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運用5E學習環於國中數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統計與機率』單元為例
    (2022) 翁偉閔; WENG, WEI MIN
    在108 課綱的課程變革下,培養行動力、判斷力、思考力、探索力和好奇心顯得更加重要,學生再也不是寫夠多題目就可以考得好的,教導學生要如何探究、思考就是很重要,因此本研究為探討5E學習環融入國中數學的可能性,並將研究者經由實施5E學習環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歷程中,得到的心得、省思與專業成長做彙整,提供給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教學的教師作為參考。本研究所施行的對象以研究者任教國中的九年級任教班,以九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統計與機率」為教學內容,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設計。以本研究的教學實踐的過程分析學生的學習單、回饋單和訪談內容,進行質性探討,以及研究者編制的數學學習成就測驗和學者林星秀編製之「數學學習態度量表」進行前測、後測作量化資料的分析,探討5E學習環融入國中數學的實施成效。教學實踐分析結果如下:一、5E學習環教學模式執行的歷程:(一)5E學習環教學模式與解決數學問題歷程相輔相成。(二)問題引導的鷹架是不可或缺的。(三)差異化分組教學的重要性。二、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課程實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p值<.001達顯著。 (二)學生認為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趣。 三、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課程實施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一)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p值<.001達顯著。 (二)學生認為可以更多思考、且透過操作更暸解四分位數、盒狀圖、機率 的意義、樹狀圖等單元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國中數學課程上的教學設計與參考。
  • Item
    遊戲化班級經營對於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學習表現之影響
    (2019) 張亭婕; Chang, Ting-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遊戲化班級經營對於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學習表現之影響,並探討兩組學生在創意傾向、創意表現、學習動機、學習成就的差異。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進行11週的遊戲化班級經營實驗,遊戲化班級經營之實驗組44人、傳統班級經營之控制組42人。研究工具包括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學期評量,另有教師觀察學生對於學習動機、態度之簡述敘述、學生心得回饋。本研究透過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驗上述問題,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在創造傾向之冒險、好奇、想像、挑戰等向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的語文部份,實驗組於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等向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在圖形部份,實驗組的流暢性亦顯著高於控制組,但在變通性、獨創性與精進性則無。 三、在學習動機方面,實驗組在價值向度顯著優於控制組,在預期、情感、執行意志則無。 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學期評量無顯著差異。 五、根據實驗組學生填寫課程活動回饋表,可看出多數學生在於遊戲化班級經營有正向感受,能改善行為舉止、提高學習態度、有助部份成績進步與學習動機提升。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日後進行遊戲化融入班經營之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實務工作之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的學習效益探討
    (2009) 姜善迪; Dee Ji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置一個一人一機的學習環境,以輔助合作學習策略的實施,並進一步探討環境的應用成效。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 8 個班共 240 位學生;其中 4 個班為實驗組,共 123 人;4 個班為控制組,共 117 人。研究的自變項為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是否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依變項為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與否對學習成就並無影響,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正面的提昇。此外,一人一機學習環境有下列之效益:(1)可以利用廣播軟體增進教學之管理;(2)能有效支援合作學習活動實施;(3)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很有幫助。 建議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資訊科技素養,而教師也應具備相關的資訊能力。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一人一機學習環境在不同科目與年段的應用,增加教學實驗的時間,並以質性研究方法瞭解師生的互動行為。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偏好與語文能力、學習成就之研究
    (2007) 李郁齡; Lee,Yu-ling
    本研究發現高年級學童對於課外讀物,喜歡程度前三高依序為漫畫、幽默笑話、謎語;學童選擇課外讀物內容還是比較喜愛看有圖畫的書;閱讀課外讀物最主要是為休閒娛樂;高年級學童當打開ㄧ本書時,多數學童只有對喜歡的書才能很快靜下心看。閱讀課表現與學童的語文成績比較,可發現「常被師長稱讚表現很好」的學童,有多數的人國語科成績落在優和甲;學童看電視和用電腦對於閱讀課外讀物的影響,顯示多數學童覺得自己愛看電視和用電腦之後,變得「漸漸變成不愛看書而愛看電視」、「閱讀能力變差」、「常誤用錯別字」、 「常寫火星文」、「不容易靜下來思考」;高年級學童閱讀的偏好與語文能力和學業成就的情形,較多的高年級學童認為總是和經常「寫作文很難,會產生文不對題」、「看很多圖片多文字少的書,會讓作文沒進步」、「看很多圖片多文字少的書,會讓課業成績變差」。發現閱讀課「總是」和「經常」「寫作文很難,會產生文不對題」的學童,有多數人學業成績落在乙和丙丁。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四點建議,作為閱讀課、圖書館、小學教師和教育當局實施深耕閱讀的參考。(一)對學校閱讀課之建議,制訂自一至六年級循序漸進的深耕閱讀課程,及早導正學童的閱讀偏向。(二)對學校圖書館之建議,應盡量將借還書庶務及說故事活動授權給圖書館志工分擔,而將時間與專業智能運用在主動與各班老師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協同教學合作。(三)對學校及教師之建議,各班老師應善用圖書館藏書資源並結合圖書館老師的圖書資訊專業能力,合作進行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及深耕閱讀課程的協同教學。(四)對教育當局之建議,教育當局能正視學童語文能力普遍下滑,積極修改法源引進圖書資訊專業能力的圖書館人才進駐到小學,進行配合各科目課程規劃的全面而深耕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及深耕閱讀課程的協同教學,建立學童循序漸增長的閱讀偏向,以提升學童的語文能力。
  • Item
