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之研究
    (2017) 于第; Yu, Ti
    過去幾十年來,高等教育機構面臨了許多的挑戰與改變,如科技快速的發展、經費的縮減、人力的吃緊、嚴苛的評鑑制度及日益漸增的競爭等;另外也面對了不少教學方法、學習成果及機構績效的轉型等問題與壓力。鑑此,為了解決這些挑戰與問題,許多圖書資訊學界的專家學者一再呼籲,大學教師與館員間建立協作關係與實施協作專案的重要性。 建立協作關係與實施協作專案固然重要,但研究者認為能夠成功建立協作關係與推動協作專案的基本關鍵要素應該是「協作文化」。然而,過去卻很少有研究談到「協作文化」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實施協作的重要,同時也極少看到有亞洲地區的研究學者或館員談論「協作文化」方面主題的文獻。 鑑此,此項研究臚列五項主要研究目的進行探究:(一)找出建構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內涵的要素;(二)探究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重視程度;(三)瞭解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間協作的發展現況;(四)探討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大學教師與館員的背景特性、與其之間協作文化程度、還有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的關係;以及(五)比較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如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程度與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之差異。 為了蒐集資料,研究者自行設計並開發了二份調查問卷,一份名為「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調查—教師問卷」是給教師填覆的;另一份名為「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調查—館員問卷」則是給館員填覆的。但由於此項研究之調查對象含括了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幾個亞洲地區的大學教師與館員,因此每份問卷各有中文及英文二個版本。基本上,此問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答者的基本背景資料,共七題;第二部分是「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係採李克特式五點量表來測量大學教師與館員的協作文化程度,共38題;第三部分則以調查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地區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之發展情況為主,包括瞭解發展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的原因、建立協作關係的方法、實施協作專案的模式、以及執行協作專案之成功因素與困難之處等;另在問卷第三部分的最後還有一個開放性問題,主要希望大學教師與館員能針對個人過去的協作經驗加以描述說明。 研究者利用SurveyMonkey線上問卷平台製作網路問卷,為了蒐集到更多的回覆,研究者透過香港、新加坡、泰國及臺灣等地的學者、教授、出版商及館員等,幫忙邀請當地的大學教師及館員回覆此網路問卷。於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期間,共收到612份回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80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約為78.43%。 問卷彙整完畢後,利用SPSS第23版本統計軟體加以整理分析。採用之統計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及成分分析法萃取出構成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的七個構面,百分比及平均數以了解受訪者對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評價,以及對整體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發展的看法及其經驗;t檢定、ANOVA檢定、平均數及雪費事後檢定法以驗證不同背景特性的受訪大學教師與館員對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評價,以及對整體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發展的看法及其經驗之差異性;另由迴歸分析檢驗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大學教師與館員的背景特性、與其之間協作文化程度、還有其之間協作發展情況的關係,最後彙整大學教師及館員針對開放性問題之回覆,以了解受訪者們的意見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探究出,有七個基本要素可以代表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內涵,並開發設計了一份以這七個基本要素內涵為主且可測量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認知程度的「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問卷」。所謂七個基本要素包括:(一)組織的協作環境;(二)協作中的相互利益與責任;(三)協作的承諾;(四)協作的領導力;(五)相互瞭解與溝通;(六)相互尊重與信任;及(七)協作的關係與互動。 除此之外,此研究也發現,在香港、新加坡、泰國和臺灣等東南亞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受訪大學教師與館員,其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文化的認知程度,以及對大學教師與館員協作發展現況的經驗或看法,確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大學教師和館員協作文化的概念在泰國及臺灣被大學教師與館員接受的程度略高於新加坡及香港;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發展情況似乎也是泰國及臺灣比較新加坡及香港來得略為積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為未來香港、新加坡、泰國及台灣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發展提出了幾項啟示和建議。除此之外,研究者認為大學教師與館員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及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是成功發展二者協作關係的基礎;還有,一個協作能否成功的實踐,決定於館員是否有強大力量的使命感,以及教師是否有強烈動機與意願;另外,相互有利應該是激發大學教師與館員彼此共同協作的最大動力;最後,「組織的協作環境」(諸如領導者的支持、學校的鼓勵政策與措施等),勢必需要加以改善,期能幫助香港、新加坡、泰國及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一個具有大學教師和館員的協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