者為176份(回收率50.1%)。研究工具分為二類,分別為自填的結構式問卷和開放式問卷。開放式問卷為媒體訊息成效之街頭訪視問卷;結構式問卷分為二大部份,一為居民在社區媒體介入前後的綠色消費行為前後測成效問卷,另一則為居民對媒體訊息內容及成效之意見調查問卷。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1.在社區媒體介入後發現居民的綠色消費覺察度、知識、及其自我效能等變項具有顯著的立即性提昇效果。但在綠色消費態度和相關行為上則未達顯著水準。2.對綠色消費媒體的整體評價上,居民對三種社區媒體(社區報紙、小冊及教育單張)都持正向肯定的看法。分別有八成以上的上班族群、近九成的家庭主婦及社區老人表示會依報紙、單張及小冊上所教導的環保技巧去做。對應民居之媒體形成性評價結果發現,居民的整體正向評價來自於其對社區媒體設計時所使用的型式(諸如代言人的選擇、訊息策略、外在誘因、訊息內容、訊息型態)及所傳達的適切教育意涵的高度滿意度上。 因此,本研究建議日後研究,若目的在提昇社區居民的綠色消費共識、增加其對綠色消費的知識,及其自認為有多少把握去做的自信心提昇上,運用設計良好的社區媒體是一項良好的介入策略。但,若研究目的更進一步要立即看出環境行動上的效果,則最好同時運用社區組織及人際互動的相關策略,或能收更大之介入效果。Item 社區健康媒體之發展與評價-健康訊息傳播與社會行銷策略探討(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0-12-01) 劉潔心; 晏涵文; 劉貴雲; 邱詩揚; 李佳容; 廖梨伶; 賴妙芬; 羅逸平本研究旨在運用健康訊息傳播及社會行銷策略發展有效之社區媒體介入策略。本研究設計出三種以「閱聽人興趣為主」的媒體內涵,分別包括(1)社居報紙:針對上班族(2)小冊:針對社區老人(3)單張:針對社區媽媽。研究對象立意選取台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採系統分層隨機抽樣,共回收有效樣本222份問卷。本研究工具共分為二種(一)社區居民綠色消費媒體訊息成效問卷(二)媒體訊息成效街頭訪視問卷。 本研究透過量性與質性的評價結果發現,三個族群對其綠色消費媒體的整體評價大部分呈現正向滿意的結果,且從教育內涵標準上也能對社區居民的綠色消費覺察度、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有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