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園教師於班級經營中對幼兒行為規範之信念與實踐(2024) 蔡名鍼; Tsai, Ming-Zhen班級經營是課程之本,特別是在幼兒園的班級中兩位教保服務人員及幼兒每日相處至少8小時。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園教師在班級中建立與執行對幼兒行為規範之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探究教師對於活動的安排及如何執行規範,並於此過程中,瞭解教師對於建立班級規範的想法及原因。期望藉由研究的進行使研究者及讀者理解幼教師在班級中對幼兒行為規範之實踐,藉此機會從情境脈絡中梳理教師在實踐時,信念對自身的影響,覺知自己在此歷程中的角色,且從幼兒行為反饋中檢視自身的教學。透過質性研究,以教師訪談及參與觀察作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式,輔以多重文件、研究者的札記省思,以歸納法逐步抽絲剝繭,歸結出主要分析概念。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幼兒能主動負責、彼此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教師注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養成,能夠覺知自己的需求,並主動提出;尋找除了問大人以外的方法,以解決問題;為了達到「共好」,鼓勵孩子展現利社會行為,發揮自己的特長,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二、教師針對幼兒社會互動行為之規範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透過實際的操練中提供幼兒禮貌地表達方式,鼓勵幼兒參與禮貌程序,習得社會互動的行為。團體上課時,教師要求幼兒要有合宜的姿勢其他活動的行為;其他時候,幼兒需要考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及感受。三、教師事先建立執行規範的共識,建立具結構化的作息使幼兒內化兩位教師對於班級中的規範需要先有一定的共識,在教學時彼此相互尊重,就算有理念不合之處,最終討論出ㄧ致要執行的方案。教師將班級作息結構化,建立使幼兒得以習慣化的流程,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幼兒自律的習慣,亦可以縮短例行性活動花費的時間。四、學習帶班的方式,針對幼兒能力彈性調整成為一位教師,受到的不僅是家庭還有從小到大的教師價值觀的影響,除此之外,研究參與者皆說到在剛成為教師的時候都是處於比較被動的角色,先觀察或模仿另一位教師的帶班方式,邊看邊學。此外,專業素養來自於實作取向研習,將研習、參訪的學習,應用至班級。依幼兒能力彈性調整不只是在教學的當下,進行實務中的省思,在書寫週誌中,覺知幼兒能力、調整對幼兒學習速率的期待,透過反思、專業對話,產生新的教學策略,重新應用至班級之中。Item 初任教師之素養導向教學的培育與實踐─以高中國文科為例(2023) 陳映儒; Chen, Ying-Ju本研究從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的角度,來瞭解我國在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培育與實施情形,並探討初任教師在實施素養導向教學時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的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資料蒐集取徑,取樣方式主要為立意取樣搭配滾雪球取樣,選取十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作為受訪者,並透過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與詮釋。 本研究之結論統整如下: 一、對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來說,有助於培養素養導向教學能力的師資培育課程多為「教育專業課程」,其中又以「教育方法」與「教育實踐」兩類為大宗。 二、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常透過「研習」、「實務社群」、「研究所進修」、「閱讀相同領域名師的著作與影音資料」及「教學以外的活動與工作經驗」的方式或管道,增進自身素養導向教學能力。 三、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經常透過設計學習單,並引進外部資料以充實教材內容來發展素養導向教學之教材。 四、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最常使用的素養導向教學策略包括「ICT 融入教學」、「議題融入課程」與「差異化教學」,而經常運用的素養導向教學方法則包括「合作學習教學法」、「問答教學法」及「遊戲融入教學」。 五、高中國文科之素養導向評量,形式上經常採用實作評量、學習單、自評、同儕互評與加分機制,內容上強調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或社會時事,並注重學生的態度與表達能力面向。 六、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進行素養導向教學時,分別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素養導向評量、制度規定上面臨不同的困難與挑戰。 