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學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汐止區某國小為例
    (2021) 劉黛儀; LIU, Dai-Yi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之社會人口學因素與飲食行為現況,以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以新北市汐止區109學年就讀於某國小五、六年級全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共1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以及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過重及肥胖者的受試者約三成二,在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而經常提醒的項目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糖飲料」。受試者的飲食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以「每天吃早餐」、「口渴時選擇白開水」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好;表現較差以「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會在晚上八點以後吃東西」等,有待改進。二、研究結果顯示,女孩的飲食行為優於男孩,中等社會經濟家庭的學生較高,社會經濟家庭較高的學生次之;重要的其他人(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學生的飲食行為越支持,飲食行為則表現越好。此外,受試者的身體意象越積極,他們的表現就越好。三、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 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6 % ,其中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父母及家人」及「外表取向」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外表取向」影響最大。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性、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外表更支持,對自己的外表有更高的取向,飲食行為更好。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型認知和飲食行為輔導,讓家長參與對學齡兒童飲食行為的介入,實施親職教育,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行為榜樣。
  • Item
    胖的相反不是瘦-重度肥胖者減重暨代謝手術後之身體意象研究
    (2021) 楊里祥; Yang, Leon, Li-Hsiang
    有鑑於重度肥胖者的外科減重手術恢復歷程有其特殊性(擔心復胖、急速瘦身的皮膚鬆弛、胃食道逆流、向旁人解釋外科減重經驗)、矛盾性(瘦下來雖變得健康卻又不適應瘦身後的自我、永無止境的身體意象追逐與失衡),本研究旨在探討因手術而面臨重大體態改變的重度肥胖者的術後經驗,以半結構深入訪談六位成人病人,並以反思性主題分析法探究其減重經驗以及身體意象看法如何的交互作用影響個人手術後恢復之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六位受訪者主觀上在經歷縮胃手術後的恢復歷程對身體意象知覺包含下列主題:(一)一體兩面的矛盾性:面對手術後的生活改變與適應受到個人對此經驗的解讀影響,除了光鮮亮麗之外亦有哀悼、失落、心酸的一面;(二)來來回回的波動性:手術恢復歷程的情緒調適方式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影響減重路徑,恢復歷程並非直線性的過程,個體如何應用個人資源調節情緒轉化困境相當重要;(三)個體與外在系統互動的脈絡性:個人受家庭經驗、職場經驗、同儕經驗、性別經驗、來自社會對於肥胖的歧視以及對外科減重的偏見等建構起自我的瘦身過程的身體意象;瘦身過程中資源的取得、同儕陪伴、家人支持、宗教靈性的支持將有益於術後的恢復,並全面性地影響工作效能提升、社交壓力減輕、自尊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原有疾病的好轉;(四)朝向健康與減重目標的堅持性:韌力經驗藉危機與轉機增進個人自我決定、提升動機、增加困難忍受力;減重手術不單是一時短時間的改變與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 根據受訪者內容對此一恢復歷程的助人者建議為:(一)應整體性地考量以及尊重肥胖者的現象場,促進個人保護因子以發揮有助於促進復原進程,面對憂鬱、焦慮、身體意象、人格特質、人際相處、飲食衝動控制,避免以專業姿態再製肥胖者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壓迫;(二)對於復胖者的態度應維護其尊嚴並維持良好醫病關係以助於個體整體的恢復(三)鼓勵個體善用各方資源(醫療、人際、社會、心理、靈性),而對手術本身賦予意義者,較能因應隨著手術連帶而來的次級失落與次級獲益。(四)鼓勵保持個體積極的態度,有助於促發機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包含面對皮膚鬆弛、身體意象的轉變、手術後與親朋好友互動、自我概念的轉換與失落的調適;(五)手術前的決策時間與決策之完整性,能給予足夠的資訊與案例以供參考,並能理解恢復歷程的軸度發展。 根據上述結果,針對醫療人員與助人工作者及有意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中生網路使用、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身體意象與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相關之研究
    (2019) 黃小玲; Huang, Hsiao-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身體意象與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宜蘭縣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分析102年蒐集1,569名學生自填問卷,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近二成曾經看過談論極端瘦身網站,約有三成五有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 二、受測學生的網路使用時間、社群網站、線上影音使用與網路纖瘦意象暴露呈顯著相關。 三、受測學生的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與體重過重關注及身體不滿意度呈顯著相關。 四、複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生、肥胖、社群網站使用與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較多,看過談論極端瘦身網站,較在意自己體重,對身體較不滿意者較易有不健康的體重控制行為。
  • Item
    似女or是女?-跨性別女性性別認同與服飾外觀管理
    (2019) 莊鈞媛; Chuang, Chun-Y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認同與服飾自我展現間的關係。本研究成功邀請4位跨性別女性參與訪談,4位參與者年齡分佈介於23~44歲間,穿女裝跨出時間分別為1年、2年、3年與20年,參與者中有1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與賀爾蒙替代療法,1位正在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2位皆未進行賀爾蒙替代療法。 本研究方法採取深度訪談法,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跨性別女性的性別認同與服飾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四個主要發現如下: 1.身體感知是跨性別女性啟動其探索性別認同的因素,面對自我身體內外的不一致感,跨性別女性開始探索如何運用服飾讓自己像女性外觀。 2.具備女性化的服飾外觀可以協助跨性別女性更趨近自我期望的女性外觀,同時也是向他者宣告「我是女性」。 3.跨性別女性在初期跨出的服飾外觀嘗試與體驗中,會先模仿社會規範中的女性符號之服飾外觀。 4.在性別實踐過程中,跨性別女性看似追求社會刻板印象中的女性,但實際上跨性別女性是具備獨特性的,對於自我為女性之詮釋有著不同的樣貌。
