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中高齡者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因子模式之發展與驗證
    (2022) 陳彥如; Chen, Yen-Ju
    現今科技進步蓬勃發展,我國網際網路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支付型態也隨之改變,行動支付為人們帶來便利及個人化。因此,行動支付也成為目前支付方式的焦點。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目的不盡相同,若能掌握中高齡者使用資訊科技的意圖,將可提高中高齡者對科技的接納度及使用率,進而提高其生活品質。本研究旨在了解促進及抗性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本研究理論以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為基礎,以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之預測因子進行探討與驗證。本研究方法為混合設計,本研究共有兩個研究分別採用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兩個研究之研究對象皆為45歲以上之中高齡者。研究一為深度訪談法,訪談20位受試者(50-77歲),探究中高齡者使用行動支付的接受與拒斥之因子,以建立後續量表及模式基礎。研究二為進行問卷調查法,研究二之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行動支付接受量表、行動支付拒斥量表以及Yang等人(2015)、Yeh(2020)與Oliveira等人(2016)的量表改編之行動支付行為量表,設計本研究之問卷後,將各量表透過以預試確立信效度後,正式施測以立意抽樣,包含紙本與網路問卷,共計回收386份有效問卷,再以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來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行動支付接受與拒斥模型,以深入了解增進或阻礙中高齡者採用行動支付的因素。研究結果為不論是接受模式或是拒斥模式,在行動支付有用性與不有用性的部分,皆對使用態度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在社會影響與缺乏社會影響皆對有用性與不有用性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使用態度對使用行為皆有正向顯著之預測效果。(1)行動支付接受模式:僅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正向之預測效果,而社會影響對行動支付易用性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且行動支付易用性對使用態度不具顯著之預測效果。(2)行動支付拒斥模式:缺乏社會影響、缺乏隱私保護、不易用性、不有用性皆對使用態度有顯著之預測效果,但不易用性對不有用性不具有顯著之預測效果。
  • Item
    運用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大學生使用「LINE@圖書館生活圈」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為例
    (2020) 吳秋慧; Wu, Chiu-Hui
    圖書館館藏目錄是讀者找尋圖書館資源的重要管道。隨著智慧型手機普遍,讀者愈來愈依賴透過手機訪問線上資源,然而,行動服務的應用與社群媒體的盛行驅動了圖書館環境的改變。LINE是近年臺灣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式與社群媒體平台之一,亦是現代人日常生活與學習工作中,重要的溝通聯繫管道。有愈來愈多圖書館透過「LINE@ 圖書館生活圈」的建置提供讀者館藏查詢、個人借還紀錄、電子資源檢索、活動公告、新書等圖書館相關服務,不僅提高館藏資源使用率,也促進圖書館與讀者之間互動。 為探究大學生對館藏目錄與社群媒體結合的看法與態度,運用科技接受模型調查大學生使用「LINE@ 圖書館生活圈」的使用態度與行為意圖。本研究以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共獲得158份有效問卷,並以結構方程模型與訪談研究對象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LINE@ 圖書館生活圈」的認知易用性會正面影響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態度;認知有用性會正面影響使用態度;使用態度會正面影響使用意願;認知易用性會正面影響使用意願。然而,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意願的影響效果不顯著,影響因素可能與學校屬性相關。訪談分析的結果得知,大學生最常使用的功能包含館藏查詢、借閱證、個人書房皆與圖書館借閱流通相關,一致認為「LINE@ 圖書館生活圈」具有方便性,學生隨時可用的便利性。關於持續使用系統的關鍵要素,他們會考量系統持續穩定的運作、推撥通知發送的頻率、操作介面友善的程度等。
  • Item
    知識分享平台接受度及知識分享行為之探討
    (2008) 蔡碧昭; Pi-Chao Tsai
    本研究以行政院所屬人事人員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於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的接受度以及在虛擬實務社群的環境,人事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為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的接受度,採用Davis的科技接受模式(TAM)為基礎,以了解人事人員對知識分享平台有用性及易用性之看法,及這種看法對知識分享行為是否產生顯著的差異。為了解在虛擬實務社群的環境,人事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影響因素,採用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TPB)作為理論基礎,以了解人事人員知識分享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對知識分享行為是否產生顯著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1、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與知識分享態度具有高度相關。2、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之間具有中度相關。3、知識分享態度、知識分享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之間有顯著相關。4、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之間有顯著相關。5、知識分享態度、知識分享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知識分享行為均無顯著影響。研究建議:1、因本研究各構面對實際知識分享行為並無顯著差異,建議增加知識分享行為意圖構面,以瞭解知識分享行為意圖對實際知識分享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2、可將討論熱絡之差假勤惰、待遇核薪等類知識,彙集為知識物件以供取用或提供類似Wikipedia機制,由眾人共同致力知識的創造與擴散。
  • Item
    組織社會化與數位學習接受度之探討
    (2007) 林妙琦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企業內員工的組織社會化程度與數位學習的接受度。組織社會化是必須不斷持續進行的過程,所要提供的內容會一直因環境的變動而不斷地改變,組織適時適當的提供員工組織社會化課程,將可以降低員工的認知失調感,增加對組織的承諾,加強員工對組織的向心力,進而降低離職意圖。就數位學習的價值與特性,以數位學習提供組織社會化的課程內容是相當適切的,然而導入數位學習於企業的教育訓練是否能成功,除了企業種種的環境因素外,員工的接受度將是另一重要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將以Chao et at.(1994)提出的組織社會化程度量表,測得員工的組織社會化程度,並利用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員工對數位學習的接受度,並對兩者資料做相關性之研究與探討。 研究結論如下: 一、 目前企業內員工都有很好的組織社會化程度。 二、 目前企業內員工對數位學習有很好的接受度。 三、 目前企業內員工在組織目標與價值此構面社會化程度高的員工以網際網路進行數位學習將會有良好的績效。