七、初任教師面對素養導向教學上的困難,解決策略包括:調整備課方式、讓學生瞭解課程活動之學習目的、積極尋求校內外資源,以及調整教學方式或內容等。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對於高中國文科素養導向教學之培育制度及教學實施上的相關建議,供師資培育機構、高中國文科初任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中生英語學習之實踐探究(2020) 蕭惠芳; Hsiao, Hui-Fang本研究旨在探究差異化教學運用於國中生英語教學的實踐歷程。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在國中九年級的一個班級進行差異化教學研究。研究目的有三:一、建構國中英語科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方案;二、探究國中英語科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歷程與結果;三、省思國中英語科差異化教學的挑戰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的差異化教學主要以第五冊前六課的單字、課文的對話與多元文本教學進行差異化教學的設計,並融入差異化教學的四要素:內容、過程、成果與學習情境加以規劃。研究設計共分兩階段實施,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觀察、訪談、問卷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壹、在建構差異化教學時應先掌握核心的理念與原則,然後透過觀察和訪談等方式做好需求評估,再從小的層面開始進行課程架構設計,以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境,並結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去規劃適性的內容、過程與評量;貳、在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歷程中,研究者應先進行教學思維的轉化,然後著重於適性教材的規劃,並掌握實施的流程才能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在實施的過程,有關四要素的調整幅度大小則有賴整合研究者的觀察與省思、學生心得與建議和諍友的觀察與建議;參、差異化教學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各組學生的情意面向和在單字/心智圖/課文的對話的學習技能;肆、將教學思維轉化為差異化教學思維、規劃適性教學的主軸並提供程度較弱的學生學習輔助鷹架,幫助各組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是研究者在本次差異化教學實踐所面臨的挑戰;透過同儕觀摩與實施行動研究可以提升教學的專業省思與成長。 最後,在本研究論文結尾之際,研究者亦提供相關的差異化教學實踐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改進的參考。Item 台語教學支援人員教學實踐之研究(2007) 黃惠娟; Ng hui-koan本研究旨在了解「台語教學支援人員」之教學實踐過程,從參與的動機到目前教學的現況,所觸及的政策、學校與教學者之間產生的問題,研究過程以質性研究方式,首先蒐集相關文獻,探討母語教學之理論基礎及實施現況;其次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六位台語教學支援人員及進行深度訪談,並輔以個人多年教學經驗作為資料之檢核,其目的有四: 一、瞭解台語教學支援人員之參與動機。 二、瞭解不同背景的台語教學支援人員其教學經驗與困境。 三、為未來的母語教育政策制定提出建議。 四、為台語教學支援人員得以持續推展母語教育提出建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作成結論並分別對中央主管機關、教育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學校以及台語教學支援人員提出具體之建議。 壹、結論 一、台語教學支援人員參與考試之內發性動機,除了想要找回說母語的權利,並檢示母語實力,更有份傳承語言文化的使命感及強烈的台灣主體意識。 二、台語教學支援人員的教學經驗與困境,隨著不同背景、年齡、個人特質、教學動機、經驗而有不同,追根究柢的原因仍來自政策制定與學校體制。 三、語言政策淪為政治角力,過去的既得利益者打著「華語」優勢,罔顧他人說母語權利,讓雙語和多元文化教育,帶領台灣語言政策走向正常化。 四、透過不平等的師資檢核內容,讓社會改變觀感去肯定支援人員在語言文化中傳承的時代意義,未來走進社會從事母語教育將是最好的依歸。 貳、建議 一、對中央主管機關的建議 1、積極推動「語言平等法」和「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通過。 2、訂定最低薪資制,保障「台語教學支援人員」的工作權。 3、公平分配語言的經費,台語師資的經費要專款專用,不要被瓜分。 4、研擬台語教育學程,讓具有修業資格的台語教學支援人員修習,對於不具資格仍持續任教的台語教學支援人員舉辦「台語教師特考」以儲備師資。 5、增加台語檢測項目,做為公職人員考核及升遷之參考指標。 6、制定台語認證級數,以擁有不同語言認證的級別,做為學校推甄加分項目,並將台語考題納入升學制度及國家級考試範圍。 二、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修改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台語排入國中正常課程,並增加國小台語節數。 2、讓台文系所學生進入國教體系,並在大專院校師資培育中心增設台語課程。 