  • Item
    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融入國中公民課程─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
    (2018) 謝慧蕙; Hsieh, Hui-Hui
    本研究起因於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發現國中學生身體意象普遍負向,甚至因而衍伸行為問題,包括對他人體型取綽號、減少食量等,除此之外,在了解網路媒體影響學生身體意象之形塑後,更深感媒體素養教育實施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研究者相信藉由媒體素養教育的施作能幫助學生建立正向之身體意象,基於前述動機之引領,研究者決定朝此一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並設計教學單元活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之方法,期望藉由教學單元活動的規劃,覺察並反思網路媒體所呈現之身體意象,讓學生檢視網路媒體對個人身體意象的影響程度,並設計出適合於國中階段實施的「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為達前述目的,本研究以二十九名國中八年級學生為教學單元活動之實施對象,共進行十節「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活動。而教學單元主要分為單元一「改變」、單元二「表特爭霸戰」、單元三「網美?亡美?」以及單元四「打破網美的秘密」。期望以一系列的教學單元,讓學生察覺網路媒體刻劃之身體意象,了解個人身體意象如何受到影響,並反思媒體形構之媒體真實與社會真實間的落差,進而引導學生檢視媒體內容,培養學生對媒體文本的覺察能力,並導正偏誤之身體意象,尊重他人身體,亦欣賞自我之獨特性。另外,行動研究之歷程亦能使研究者從做中學,不斷修正個人教學,達成專業成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教學日誌、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研究同儕與觀課教師之回饋、學生的非正式訪談紀錄、課程學習單、學生回饋單等質性資料為主,而分析這些資料將對未來繼續實施相關教學單元有相當助益。 教學活動結束之後,研究者除了設計一系列可實作的「知覺身體意象─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單元活動以外,亦對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而得到以下結論: 一、本行動研究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並實施多元化之教學策略,已發展出一組教學單元活動。 二、藉由實施「知覺身體意象教學單元─以網路媒體中的素材為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判讀媒體訊息之能力並提升其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之省思與同儕對話,有助於增進研究者之專業知能。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期望能對日後從事相關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方向。
  • 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1) 廖倩誼; Liao Chen-Yi
    本論文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立意選取臺北市七所國民小學九十九學年度五、六年級學童共710名,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過重與肥胖者佔19.6%;自覺體型以中等者最多。 二、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認知、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多持正向。體重控制行為,僅有「運動」一項得分較高。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行動線索、重要他人影響、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與體重控制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體重控制認知、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可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總變異量的33%。 五、身體質量指數、行動線索、重要他人影響、身體意象、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對體重控制行為的直接效果均達顯著水準。身體質量指數亦可透過身體意象影響體重控制行為,重要他人影響可透過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影響體重控制行為。性別與自覺體型對體重控制行為僅有間接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點建議。
  • Item
    台中市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之相關研究
    (2011) 李雅惠; ya-huei li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現況,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在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上差異情形;以及探討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之間的關係及飲食異常傾向預測因子。 以台中市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樣選出397個樣本,回收397個樣本,整理後刪除無效問卷10份,有效樣本為387人,有效問卷占97%。以SPSS 19.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百分率同質性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及複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身體質量指數的分布以「正常」者居多佔57.6%,其次為 「過輕」佔20.7%。 二、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整體得分接近中間平均值。「外表取向」高於中間值,「外表評價」、「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則低於中間值。 三、研究對象屬於飲食正常組有(86.6﹪)、飲食異常組有(13.4﹪)。 四、研究對象男生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中得分高於女生,在「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飲食異常傾向」則是女生高於男生;八、九年級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及「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高於七年級,「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則七、八年級高於九年級;身體質量指數較低者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得分高於身體質量指數高者、「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則相反,而在「飲食異常傾向」中肥胖者高於正常者。 五、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與有顯著正相關。 六、飲食異常傾向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之間有顯著相關。 七、研究對象飲食異常傾向之預測因子為「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可解釋飲食異常傾向總變異量為36.7%,其中以「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解釋力最大。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國小為例