  • Item
    澳門幼稚園教師使用微信進行親師溝通之接受度研究
    (2019) 梁穎兒; Leong, Weng-I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旨在探討澳門幼稚園教師對於使用「微信」進行親師溝通的接受度,以及教師不同背景因素所造成的對於接受度的差異情況。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研究方式,以澳門地區為例,自調查2017學年度澳門正職幼稚園教師,共發放問卷517份,共回收456份,而有效問卷為450份,回收率為88%,可用率為98%,並且採立意取樣對三位幼稚園教師進行半結構性訪談。結論顯示,澳門大多數的幼稚園教師仍未使用過微信進行親師溝通,而大多數的幼稚園並沒有要求使用微信進行親師溝通,教師使用微信進行親師溝通時段多為晚上6-9點,其次為工作時間,曾使用過微信的教師其接受度屬中上程度,未曾使用微信的教師其接受度屬中下程度。現任職務、幼稚園規模、幼稚園是否具備優秀老師評選機制、幼稚園是否要求使用微信、老師是否曾使用微信進行親師溝通,以及老師是否認為需要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在接受度方面皆有顯著差異,其餘則未具顯著差異。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教育相關部門、學校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供澳門幼兒教育相關人員參考,以利改善親師溝通成效。
  • 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公立幼兒園教師應用網路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數位化之研究
    (2019) 柯妤姍
    數位時代潮流之下,多數現代人已習慣使用社群網路軟體進行溝通,傳統的親師溝通方式也受到極大衝擊及轉變,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理論為基礎,旨在探究公立幼兒園教師使用網路社群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頻率、方式與態度。為達本研究目的,研究者應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並以全臺灣之公立幼兒園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公立幼兒園教師對運用網路社群進行親師溝通的影響因素。自編問卷涵蓋「智能本質信念」、「教學自我效能」、「科技創新意識」、「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持續使用網路社群軟體於親師溝通之意圖」等潛在構面,回收樣本數為323份,有效樣本數為239份,有效樣本回收率73.9%。經統計分析結果,研究結果發現為公立幼兒園教師之(一)智能本質信念偏低、教學自我效能偏高、科技創新意識偏低、知覺易用性偏高、知覺有用性中上造成持續使用意圖偏低。(二)智能本質信念對於教學自我效能、科技創新意識有顯著負向影響。(三)教學自我效能對於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四)科技創新意識對於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五)知覺易用性對持續使用意圖有正向影響。(六)知覺有用性對持續使用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或相關學術界與企業界之參考。
  • Item
    痛經婦女使用行動應用程式進行自我照護監測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科技接受模式之應用
    (2016) 楊麗淑; Yang, Li-Shu
    本研究目的是在瞭解痛經婦女持續使用自我照護監測行動應用程式(APP)的使用意圖,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為理論基礎,探討影響痛經婦女自我照護監測APP的持續使用意圖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以目前在中醫門診就診的痛經婦女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者提供個案自我照護監測APP,採用問卷調查法,共回收135分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結構方程式(SEM)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對象對於APP的持續使用意圖是正向的;無論是在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與滿意度上,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問卷採五等量表計分)。本研究結果支持科技接受模式,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對於滿意度有直接影響力;知覺有用性與滿意度對於持續使用意圖有直接影響力,而知覺易用性對於持續使用意圖雖無直接影響,卻可透過滿意度或知覺有用性間接影響持續使用意圖。經期不適症狀之嚴重度並不會影響APP持續使用意圖。 結果支持TAM適合於探討婦女APP持續使用意圖,強化婦女對於APP的知覺有用性,將可提升利用APP進行自我照護監測。
  • Item
    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使用者接受度與使用行為之研究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2012-04-01) 李靜宜; 柯皓仁
    本研究探討使用者對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的認知情形、系統接受度與使用行為。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框架,發展適用於評量使用者對整合查詢系統之接受度與使用行為的問卷,繼而以交大圖書館之MetaLib系統為個案,探討該館讀者使用整合查詢系統的接受程度與使用行為,探討影響整合查詢系統使用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本研究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式外部變項「教育訓練認知」和該模式之「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認知」、「態度」、「使用意願」及「使用行為」等變項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整合查詢系統有助於使用者找尋所需的資源,使用者對於整合查詢系統功能的認同程度頗高,絕大多數會推薦他人使用該系統,但在系統功能、介面設計與使用者教育訓練方面仍有改善空間。結果證實教育訓練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態度、使用意願確實會影響使用者對整合查詢系統之認知情形、系統接受度與使用行為。
  • Item
    在職進修者研究方法課的數位學習研究
    (國家圖書館, 2006-06-01) 吳美美; 吳思慧 
    數位學習的時代,應用電腦及網路實施學習活動,已經成為教學實施的普遍現象。然參與使用新科技的教師和學生如何看待和適應這一波新的學習介面呢?研究者利用圖書資訊學週末碩士班研究方法課程,研擬數位學習研究,包括教學活動規劃及線上輔助教學單元設計,教學活動包括:傳統函授課程、每單元線上練習題繳交、實徵研究文獻閱讀評論、學期報告撰寫研究計畫構想書,並實施兩次線上同步討論各90分鐘,數位學習研究設計規劃學生撰寫學習日誌。該班共有24位在職研究生參與此研究。課程結束後,研究者就學習日誌內容從學習科技、研究方法學習、以及課程設計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職進修學習者對於科技接受程度主現極歡迎和排拒兩極現象,對於研究方法之量化分析概念了解困難:對於課程講解、合作學習、作業,尤其是學習日誌之設計,持正面歡迎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