3、設立台語專職機構辦理師資培訓及改進台語師資檢核的標準流程作業。 三、對地方政府的建議 1、地方政府全力配合語言政策,進行學校台語教學之訪視、評鑑、考核。 2、設立台語中心學校,提供台語教學的各項支援及教學教材。 3、表揚傑出台語教學支援人員、教師及推動台語教學的績優學校。 四、對學校的建議 1、強化台語的價值及意義,以保存文化資產的態度辦理台語教育。 2、成立台語志工團,培訓有台語專長的家長,重視「台語日」、「鄉土走廊」。 3、聘請經驗豐富且能帶動母語氣氛的師資,將外聘師資提昇為台語培訓講師。 五、對台語教學支援人員的建議 1、樹立台語專業的形象 2、積極充實台語能力、提昇專業知識 3、強化課程設計安排的能力,推動多元的台語活動 4、體認自我價值,延伸教學觸角 5、成立台語教學支援人員的支持系統,做為日後課程交流或成長互助的團體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英語補救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2012) 何雅芬; Ya-Fen, Ho本研究緣起自研究者對英語補救教學現況的關懷,有感於從實踐角度理解英語補救教學及其研究的重要性,選擇以「教師英語補救教學實踐」作為主題。首先,在前探研究階段,訪談八位國民中小學教師,其後,採取個案研究方法,在2009至2011年間,以其中的二位國小教師與一位國中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教室觀察、訪談與文件蒐集等技術,希望進一步瞭解個案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理念、實踐、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綜合文獻探討與實地研究的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理念從生命故事建構而來:教師的英語學習經驗蘊蓄其補救教學理念、英語教學經驗型塑其補救教學理念,理念也因個人背景、特質、課程與教學哲學而有異同。 貳、教師的英語補救教學實踐因應教學脈絡而籌劃:教師以教學脈絡為考量,發展從「規劃」、「教學」、「練習」、「評量」到「反省」的循環性實踐歷程;以正式課程為本位,「簡化」、「重組」或「增添」教科書內容,發展出複合加強基礎、學習策略與個別化特質的課程類型,及具有資源班、個別化與合作學習精神的教學型態;以補救目標為核心,參採字彙、文法補救與多元評量為主,動機激勵、常規管理與社會互動為輔的教學策略;以彈性且持續的態度,面對、追蹤與反省問題;其教學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個人專業發展的階段不同而有差異。 參、教師對於各種因素的覺知與掌握影響其英語補救教學成效:影響實踐成效良好的因素,包括:教師能夠覺知與掌握現有設備經費、學校行政與導師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需求,以及課程的難度、實用性與趣味性。此外,教師具備一定的補救教學素養,能秉持積極、認真與不輕易放棄的態度,運用適切的教學方式與得宜的班級經營,即時在適當的時段實施一定時程的教學;影響實踐成效有限的因素,包括:教師欠缺的教學素養造成實踐時的盲點,教師難以同時處理部分家長較為消極、學校活動干擾、少數導師消極與班級學習文化不彰狀況,難以完全處理部分學生能力有限與學習意願問題,無法有效透過教學轉化部分課程的趣味性與難度,無法再增加補救教學時間與縮小班級規模等。 承上,分別針對國民中小學英語補救教學課程、教學與環境的改善提出建議,並就個人的研究提出省思,以作為後續研究改進的參考。Item 七年級公民科社會單元案例建構與教學實踐之研究(2015) 李宜秋; Li, Yi-Chiu本研究旨在發展七年級公民科社會單元的案例課程,以關心公共事務、社 會團體組成為主題,透過實際事件改寫完成案例文本後,進行教學實踐;同時揀選多元文化教育中國際移工主題的現成案例進行教學,以分析、探討案例課程教學實踐結果。 首先藉由文獻資料蒐集和閱讀建立案例教學立論基礎,再進行案例文本的 撰寫,採用行動研究法對一所台北市公立七年級4 個班,共120 位的學生,進行為期3 週12 節課的正式教學和歷程修正。研究資料的蒐集有教室觀察記錄、教學省思札記、學習單、學生回饋單和學生訪談等,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整理、比對與分析,輔以描述統計的量化方式予以檢核,藉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研究者的教學的成效,作為案例教學課程的評估與調整依據。 根據本研究課程實施的結果,歸納如下的結論: 一、設計案例時,遭遇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一) 案例主題的決定,可以參考同科同年級老師的建議。 (二) 案例文本完成後,可以使用案例檢核表進行檢視或給同年級其他未參與研究歷程的學生閱讀檢視。 (三) 從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討論的情況,修正案例問題設計。 (四) 與參與研究的班級導師討論分組名單。 二、實踐案例時,遭遇的困境及解決方法 (一) 可以使用獎勵制度鼓勵學生發言和提醒討論過於熱烈的音量。 (二) 當學生的討論內容沒辦法衍伸時,就是修正研究問題的時候。 (三) 適時向學生說明溝通和討論的技巧和方法,有助於提升學生討論的效能。 (四) 注意討論氛圍的帶動和時間的掌控。 三、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學習歷程與評價 (一) 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溝通、討論和發表學習歷程有顯著提升的改變。 (二) 學生對案例教學的評價 1. 