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新住民的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代間及文化相似性的影響(2021) 張婷婷; Zhang, Ting-Ting因著臺灣社會婚配狀態變化,越來越多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共融生活在社會中。過去研究關心新住民母親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新住民二代學校適應狀況,鮮少著墨於新住民家庭代間關係。因此,本研究以對偶資料分析新住民母親與二代的代間關係關聯性。另外,以自編的文化相似喜好評估來實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性而在人際選擇上有所影響。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 第一、為了解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生活適應狀況與文化認同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第二、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化取向者而影響自身生活適應狀況。第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喜好而對生活適應有影響。本研究發現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對臺灣的文化認同皆會影響彼此的生活適應,進一步亦得知不同文化涵化取向者中為整合型的參與者在生活適應方面都較其他文化涵化取向者佳。最後,在文化相似喜好度的選擇上,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皆偏好地理位置近的國家相對於地理位置遠的國家,但是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不同的是對於臺灣的喜好,新住民母親較偏好原生國相較於臺灣,新住民二代較偏好臺灣相較於母親的國家。Item 臺灣原住民與漢人青少年幽默風格差異之中介因素探討及其對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2021) 蔡孟樺; Tsai, Meng-Hua臺灣原住民屬於少數族群且因經濟條件等因素而在社會文化上較為弱勢,而過去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研究較少有原住民優勢特質或能力的研究,近期研究雖發現原住民的幽默有助於原住民的個人適應,但無法確定是否為原住民族群特有,且對於原住民之幽默並未詳細地說明是正向或負向幽默。故本研究將以客觀嚴謹且多面向的觀點來進行幽默風格與族群的系列相關研究,檢證原住民與漢人青少年幽默特質差異,釐清原住民族特有的幽默類型為何,並比較自陳與實際產出幽默風格的差異,再進一步從文化(個人/集體主義)、家庭(父母心理控制)、及個人(人格、執行功能)層次分別來探討其對在族群與幽默風格關聯中的中介效果,最後探討幽默風格如何中介族群與生活適應的關係。本研究以臺灣原住民與漢人國中生為參與者,共抽樣1791位學生,其中原住民學生491位,漢人學生1300位。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結果發現,不論自陳式或產出式的幽默測驗形式,原住民學生皆比漢人學生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而在各層次的中介效果結果,文化層次:原住民會因為具有較高的水平集體主義、垂直集體主義而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幽默的表現;在家庭層次:原住民會因為具有較高的增強母親權威與父親貶低孩子價值,而有較高的自我貶抑型幽默,原住民學生覺知較高的增強母親權威,也會提高其自我提升型幽默的表現;個人層次方面,人格與執行功能指標則不具族群與幽默風格之間的中介效果。最後在生活適應方面,原住民學生比漢人學生具有較高的生活適應,且經中介檢定後發現,此效果來自於原住民具有較高的集體主義傾向與覺知到較高的母親權威,而具有較高的自我提升型幽默,進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適應。研究最後建議國中階段的教學能設計讓原住民學生表現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優勢中心教學,來提升原住民學生的生活適應。Item 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關係研究-以輔仁大學社團學生為例(2020) 黃紹喻; Huang, Shao-Y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社團之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滿意度與生活適應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社團滿意度量表、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三個部分,其中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參與屬性、社團擔任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社團滿意度包含社員關係、學校行政、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生活適應則是包括目標適應、學習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等四個因素。 研究對象為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參加社團與學生自治組織之學生共371人。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05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滿意度中,社員關係平均分數最高,工作挑戰與組織經營則最低。 二、生活適應中,目標適應、學習適應平均分數最高,情緒適應則最低。 三、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社團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就讀學院別、社團屬性、社團職務、社團每週參與時數對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五、社團滿意度各項因素與生活適應各項因素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大學生個人因素對於社團滿意度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3.5%至16.3%。 七、大學生個人因素、社團滿意度對於生活適應有部分顯著影響關係。所有因素對於生活適應解釋力為14.1%至28.8%。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針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對學校單位、社團相關人員的建議為(一)促進社團滿意度提升大學生的生活適應,(二)結合學校行政與各系所資源輔導社團,加強學生生活適應。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台北縣樹林市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09) 劉淑惠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樹林市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適應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根據主要研究發現,茲將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 高齡者在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適應量表的表現整體而言偏向高分,分別在「訊息性支持」及「家庭適應」得分較高。 二、 高齡者的整體社會支持在年齡、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濟狀況等變項達顯著相關。 三、 高齡者的生活適應在年齡、教育程度、經濟來源、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濟狀況、與家人相聚時數、與朋友相聚時數等變項達顯著差異或相關,在性別、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宗教信仰等變項則無顯著差異或相關。 四、 社會支持各層面「訊息性支持」、「社會整合」、「情感性支持」與生活適應的「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心理適應」及「生理適應」皆存在顯著正相關。 五、 不同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層面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以「自覺健康狀況」預測力最佳,其餘依次為「社會整合」、「教育程度」、「和家人相聚時數」、「年齡」。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自省年老所帶來的身心調適,積極面對老年生活,讓生活適應更佳,在政府部分,應加強老人福利措施。 關鍵詞:高齡者、社會支持、生活適應Item 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2009) 徐玉雪; HSU YU HSUEH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特別是機構的服務品質與老人生活適應之關係。樣本來源採立意抽樣,選取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兩家機構,符合收案標準計有236位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為自編問卷,內容包括老人基本屬性、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量表。