    (2011) 李麗惠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生飲食行為現況,並探討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相關情形,以及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北投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以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取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464份,研究結果得以下重要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實際體型以「適中」者居多,「過輕」者最少。約有近三成的人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且期望偏向較瘦的體型。 二、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對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較低,但較重視自己的外表;體型愈輕者其身體意象愈正向;父母與同儕對其體型的評價愈負面者,身體意象愈負向者;父母與同儕對其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及支持程度愈高者,其身體意象愈正向。 三、研究結果顯示女生的整體飲食行為優於男生;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父母對體型評價愈正面、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度愈高,其愈具有健康的飲食行為。 四、外表評價較高之研究對象有較佳的均衡飲食行為及較差的高熱量進食行為,愈重視外表者在均衡飲食行為及低熱量進食行為愈好,身體滿意度愈高,均衡飲食狀況愈好,整體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在飲食狀況愈均衡,但有較高頻率的高熱量食物攝取行為。 五、均衡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身體意象」、「同儕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及「家庭社經地位」,其中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父母或同儕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度愈高、身體意象愈正向,其均衡飲食行為愈佳。高熱量食物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即男生相對較偏好高熱量食物,「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則較少進食高熱量食物。飲食控制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對體型的評價」,其中為男生、父母對體型評價愈負面、家庭社經地位愈低,其飲食控制行為愈差。低熱量進食行為主要的預測變項為「性別」、「自覺體型」,即女生及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的低熱量進食行為較佳。 六、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能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0%,而「性別」、「自覺體型」、「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對體型的評價」、「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為主要預測變項,其中以女生、父母對其體型評價愈正面,且對其健康飲食行為支持程度愈高者、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自覺體型過重(含肥胖)者,飲食行為愈好,主要預測變項中,以「性別」最具影響能力。
  • Item
    大學新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2011) 王淑娟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新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現況及相關情形。以國立中正大學99學年度入學之大學部新生為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共抽取12班568名學生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團體施測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得有效樣本520份(有效回收率91.6%)。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對外表評價為中間偏正向的態度,身體各部位滿意度介於中間略偏滿意,其中最滿意的是「頭髮」,其次是「臉」,最不滿意的是「軀幹下半部分(屁股、臀圍、大腿、小腿)」。 二、大一男生對外表及身體的滿意度皆較大一女生好;女生較男生重視外表,而不同學院別、家庭社經地位大一新生其身體意象並沒有明顯的差異現象。 三、身體質量指數方面,BMI過輕與正常者在「外表評價」與「身體滿意度」上皆比BMI過重和肥胖者來的正向。 四、目前大學新生之生活適應困擾由高而低依序排列為:社會適應、情緒適應、目標適應、學業適應。 五、研究顯示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在目標適應、學業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各方面的困擾越少,生活適應情形越良好。在外表評估及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方面,外表自我評價越好、對身體各部位愈滿意之大學新生其在目標適應、學業適應、情緒適應、社會適應各方面的困擾越少,生活適應情形越良好,其中發現外表評價具有最佳的解釋力(β=0.36,P<.001)。
  • Item
    新北市某高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6) 鄭伊君; Cheng, I-Chun
    本論文旨在探討高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104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日校高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結構式問卷測驗,採分層隨機抽樣的分式,共取得356位有效樣本,問卷回收率為94%,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過重者及肥胖者三成,而自覺體型過重者近五成,約過半的人在自認體型上自覺過重。社會因素中以「異性同儕」影響平均得分最高,其次為「父母」及「同性同儕」。 二、身體意象六大層面中以「健康取向」平均得分最高、其次分別為「健康評價」、「外表取向」、「體能取向」、「體能評價」而「外表評價」平均得分最低,研究對象普遍對於自我外表滿意度及自信心不足有關。 三、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全量表相關性,以「性別」、「自覺體型」、「身體質量指數」最為相關。 四、研究對象與社會因素,與「外表評價」負相關若研究對象感受較多重要他人給予負面評價,會對於自我外表滿意度較差。與「外表取向」、「體能取向」、「健康評價」呈現正相關。 五、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性,飲食控制行為與身體意象中「外表評價」、「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健康取向」達顯著相關性。身體活動與「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呈現正向相關。 六、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預 測力。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飲食控制行為可解釋總變異量為34%;可有效的預測變項有「性別」、「體控經驗」、「異性同儕」、「外表評價」及「外表取向」,其中以「外表取向」最有影響。對身體活動可解釋總變異量為25%;可有效的預測變項有「性別」、「體能取向」,其中以「性別」最有影響。