多數學生認為公民參與和國際移工的案例主題有助於相關課程的吸收。 2. 多數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助於案例主題內容的吸收。 3. 多數學生表示喜歡使用案例教學的教法進行學習。 4. 多數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比起傳統教學法更能讓學習成果印象深刻。半數的學生認為一學期可以實施3 次以上的案例教學。 關鍵詞:七年級公民科社會單元、案例教學法、案例建構、教學實踐Item 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 2009-01-01) 劉美慧; 洪佳慧本文係我在一所師範院校與一班大四學生的多元文化教學與學習的故 事,我以全班教學及互動為脈絡,呈現我的教學實踐,但為了更深入理解學 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開展歷程,特別選取三位學生,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分 析的時間向度從大四的課堂學習跨越到大五實習,共計二年的時間,空間向 度則穿越大學課堂與小學教室,以瞭解其在教室開展的多元文化意識,在初 次面對教學場域時,如何透過課程知識與置身在地的途徑,發展實踐知識。 具體言之,本研究旨在分析師培課程的多元文化教學如何影響準教師的多元 文化意識與教學實踐。本文從文化敏覺與頓悟、反身自省與探索、行動試探 與轉化三個面向來分析師培課程的多元文化教學策略,以及準教師的多元文 化意識與教學實踐轉化歷程。Item 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6-??) 許殷宏本文旨在分析教師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理念、課堂互動、行為管理、師生關係等,影響學生的自我能力觀與未來發展,藉此探討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同的關係。經驗研究資料主要來自臺北縣一所設立美術班的國中,同時選取另一普通班級作為參照,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調查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任課教師對於兩班學生的期許與要求有所不同,導致學生能力表現與評價產生差異。在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中,美術班對班級與自我皆抱持正面能度與高度認同感,普通班則因缺少肯定而顯得悲觀,產生學習意願低落甚至自我放棄的情形。在未來生涯規劃方面,美術班被期許往升學之路邁進,以考上公立高中為首選,普通班則被鼓勵養成生活與工作能力,多數學生以高職為目標。Item 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3-??) 甄曉蘭教師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本文特別從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角度,來重新省思教師在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中的主體性角色,藉之激發教師的課程批判意識,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更新與突破。本文首先透過課程領域相關研究文獻的分析,來探討教師在課程發展與改革中的角色定位;接著從批判教育學與解放教育的觀點,來架構教師課程意識的內涵,並且從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覺知、對自我的覺知,及對環境的覺知三方面,來討論課程意識所涉入的實務覺知;然後延展教師信念以及教師發展的敘事研究論述,從課程意識主導課程的教學轉化、教學實踐激發潛在的課程潛力,及課程批判意識促成課程與教學的改進三個層面,來解析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的互惠關係;最後,則提出有效提升教師批判課程意識的途徑,包括教師個人的哲學思維、教師與他人的對話行動,及教師公開分享實務生活經驗。Item 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1-??) 湯仁燕學校課程乃是各種知識、價值、觀點,以及文化展現的場域,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規劃,關係著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品質,與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密切相關,因而成為多元文化教育探究的重要面向。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差異、社會正義與機會均等,這些觀點使得學校教育原有的課程內容及知識建構方式受到質疑,激化了多元文化課程文本的論述,引發一連串的爭議。本文從多元文化課程的角度切入,描繪多元文化課程爭議的樣貌與兩難困境,再進一步論述文化差異與課程知識建構之關係,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轉化途徑,續從課程實踐典範的移轉,探討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與教學實際應有的理念和實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