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一路走來,何必如一—教師異化之研究
    (2007) 鄭景澤; Jehng, Jiing-Tzer
    一路走來,何必如一—教師異化之研究 摘 要 過去國內外以「教師異化」為題的研究論文,大都依循社會心理學家西門所歸納的「疏離感」五面向,佐以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探討造成「教師疏離感」的相關因素,作為改進學校制度的參考。但是,這類「教師疏離感」的研究,不但捨棄「異化」概念原有的辯證意涵,也忽視了教師作為一個主體的能動性。因此,本研究一反過去的量化模式,改採馬克思的異化勞動論,作為論述的主軸,並選擇一所臺北市的公立小學進行實地田野的觀察與訪談工作,以剖析教師主體和異化結構間的辯證過程。 本研究首先以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說明教師應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實踐「人性本質」,其具體的表現就是「工作熱誠」、「適性教學」、「變通創意」及「開放心胸」,從而彰顯「自覺自為」的主體意志。但是,在勞動力商品化的資本社會,教師工作成為了維持家計的強制勞動,而這讓上述的教師應然圖像,面臨了來自「階級處境」和「學校生態」的雙重挑戰。其一,就階級處境而言,教師將勞動力販售給國家的同時,也讓渡了主體的意志,從而在經濟上「甘願認命」,政治上「中立自律」,意識型態上「靠攏主流」,且難以產生「左右國家政策」的階級抗爭行動。其二,就學校生態而言,教師看透了「有功無賞」的待遇結構,從而呈顯出「精打細算」、「限制產出」的怠工行為,致使平庸低調的教學表現成為校園合理的工作常態。最後,教師儘管面臨到「階級處境」和「學校生態」的雙重壓迫,仍可以透過「批判性」的反省及「相對性」的思考,覺察現實的不公,化解內在的矛盾,由此採取「迂迴轉進」的抗拒策略,並且在「姊妹情誼」的團結基礎上,陽奉陰違地發動逆轉異化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