所收集的資料以SPSS/PC 12.0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平均值、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以檢驗各變項間之關聯性及預測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在老人基本屬性中,對老人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或相關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退休前主要工作、教育程度以及目前居住安排情形等6個變項;對老人在服務品質感受方面有顯著差異或影響因子包括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主要經濟來源、目前的居住安排情形及住到安養機構主要是由誰決定等6個變項;其餘性別、年齡、宗教信仰、進住這裡多久及進住這裡前的居住情形等5個變項則未造成老人在生活適應或服務品質感受之顯著差異或影響。 不同機構的老人對於服務品質的感受有顯著差異;生活適應方面,僅在「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 服務品質之有形性及可靠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具有顯著相關;服務品質之反應性及保證性兩個構面與整體生活適應及社會適應層面具有顯著相關;而服務品質之關懷性與整體生活適應及其各層面則無顯著相關。 健康狀況與可靠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生活適應有百分之10解釋力;健康狀況與教育程度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0.8變異量;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與有形性合併解釋老人的生理適應百分之22.1變異量;有形性對於老人的心理適應有百分之5.1解釋力;子女數與有形性合併對於老人的社會適應關有百分之4.8解釋力;子女數、有形性及反應性合併對老人的社會適應有百分之6.8的解釋力。 本研究結果,期幫助機構了解老人對機構服務品質感受情形、老人在機構的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兩者間之相關性,作為機構規劃老人生活空間、推展服務措施之參據;機構有良好的服務品質,進而提昇老人生活適應程度,老人在機構中得以安享天年。Item 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2008) 張素真; Chang Su-Jen論文摘要 金山地區的外籍配偶與日俱增,影響層面逐漸寬廣,外籍配偶離鄉背景,需要迅速融入臺灣社會,希望來臺的家庭生活幸福和樂,降低各種足以衍生社會問題的各種相關因素,已成為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外籍配偶家庭相當重視的課題。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婆媳關係、教養問題,更是關係家庭和諧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目的擬定探討下列問題: 一、瞭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的家庭生活適應現況。 二、瞭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的社會生活適應現況。 三、金山地區外籍配偶學習與子女教育現況。 四、探討金山地區外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解決途徑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訪談以質性研究為主軸,選取五位來臺時間不一的外籍配偶,進行訪談,經過資料檢核分析討論後發現: 一、外籍配偶抵臺初期對先生的依賴性頗高。 二、外籍配偶初抵來臺,沒有經濟自主權,但語言能力逐漸可以與人互動後,經濟能力自主權逐漸提昇。 三、人際關係中由內而外逐步擴展,參加成人教育班的人際關係優於比沒參加者。 四、生活適應能力隨著人際關係同步發展,交互影響。 五、妥協性的婚姻關係與夫妻年齡的差距過大,導致家暴機率升高。 基於研究所得,本研究整理出以下建議事項,作為規劃及協助提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能力之參考依據。 一、提供語言與終身學習,以利其社會適應與文化融入 (一)、廣設社區化「外籍配偶」識字專班 (二)、依需求設計之識字課程 (三)、友善互動學習的環境 (四)、多元語言與文化之觀點 (五)、定期實施師資在職訓練 (六)、發展以新女性移民為主的解放教育教材 (七)、鼓勵外籍配偶參與學習各種成長團體 (八)、加強招生與行銷策略 (九)、建議教育部訂定外籍配偶識字標準 二、去除社會歧視,落實國人對外籍配偶的尊重態度 三、設立專責機構,提供對外籍配偶的單一窗口服務 四、結合民間機構,辦理外籍配偶的家庭支持服務 五、正視外籍配偶的家暴問題,強化家庭暴力的防治與宣導 關鍵字:外籍配偶、生活適應Item 大學生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2) 詹寓婷; Yu-Ting 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其中社會支持指來自同學朋友間的社會支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之方式,選擇臺灣北中南東共18所大學日間部75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自我分化量表(學生版)」、「社會支持量表」及「大學生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生在本研究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得分現況約在中等程度。 2.不同性別、學院、年級、居住情況之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及生活適應的總分及各分層面,有部分達到顯著差異。 3.自我分化、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三變項的總分之間存有正相關。 4.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支持對其生活適應具有正向之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作為未來學術研究、諮商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2009) 謝欣容; Hsieh, Hsin-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單親兒童及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的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共1303位單親與雙親兒童,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類型最多,單親兒童的父親則以「忽視冷漠」為最多;2.單親兒童生活適應情形較雙親兒童為差;3.雙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4.雙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性別、年級、手足、主要照顧者及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差異;5.單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年級、手足因素而有差異;6.父母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兒童生活適應較佳,採「忽視冷漠」者則較差。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0) 林浥雰; Lin I F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青少年在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及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的關係。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臺北市、臺北縣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的214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Tukey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不同性別及年級的青少年,無論在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整體或分層面上,均有差異。 2.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復原力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3.青少年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4.青少年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正相關存在。 5.青少年復原力之四個分量表可聯合預測生活適應,其中「面對挑戰的勇氣」的預測力最高。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實務工作者之參考。Item 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11) 陳怡君; CHEN YI –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共抽取臺北市12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966人(男生484人,女生482人)。研究工具包括『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國中生在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的現況而言,網路沉迷的傾向不高,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的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四、每週不同上網時數的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使用網路活動『聊天交友類』、『生活休閒類』、『線上遊戲』的頻繁度與網路沈迷具有顯著正相關;『教育學習類』的頻繁度與網路沈迷具顯著負相關。 六、國中生的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具顯著負相關。 七、網路沈迷高危險群之國中生在『家庭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分層面上和低危險群有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