    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2007) 周啟葶; Chou, Chi-t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分析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相關情形與交互作用;探究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英語學習成就的預測作用,以及何者為影響英語學習成就的主要預測因子;最後再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教師教學、國家教育規劃與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法。首先,蒐集相關理論與文獻,其次依據文獻分析與前導研究資料,編製「高中生英語學習經驗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在進行實徵研究中,以台北市公、私立高中生為主要母群體,抽取12所學校,共1,002位高二學生為樣本,回收問卷973份,回收率97.11%,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876份,可用率為90.03%。問卷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處理。   綜合文獻分析之結果與調查研究之發現,獲得以下結論: 一、目前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普遍良好;英語學習焦慮程度不高,主要焦慮來源為溝通恐懼焦慮;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形不足,認知練習策略為最常使用的策略,功能練習策略為最少使用的策略;英語學習成就尚可,但個別差異相當大,因此仍有提升空間。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上有部分差異存在: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整體英語學習焦慮、溝通恐懼焦慮和課室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雖然女生在師生互動焦慮、整體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形和英語學習成就上顯著高於男生,但關係非常微弱;兒童美語經驗較多和入學基測成績較高的學生,其英語學習焦慮較低,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成就也較佳;雖然每週補習時數在3~4小時以內的學生之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皆顯著高於沒有補習的學生,但關係非常微弱,而其他補習時數的學生則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成就各層面上皆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自修唸書時數的高中生在溝通恐懼焦慮和師生互動焦慮層面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英語自我效能、整體英語學習焦慮、課室焦慮、英語學習策略整體和分層面與英語學習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整體與各層面間皆達顯著相關。 四、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英語學習成就沒有交互作用存在。 五、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其英語學習成就有顯著預測力。英語自我效能為最佳預測英語學習成就的指標,英語學習焦慮和英語學習策略各層面中,則分別以課室焦慮與功能練習策略最具有預測作用。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提供高中學生、教師、 國家英語教育規劃者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國中數學科翻轉教學實施歷程之研究
    (2018) 江佳宣; Chiang, Chia-Hsuan
    中文摘要 近年來翻轉教學雖被廣泛推廣,但對第一次嘗試的資深教師來說,仍然是全新的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數學科翻轉教學的實施歷程,翻轉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學習感受的影響,以及家長對翻轉教學的感受,同時也探究實施翻轉教學的困境與解決之道。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國中二年級43位學生,共進行三週的翻轉教學活動。教學設計為課前運用數位學習平台,讓學生觀看教學影片自學;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並以線上診斷性評量,了解學生之學習起點;測驗後立即澄清、修正學生錯誤觀念;然後教師協助學生投入學習更深奧的內容,最後再次以線上形成性評量,確認學生學習成效。資料蒐集方式包括課堂錄影、問卷調查、文件分析以及個別訪談,藉由學習成就、學習態度量表、學習感受問卷等量化資料,以及觀察記錄、教學日誌、學生訪談、學生及家長問卷等質性資料,以探索研究問題。研究結果呈現實施翻轉教學的歷程中,教師需活用數位學習平台,來協助翻轉教學活動,同時須適時引導學生轉換學習活動,因此也促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翻轉教學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有顯著影響;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未達顯著的影響,但有正向提升;學生對翻轉教學的感受良好,支持教師繼續實施翻轉教學;以及家長對翻轉教學大多持正面看法與支持態度;並對翻轉教學的困境提出解決之道。根據研究結果,作者提出建議,以供教師於執行翻轉教學時的參考。 關鍵字:翻轉教學、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學習感受、數位學習、數位學習平台
  • Item
    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及其學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台灣大學為例
    (2005) 洪泰雄; HUNG,TAI-HSIUIG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灣大學學生對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之看法,並進一步 探究台灣大學甄選入學學生之學習成就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學業成績分析法為輔,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及其學生學習成就之探討問卷」,研究對象包括台灣大學學士班目前在學之甄選入學學生(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及一般生。問卷調查樣本排除未辦理甄選入學之學系後採隨機抽樣取得,並以網路調查方式進行,共有5920人上網填答。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1.0版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六項結論: 一、台灣大學之不同身分的學生均認為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之學校推薦不 能縮短城鄉入學差距。 二、台灣大學之不同身分學生均認同台灣大學所訂定之甄選入學推薦條件及 規定。 三、台灣大學之不同身分學生對校系認同感很高。 四、台灣大學之不同身分的學生對台灣大學的社團參與情形良好。 五、學生學業成績表現方面:學校推薦學生優於個人申請學生而個人申請學生又優於一般生,顯示學校推薦學生學業成績表現最好。而年級越高學校推薦學生學業成績表現越好。 六、台灣大學之不同身分的學生均認為在台灣大學生活適應情形良好。 本研究依上述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大學院校與進一步研究等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研究發現甄選入學學生對我國甄選入學制度均採肯定之態度,其學習成就優於其他身分之學生,所以提高招生比例由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將可以招收更多適才適性之學生。這種現象顯示多元入學方案中的兼顧學生選校、學校選才的自主性、促進學生適性發展。 二、對大學院校的建議 (一)學系在設定具體條件的要求時,應考慮高中各校情況。(二)建議學系放寬學科成績門檻限制。(三)「指定項目甄試」的設計、安排、流程應再改善。(四)大學校系能廣開推薦甄選之門,多提供學系及錄取名額,只要訂的條件合理,甄選方向正確,招到的學生必定優秀,且對該系的認同感必定強於聯考生。(五)各大學學系應提供更完整的資料,能將三年來的「指定項目甄選」內容、流程送至大考中心彙整,提供給高中參考。(六)大學校系應支援推薦錄取生的輔導。(七)各大學校系應提供最近三年來各學系甄選入學報名人數,每階段通過人數,供各高中參考。(八)各大學應瞭解口試之重要性。 三、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擴大研究對象,如高中學生等以蒐集更完整的資訊。(二)研究內容方面:以多元入學研究主題,探討實施多年之多元入學制度之良窳,以提出建議,供主其事者參考。(三)研究方法方面:可以採質量併用的方式,以蒐集更廣泛的資訊。(四)研究變項方面:可以將家長社經地位、高中畢業學校與地區等納入,以深入了解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
  • Item
    教材表徵和學習風格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
    (2010) 金仲傑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多媒體教材與傳統教材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學習國中幾何單元課程學習成就的影響,以供國中數學現職教師在考量學生之個別化差異,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發展或選用數學科多媒體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以隨機取樣選取台中市某國中七年級二個班級共8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進行多媒體教材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教材教學。實驗使用Kolb學習風格量表將學習者區分為「擴散者」、「調適者」、「聚斂者」和「同化者」四種學習風格。教學實驗所使用的多媒體教材係依據教學單元之教學目標,參考認知負荷理論及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並依照Sweller(2005)、Mayer(2001)和Atkinson(2005)所提的建議,由研究者自行編製而成。教學設計採用短教學時間設計,以避免不相關因素干擾,教學時間為四十五分鐘,教學內容取自國中八年級下學期幾何「平行與四邊形」單元,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分別接受不同「教材表徵」教學課程後在學習成就上的差異,並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事前比較檢定研究假設,檢定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在不同教材表徵下的學習者,其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接受多媒體教材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成就高於接受傳統教材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成就。 (二)「擴散者」、「調適者」、「聚斂者」和「同化者」四種學習風格學習者,其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在「傳統教材」下,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在「多媒體教材」下,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五)「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六)在「傳統教材」下,「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七)在「多媒體教材」下,「擴散者」和「調適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與「聚斂者」和「同化者」學習者之學習成就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現職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及後續相關研究者參考。
  • Item
    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2006) 吳玥玲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僑生的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的現況與關係,分析不同僑居地、年級等人口變項對其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及探討大學僑生的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的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94學年度在台就讀大學的僑生為研究對象,選取有較多僑生人數的12所公、私立大學進行施測,共計發出520份問卷,回收問卷487份,其中有效問卷477份,有效率為91.7%。 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問卷」,除進行專家效度檢核外,還透過預試、因素分析等建構效度與信度,完成正式問卷。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校園經驗」,第二部分為「學習成就」,第三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 將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以SPSS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得如下結論: 一、大學僑生校園經驗雖以「同儕互動」參與最多,但僅屬於中等程度;此外,「社團參與」參與程度最少。 二、大學僑生整體學習成就,包括「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均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自我發展」得分高於「認知學習」。 三、大學僑生校園經驗之參與會因不同年級、入學方式、校內打工經驗及入學前華語能力而有差異。 四、大學僑生學習成就會因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入學方式、校內打工經驗、打工時數及入學前華語能力而有差異。 五、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呈顯著正相關。 六、校園經驗的「同儕互動」對學習成就的「認知學習」及「自我發展」的預測力最大。 根據以上結論,針對未來擬來台就讀之僑生、在學大學僑生、大學僑輔單位、相關政府部門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數項建議以供參考,以期能促進大學僑生校園經驗並提昇其學習成就。
  • Item
    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01) 張秀雄; 吳美嬌; 劉秀嫚
    每一個國家都希望藉由各種管道來培養其國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good citizen) 的特性。此一「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所謂的「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因此,培養「理想公民」、「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就成了各國公民養成教育的目標。   為達上述目標,家庭、學校與社會均共同擔負著培養理想公民的責任,而其中學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計畫進行者,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以培養理想公民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是藉由「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中,以了解有無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藉此探討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本研究獲致下列研究結果:(一) 合作學習有助於提昇公民科的學習成就,能增進公民知識;(二) 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可以提昇公民德行;(三) 合作學習可培養學生社會技巧,能增進公民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